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战略要地,治世重镇

一、军事要塞 地形完固

山西地形地势被称为“表里山河”,该词出自《左传》:“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当时晋文公重耳驻军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准备与楚国展开争霸战,但临战之前又有所犹豫,大臣狐偃(子犯)劝说道:“打吧打吧,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诸侯拥戴。如果打不赢,晋国内有太行,外有黄河,也必定不会遭受什么损害。”由此可见,山西的地理位置是易守难攻的。

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三晋故事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的东部,北连阴山、大漠,南部以黄河、中条山为界,东以太行山为屏障,西以黄河为襟带。关山险固,易守难攻,因而清代的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曾说:“山西居京师上游,表里山河,称为完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当中央王权强盛一统之时,外可拒侵,内可治乱,成为巩固统治的战略要地;当中央王权削弱崩溃之时,手握重兵的地方势力则“因势乘便,可以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咽喉)也”,随即称雄天下,割据一方。一旦动荡来临,山西便成为华夏民族的避难所和文明的延续地;而和平自治时,山西则韬光养晦、固本强基,成为国之根本。

山西历代都毗邻都城。唐朝以前,都城主要在西安;五代以后,都城主要在北京。六大古都依次为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山西处在北京与西安、洛阳之间,与中央政府联系紧密。山西对都城的安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历代王朝都注重山西地区的军事建设,屯驻重兵,委任重臣,储粮备边,使山西成为历代王朝的军事重镇。比如秦朝时期,为防御匈奴的侵扰,秦始皇沿长城在山西西北部修筑了连接九原、云中、雁门、代郡等地的驰道(驰道即马车运行的道路),以便调动军队和运输。

二、关隘险要 易守难攻

山西表里山河,关隘险要,易守难攻,因而历代王朝都把山西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铁骑南下的边防重镇之一。历史上山西被视为“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的军事重镇。

山西北部有大同、朔州,有“北方锁钥”之称,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地方从春秋战国开始,战火断断续续地燃烧了2500年。

位于忻州的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还可辗转到达古代政治中心区中原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这里是三晋的咽喉之地,雁门失守,则太原危险,太原陷落,则中原、关中震动。

千百年来,雁门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这些诗歌多以抒写雁门关的险要为主。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陈毅于1948年写下了《再过雁门关》一诗:

百尺雄关气郁森,

驱车登览感丛生;

能兵李牧难终任,

多计刘邦仅免身。

慷慨捐躯悲继业,

从容谪戍念南星;

纷纭千古伤心事,

端绪由来封建根。

诗歌中间两联涉及的几个典故都与山西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有关。“能兵李牧难终任”中的李牧为赵国良将,常年驻扎雁门关以防匈奴入侵,并大败匈奴,使匈奴十多年不敢入侵赵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李牧智胜秦军,但秦将王翦成功使用反间计,李牧最后为赵王所杀。

“多计刘邦仅免身”此典故讲的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大举南下,由于雁门关守将汉高祖之兄刘喜弃城而逃,匈奴很快占据了山西北部,进而占据了太原,山西大半为匈奴占有。关中与山西唇齿相依,山西存亡关系着汉朝安危。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从太行山上党地区攻占太原,随后带大军进攻平城(即今日的大同),但被匈奴40万大军包围于城东白登山七天七夜,饥寒交迫之际,通过贿赂敌军才得以突围。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

“慷慨捐躯悲继业”指宋代杨继业在雁门关慷慨捐躯。“从容谪戍念南星”指明代吏部尚书、东林三君之一的赵南星,因革职戍守雁门关,直至老死。

陈毅诗歌中的典故说明了一个历史事实,即历代王朝都把雁门关作为重要军事要塞。

就山西中部而言,有北方重镇太原,太原位居晋中汾河河谷的北端,是山西南北往来的要冲,其地形特点可用“山河表里,城塞之府”概括,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李白在《秋日于太原南栅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应举赴上都序》中写道:“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即控制太原北边雁门关,便可抵挡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南下,继续南下则可以沿着汾河河谷运动,直驱黄河进入中原腹地。向西可以进入河西(今称河套地区),然后向南威胁关中,向东则可以沿阳泉道出井陉关进入河北平原。因此太原的军事意义,就在于它作为战略要地可进可退。

图1-18 雁门关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238313302_483340

山西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从抗战时期的太原保卫战便可见一斑。我们可以通过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作战计划来反观太原的战略地位。

日本人在进行华北攻势的时候,并不急于攻占山东和河北,他们中途改变用兵重点,全力进攻山西。日军认为,占领中国、夺取华北,山西是关键,因为山西是华北的要塞,被称为“华北的屋脊”。山西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在军事上被称为“华北之锁钥”。若想统治华北,必先占领晋绥,想占领晋绥,必先夺取太原。因此,日军将整个山西作为他们作战的重要目标。日军命令第十师团沿平绥铁路进攻山西,第十四师团沿平汉铁路向山西开进,第五师团沿正太铁路进攻山西。

日军制订好作战计划后,随即兵分两路,一路从北面张家口等地向南挺进,试图占领大同后,南下攻克太原;一路沿着正太铁路,由东向西进攻,试图攻克娘子关,然后占领太原。而中国军民奋勇抵抗,于1937年9—11月打响了太原会战,其中著名的战役有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

忻口战役中,国共双方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消灭了两万多日军,让日军21天寸步难进,粉碎了日军“一个月占领山西”“速战速决”的美梦。但中国军队也作出了较大牺牲,中国陆军第14集团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在此次战役中牺牲,他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阵亡的第一位军长,殉国时年仅39岁。在阵亡前,他曾留下一封遗书:“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成功,便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故功成不必在我,我先牺牲……故余牺牲亦有荣焉,为军人者,对国家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

北路日军久攻忻口不下,陷入被动局面。但由于山西战区的总司令阎锡山轻视了娘子关的防御,导致娘子关失守,日军挺进太原,由此打响了太原保卫战。

图1-19 忻口战役

图片来源: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6221496984/172d4829800100494p?finpagefr=p_104

拓展阅读:
太原保卫战

由于娘子关方面作战的失利,使太原危在旦夕。阎锡山为集中兵力坚守太原,下令忻口守军全线撤退,整编部队并进行了布防。阎锡山在太原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保卫太原的方针:“利用太原四周既设阵地线,实行依城野战,以阻敌前进,消灭其兵力,待我后续兵团到达,再施行反攻夹击而聚歼之。”

对于太原的守卫,周恩来一直非常关注。还在忻口战役刚刚开始的时候,即1937年10月12日向阎锡山等建议,必须转变作战方法,力争在忻口等地区求得小胜利。并指出,保卫太原,必须背靠山地,在野战中求胜利,不应以多数兵守城,或正面堵击。在太原军事会议上,周恩来对受领守城任务的傅作义说:“我愿代表中国共产党,还有全民族,诚恳地对你说一句话,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深厚的伟大力量,请你保重。”之后,周恩来一直坚持到11月5日夜,才和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最后一批人员撤离太原。

太原城防由傅作义负责指挥,其部署如下:第35军和第73师1部分别防守东、西城,并以1部兵力配置在外围;新编第3团防守北城;独立第1旅配置在西城,第213旅配置在南城;新编第8、第9团为预备队。11月2日,阎锡山致电卫立煌令其指挥孙连仲部和汤恩伯部,利用太原附近既设阵地和有利地形,夹击并歼灭进攻太原之日军。此时,晋东守军因接连败退,仅孙连仲部等少部人员到达太原;而晋北部队撤退时,又遭日军追击及空中火力打击,仓促行动,未能占领青龙镇、天门关一线阵地,4日已退至太原城北郊。战场情况对守军十分不利。

5日,日军第5师团攻占阳曲城。6日,由忻口南下和沿正太路西进的日军相继逼近太原,日军先头已抵达太原北郊,主力随后即在城东、北两面展开并发起攻击,开始与配置在城外的守军接火,其地空火力也开始向城内实施突击。卫立煌除抽调笫68师(即独立笫8旅)、第71师及独立第7旅等部,增援第7集团军守备太原城外,将主力转移至太符、交城之线,以阻止日军沿同蒲路继续南侵。由于忻口守军连日作战,损失惨重,战斗力大减急需休整待补,第二战区为保存军力,遂令其向晋南撤退。在外围防守部队相继南撤后,守卫太原城垣的部队,仅有第35军的9个营及独立第1旅、第213旅等部10个营,共约19个营的兵力。奉命增援守城的部队,除独立第8旅之1个营于6日21时渡过汾河,进入城内外,其余部队均因受阻而循汾河西岸南撤。这样,“依城野战”变成了“孤城独战”。

7日,日军第20师团也抵达太原附近地区,与第5师团在太原附近之狄村、双塔寺等地会合,且此时城西汾河上各处桥梁已均被日军占领,太原城已陷入了日军的包围之中。日军以步炮联合攻城,并出动飞机向城内狂轰滥炸。激战竟日,城外守军大部壮烈牺牲,余部于黄昏撤入城内据守。入夜,傅作义将军亲自登城指挥,鼓舞士气。8日晨,日军凭借优势火力继续攻城。战至9时,城垣东北角及西北角被日军轰陷,东、北两面城墙亦被轰开突破口十余处,敌趁机向城内猛冲。守军将士奋勇截击,至午后4时许将各突破口封锁,仅在东北城角一处,仍与敌1000余人展开激烈巷战。黄昏后,日军一部空降于城中大校场,并四处袭击。守军官兵虽奋力血战,但终因伤亡过重,无力再战,被迫于21时由城南门突围,经文水向离石方向撤退。太原遂告陷落。

忻口、太原作战,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民共毙伤日军20000余人。会战过程中,广大官兵英勇顽强,前仆后继,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尽管由于国民党军事当局在作战指挥上有严重失误,处处防守,正面堵击,兵力分散,尤其是对娘子关方面的防御重视不够,致使娘子关失守,使战役全局陷入被动,以致太原被日军所占,但它仍不失为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久、战绩最显著的会战之一,也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配合较好的一次会战。

山西南部的风陵渡,与茅津渡、大禹渡并称黄河三大古渡口,也被称为“三晋屏藩”。其中,风陵渡地处晋、秦、豫三省交界的黄河大拐弯处,所谓“鸡鸣一声听三省”就是指这里。风陵渡,是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风陵渡是山西省的南大门,是通往我国华北、西北、西南和中原大地的咽喉要道,一向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是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东汉时曹操伐韩遂、马超,西魏时宇文泰破高欢等著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如今是“一带一路”的“桥头堡”,是黄河金三角的一颗璀璨明珠。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中条山保卫战就在风陵渡、茅津渡一带打响。中条山防线是国民党在华北唯一保留下来的抗击日军的战场。抗战期间,西北军在中条山一带浴血奋战,牢牢地钳制住了日军的进攻势头,取得了中条山战役的伟大胜利,从而保住了陕西和整个大西北。

正因为山西具有重大的军事战略价值,才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而太行山则在抗战中挺直了脊梁,太行军民成为抗战时期的中坚力量。 wjFwHFgG355l9f67INUNqHewRJQZVEQmyHvTz/n3tdRb8ZAdC6QXYuYPd0Q5R8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