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旧区更新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结构,改善城市环境,改造物质设施,促进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简单而言,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城市旧区更新的主旨在于阻止城市衰退、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旧区更新的目的与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它是统一于城市更新的整体目标之下的,是城市更新的实施区域;另一方面,它具有自身区域内部的更新目的。虽然城市的特点和发展战略的不同以及旧城区自身的情况、在城市中的定位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其更新的差异,但总体来说,其目的与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的城市和城市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城市体系初步形成,城市之间分工趋向合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也进入了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时期,大批工矿企业转产、停产,甚至破产;一些优质的工矿企业退出城市中心区,转入郊区发展;城市中大量劳动力转入第三产业。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城市开始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换,一些大城市逐渐从制造业的舞台上退下来,成为区域性金融、贸易、信息、科技和文化教育中心。城市旧区更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等适宜变化能促使产业布局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从而优化城市经济产业结构。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土地的增加大多由农村土地转化而来。但是,由于土地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且数量有限,城市面积的扩张与保护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并且对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不断显现。因而,集约使用城市土地,增加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势在必行。在这种形势下,城市旧区更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整合土地资源,通过提升城区土地利用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通过加强城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缓解城市用地紧张。
由于旧城区大多建成年代较为久远,因而存在很多问题,如市政配套设施落后、房屋年久失修等,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居住环境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住宅、城市基础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和城市整体物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旧城区进行更新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是目前我国城市质量型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城市旧区更新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握这一目标,并将其体现在更新的指导观念、方法、策略、标准、规划设计等方面,才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
城市环境的安全与健康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基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若过度强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忽视环境因素,往往会带来相应的城市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等,从而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倘若进一步恶化,则有可能导致能源、资源危机,甚至危及人类的生活与生存。在这种情况下,环境问题成为城市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因此,城市旧区更新的重要目的之一,即在强调城市改造应以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为中心的宗旨下,应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改造管理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传统特色的积累与展现,需要经过长时间沉淀。城市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出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还能具有此后多个不同时期的烙印,具有丰富、珍贵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
现阶段,城市旧区更新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注重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性,采用适宜的改造方式保护与促进城市文化发展,体现出对现有城市的历史价值的尊重,对现有居民生活方式的尊重,对旧城区历史风貌的尊重,对旧城区现有景观特色的尊重等。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社会性问题也不断涌现,如经济发展和技术改造可能对传统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造成城市原有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急剧上升、社会犯罪率不断增加等,城市的社会稳定受到威胁。
城市旧区更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维持社会公正与社会安宁,增进社会邻里关系和丰富社会文化活动,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减少社会性问题。例如通过更新增加工作岗位,提高社会就业率,降低社会犯罪率,尤其是降低青少年犯罪率,改良社会管理模式,妥善处理好原有人际关系维持与空间重新置换的关系,完善社区邻里结构和社会网络等。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结构性衰退和功能性衰退已成为关键性的问题。在很多城市中,旧有的城市功能分区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因此城市旧区更新的目标不再局限于进行城市物质性改造,如对旧有房屋的修缮、改建或重建以及对现有道路的拓宽与修建等,而是要从复兴城市整体机能的目标出发,对城区内部组织系统和功能结构进行调整,综合治理城区环境,进行多目标、多层次的更新。通过城市旧区更新增加城市空间的利用率,从而在保持用地性质与功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扩大与改善旧城区的环境容量与质量的目标。另外,还要增强旧城区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改造区域在城市系统中的功效,同时促进城市形象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