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方开展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西方城市的空间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使得其物质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新型武器的运用,中古城市的城墙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军事防御作用;同时,由于近现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发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明和运用,近现代城市形体环境的时空尺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社会亦具有更明显的开放性。
从189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西方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土地利用骤增,其快速增长的能力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不是常规方式可以解决的。城市开始变为不规整的“花边状态”(Ribbon Development),城镇形态产生了明显的“拼贴”(Collage)特征。城市环境的独有特色开始逐渐消失,异质性不断加剧,整体质量持续下滑。在这一时期,有学者认为欧洲国家的城市已经进入了一个都市时代(Epoch of Metropolis)。
都市时代是由城市类型快速增长、资本集中和现代社会发展所决定的。这时的规划不再仅仅关注城市的增长,而是要视城市发展为一个整体。1890年前后,德语区国家采用了建筑分区计划(Building Zoning Plans),具体做法是将城市划分为不同使用功能的大区,如居住区、混合建筑区、城市中心和工业区等。这样的区域并不是绝对的单一功能,分区的主要目的是限制不同功能的刚性冲突,如将非商业功能的用途从城市中心区解脱出来,将中产阶级的贸易区从工业区和工人居住区中分离出来,这样城市的交通密度就可以显著降低。1893年维也纳、慕尼黑及其他德国城市均先后采用了这种规划方法,其中奥地利著名建筑师奥托·瓦格纳为维也纳做的总体发展规划就是一个典范。
启蒙时代,部分城市规划方案已经具有理想化特征,如德语区国家的“建筑分区计划”、美国创新设计的格网城市等,从中能够看到人们从古至今都在不断追寻的理想城镇模式。需要重点提到的是柯布西耶采用的“现代城市”模式,该模式对城市建设产生了绝对影响力。英国学者彼得·霍尔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规划的城市中,勒·柯布西耶的普遍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50和60年代,整个英国城市面貌的非凡变化——诸如贫民区的清除和城市的更新,很快形成了一堆前所未有的摩天大楼——不能不说是勒·柯布西耶影响的无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