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旧城改造的重点是偿还基本生活设施的债务,解决城镇职工的住房问题,同时结合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完善产业布局和结构。当时,大部分建设用地仍选择在城市新区,旧城主要实行填空补实。
刚刚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我国城市物质衰败、设施落后,为了解决迫切的基本生活需求,各地城市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环境卫生、发展城市交通、改造市政设施、建设职工住房等城市建设工作。北京龙须沟整治、上海棚户区改造、南京内秦淮河改造和南昌八一大道改造等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改造项目。在城市更新思想方面,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就北京老城的保护和改造提出了“梁陈方案”,即跳出旧城,从更大的区域层面解决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之间的矛盾,为城市整体更新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向。1949年3月,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重建国家”政治目标和1953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了以城市和生产建设为中心、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观。在工业发展的推动下,我国主要城市的规划、改造和重建都出现了新的发展。1958—1977年,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新的城市建设项目少,部分城市文化古迹被毁,城市居住和公共设施条件差。这一时期,战后重建是我国政府的重点任务之一,人民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城市环境相当落后,改善生活条件和治理城市环境成为当时城市建设中最紧迫的任务,城市更新开始发展。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资金和人力短缺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重点建设、稳步推进”的城市建设政策,建设资金优先用于生产城市新工业区的发展。旧城建设大多采用“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原则,仅对原有房屋和市政公共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以及局部改造扩建,改造的重点主要放在棚户区和危房上。
我国第一阶段城市更新的主要工作如图4-1所示。
图4-1 我国第一阶段城市更新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