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空间理论的概念在不同的研究尺度上有不同的理解,但在城市层面的研究背景下,事件空间理论基本上有以下定义:“事件空间”将地方空间视为三维空间与空间中发生的事件之和,即场所概念中的氛围、环境等,与人在空间中的社会活动和对空间的个人体验并称为“事件”,而规划区域中能够激发场所活力的空间被称为“事件空间”,它是加强和维护城市活动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事件空间理论起源于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该理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到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的影响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随着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对叙事学和城市文化的研究,事件空间理论实现了从概念到理论体系的构建。西方国家对事件空间理论的实践研究主要始于凯文·林奇在《一种好的城市形态概论》一书中对城市空间以外事件的关注,伴随20世纪后期旧城更新中学者对人本意识与文脉意识的关注,事件空间理论逐步成为老城核心区更新应用理论之一。
国内对城市事件空间的研究是从发展背景、基本特征和系列理论层面展开的,对城市更新及相关实践还缺乏认识和研究。近年来,随着大栅栏城区改造等旧城更新项目的推进,事件空间理论逐渐融入城市更新。因此,将事件空间理论从叙事学转向城市更新的方法论并形成符合我国城市更新现状的完整体系,是该理论未来拓展的重要方向。然而,近年来,事件空间理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系统理论的层面,在地块设计中落实较少,更缺乏将理论转化为城市更新和设计实践的研究。城市更新中的事件空间理论以活动为线索连接空间组织,可以有效增加更新区域的空间认同感,但其在我国城市更新工作中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存量规划与精细化城市设计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工作中的地方营造逐渐成为核心。保护更新区域的空间认同感,并以此作为城市更新的正常路径,已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价值取向之一。随着地域感在公众认知层面崛起,在未来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城市居民将十分注重区域更新后的空间认同感。
事件空间理论的核心在于对地方空间认同感的保护,满足当前城市更新的核心诉求。地方文化事件的挖掘、地方事件轴线的重新连接和地方空间的保护与回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当地居民的空间认同感,事件空间理论对当前精细化设计中的城市更新所面临的地方营造与文化保护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