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城市微更新理论

在优化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空间环境等的过程中,城市不断外延、老市区推平式再开发等问题也暴露出来,导致城市土地资源日渐短缺、城市风格单一、城市肌理受损、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网络缺失,从而引发了学术界对大拆大建发展模式的反思和修正。

在我国城市存量土地资源开发的背景下,城市更新逐渐成为提高城市品质和内涵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探索,城市更新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果,学者提出了保护、整治、改造相结合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微更新理论。微更新理论倡导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模式,是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应用实践。

城市微更新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城市存量空间的发展相对成熟,但存在历史遗存有限、城市功能和肌理受到破坏、区位优势和人文特征不协调、人口老龄化明显等问题,传统的城市更新模式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和城市存量资源的复杂现状。存量资源的挖掘不能遵循传统的大拆大建增量规划思路,必须对存量资源的价值、现状条件和更新目标进行合理定位,通过功能的完善和补充、城市肌理和空间秩序的修复等小尺度的空间改造,为城市存量空间注入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微更新理论以小规模渐进的方式实现城市的更新发展,对我国城市更新规划具有一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这也是旧城区在转型发展时期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

国内外普遍提倡“有机更新”“城市针灸术”和“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强调避免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模式,强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但对所包含的内容却没有明确的解释。“微更新”强调小项目对城市复兴的积极作用,主张小规模、渐进式改造,这种对研究对象空间范围的限制在指导实践时容易产生偏差。空间规模单一、外延不明确,不利于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目标,对城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挖掘,以促进城市更新。因此,研究内容的具体化已成为微更新理论中较主要的研究趋势之一。

2014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严控城市新区无序扩张;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有序增加建设用地流量;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严控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设立,强调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国家在政策上限制了城市的增量发展,对我国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上海、深圳等城市率先转向存量发展路径,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因此,在国家对新增建设用地的严格控制下,我国城镇化路径开始从“增量扩张”向“存量发展”转变。中国城市微更新的研究源于吴良镛先生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其主张城市建设要遵循城市固有的秩序和规律,以适当的规模和合理的尺度处理各种关系,并指出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小规模改造与整治的研究,探索小而灵活的城市更新。

中国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不同的区域空间结构和秩序,城市不同区域、不同空间发展形态的更新要求也不同。结合当前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现状,城市微更新通过更新城市空间构成要素来满足城市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并根据使用特征及人群诉求,提出以下四种城市微更新模式。

(1)开发—更新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生活环境破旧、建筑质量差、生活水平低的城市衰退区,该地区虽主要是本地居民居住,但由于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特征明显,使得社会融合程度趋于退化。针对该地区公共空间不足、基础设施匮乏等现实,政府可根据城市发展要求和人群诉求,开展小规模开发,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和人们对各种功能和生活质量的需求,为衰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动力,推动城市再生和延续。

(2)重构—转换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城市中结构定型较早的区域,区域内部以原住民为主,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社会融合度高,但居住环境差、城市功能不足、土地利用压力大,需要更完善的城市结构,并根据功能的需要对各项要素进行调整和改造。重构—转换模式对需要保护和继承的元素予以保留,对不符合时代发展、功能要求的元素进行小规模调整改造,以达到城市格局清晰、功能层次丰富、视觉层次清楚的目的。

(3)织补—加强模式。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变了部分地区的土地、空间和经济结构,在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网络,导致社会融合趋于分化。然而,城市文脉和历史格局具有很大的价值,需要保护和传承。因此,在保护和传承的大方向下,通过对街道立面、色彩等元素的精准织补和修复,可以满足现代人的最新需求,实现城市空间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改善。

(4)保护—整治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空间环境质量高、公共设施完备、人口构成丰富、社会网络完备的现代化特征区。从空间塑造的角度来看,每个部分都是完整、有序、相互关联的,色彩、图案、标识等元素足以表达城市的特征,是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保护和表达的内容;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更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面对新出现的城市品质和内涵问题,选择相应的构成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是满足城市发展要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内涵的必要手段。

综上所述,城市更新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各构成要素实施开发、改造、织补和延续的过程。城市更新需要对城市格局和土地利用进行判断,发现需要保留和继承的内容,考虑需要增加并融合的功能,确定城市更新的目标,然后与构成要素相对应,最后根据更新的要求和程度,对各构成要素进行继承、完善、调整和改造。各构成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优化城市空间、提高居住水平的目的。 OkcUHkp5x0LAHqGZ0ddWmWcatsf/bAoMhH7LbywDMRa5O+klNunErGhue/9gBZ7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