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合理利用既有城区的存量建设用地,将其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及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来源已成为普遍共识。由于城市景观处于复杂的环境中,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中需要灵活的设计策略,以适应不可预见的空间发展。如何在适应当地特殊环境的基础上实践开放式的设计理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空间资源的日益紧张、公共利益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和矛盾的激化,城市更新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需要通过其达到集约利用存量土地、增强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激发城市活力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闲置、废弃、低效利用的土地可用于创造绿色开放空间,打造新的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由于处于复杂的环境中,对规划和设计提出了特殊的挑战,例如需要面对不可预测的规划过程、项目的长期性以及多方利益相关群体。如何在复杂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定位和制订实施方案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可逆性原则”可以作为一种策略应用于长期、复杂的景观项目实践中。在这一原则下,项目的实施由一系列具有探索性、临时性的步骤组成,通过不断吸取经验,逐步调整推动实践,在此过程中,可以及时放弃已被证明不合适的设计方法或技术。这种设计策略可以帮助设计人员进行尝试并找到多种可能性。
在当前很多长期项目中,特别是在大型项目中,开放式发展策略已成为发展和干预的基础。大型景观设计项目通常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是空间活动,这往往是对所有空间的整体思考,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想法;第二层是个体的阶段性进展,通过具体实践推动项目实施;第三层是策略性沟通,位于前两层之间,从场地实施理念的角度重述空间的故事。开放式发展策略的本质正是从阶段性进展到长期发展战略之间的不断反馈和调整。
德国包豪斯大学的Langer教授将这种反馈性的工作方式比作在充满暗礁的深海中导航而不知开往何方的船只,航程未知、终点未知。在这条未确定的路线中,需要根据当前情况不断调整和纠正前进方向。将城市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比喻为“导航”,即“导航城市景观”理论。借助“导航”一词来描述设计,主要强调动态的前进过程,而不是“终极目标式”的规划设计理念。该理论强调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以环境、过程、对话为导向来定位,不断调整、逐步发展的过程。设计师需要在该过程中不断地重新评估其在“航线”上所处的位置,以应对其当下所处的环境、可用的资源以及不同群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