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和数据信息与传统生产要素相结合,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不仅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还成为全球战略竞争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做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我国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在数字经济领域也实现了飞速发展,数字经济规模跃居全球第2位。
北京市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构筑新发展优势,强力部署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早在“十三五”期间,北京就着力建设提升城市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强化创新引领作用,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智能化水平提升,在大数据和云计算、5G、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率先布局,力求突破。2020年,北京进一步明确数字经济发展的方向,构建了“1+3”的政策体系:以《北京市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2年)》为纲领性文件,着力构划未来3年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建设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和设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制定实施方案,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和突破口,与纲领性文件形成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牵引带动的良好局面。“十四五”期间,北京积极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确立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具体目标,提出“五子联动”的整体发展方案,强调要将数字经济发展与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两区”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机结合,以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为契机,使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同步深入。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政策,针对数字经济的具体业态和拓展应用形成指导。2022年5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提高数字技术供给能力,构建数字技术创新生态,加大数据开放共享的力度,以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全产业链的价值、加快激发数字经济活力。
在政策驱动下,北京市依托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创新力量,伴随着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的建设布局以及对相关规则的不断探索,使数字化转型的软硬件环境逐步完善,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速向产业发展、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全面渗透,数字经济已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虽然目前对于数字经济的内涵和测算方法仍处在讨论阶段,不同机构提供的测算数字和城市指数排名有所不同,但综合各种数据来源与评估结果,北京数字经济发展在全国城市中稳居前3位,在省级行政规划中也居于前列。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2021年的报告显示,北京在互联网发展综合排名中居全国各省市第1位,在数字经济指数、互联网应用指数和网络安全指数3个分项上居于首位。 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2021)》报告中,综合考虑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三方面表现,北京以总指数200.5排名第2位,仅次于广东省的201.9。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北京以0.956的总指数在城市总排名中居第1位,与上海、杭州、深圳和广州同属第一梯队,在政策与环境、产业化规模、头部企业数量和产业创新能力等各个维度上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是数字经济产业化的“领头羊”。根据财新智库2022年5月发布的数字经济综合指数测算,北京市在我国省级行政规划中位列第2名,其中数字产业指数和数字基础指数也均排名第2位,仅次于广东省。腾讯发布的数字化转型指数也类似,从省级行政规划排名来看,2021年北京数字化转型排名第3位,仅次于广东和上海,而从城市数字化进程排名来看,上海和北京分列第1、第2位。根据北京工商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测算,北京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近3年呈现高位加速上升趋势,在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创新领先城市深圳、上海、杭州、广州和成都的横向对比中,北京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指数位列6个城市之首,指数增长速度也位居第1名,在数字基础、数据要素、数字创新、数字产业、数字开放5个分项上的平均指数表现也都最佳。
从各项评估来看,北京市前期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实际规模与广东等数字经济强省相比,差距也不大,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更是领跑全国。总体而言,北京数字经济规模可观,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经形成,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间协同发展态势日益凸显。2021年,北京市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16251.9亿元,较上年增长13.1%,占全市GDP比重达40.4%,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从既有数据和披露的各项评估排名来看,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无疑已取得积极成效,北京市朝着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战略安排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依托于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储备,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在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突破。由于存在首都优势,一些数字型的头部企业在北京扎根,北京市也在不断推进创新平台和产业园区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态势;同时,依托北京市副中心、数字贸易区、服务开放示范区、冬奥会等重点建设项目,北京市形成了众多数字技术落地的应用场景,并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在政务服务方面的应用,数字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随着北京市大数据交易所等项目的推进,北京积极探索数据资产化,以开放合作的姿态主动参与全球竞争。
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科技创新活力、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北京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的多项统计中位居全国领先水平。在互联网应用和5G通信设施覆盖方面,2019年北京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市场规模为225.0亿元,占全国IDC市场总规模的比重为14.40%,排名全国第1位。 2020年北京市每百家企业拥有网站数为58个,每百人使用计算机台数为77台,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为16.90个,都居全国首位。 在新兴的大数据中心建设和云计算能力方面,根据阿里云披露的量化描述中国云上创新创业进程的云栖总指数,2020年北京市云栖总指数为94.06,排名全国第1位。具体来看,北京市在云服务投资指数(100.00)、云计算力指数(93.18)和云储存指数(100.00)上均居全国首位,只在云普及指数(86.19)和云活跃指数(90.91)上排名第2位,但和排名第1位的广东省差距并不大。
经历了“十三五”时期信息通信行业的长足发展,北京市不仅在传统数字基础设施上稳步推进,实现了重点区域的5G全覆盖和光纤网络的城乡覆盖,在新基建方面也加紧布局,通过IPv6网络优化、5G重点场景建设、数据中心规模化部署和工业互联网深入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用户满意度、行业管理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并经受住了新冠疫情防控的巨大考验,为及时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支撑,拉动了北京市数字经济增长。在“十四五”期间,北京继续加大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20年6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力图进一步构筑北京的新基建优势,提升北京市科技创新活力。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披露的数据,2021年,北京在建数字新基建项目282个,完成投资745.1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9.1%;5G基站数量达到5.2万个,自2019年以来年均增长74.9%,万人基站数量全国第1名,实现了五环内连续覆盖。
从过去的各项评估来看,北京数字产业化排名一直靠前,也一直保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优势,增长态势良好。2021年,北京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8918.1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市GDP比重达22.1%。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达2.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25.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9.6%;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智能手机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56.0%、21.7%和17.1%。
同时,北京在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数量和质量上都极具优势。北京作为全球十大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万家,其中“独角兽”企业93家, 数量占全国一半、居世界城市首位。在2021年度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前百家企业、中国区块链百强企业名录、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2022数字经济100强等企业榜单中,北京市入选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在国家级高新区横向对比中,中关村园区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技术收入、中高端科技人才、研发投入等各项指标上均居全国第1位。
依托良好的数字化基础,北京市一直探索数字赋能产业,不断扩展数字赋能领域,提升数字赋能精准度,使产业数字化向纵深发展。2021年,北京数字化效率提升业增加值达到7333.8亿元,同比增长9.3%。 在农业方面,北京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战略,数字赋能“智慧育种”“智慧生产”,农产品电子化交易活跃。在工业方面,北京的工业互联网建设表现上佳,截至2021年接入企业突破18000家 ,传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超过5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3%,在互联网周刊盘点的2021年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Top 50中,北京的企业超过了半数。在服务业方面,北京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营收逐年上升,金融科技指数排名居全球前2位,金融行业数字化融合表现居于全国领先水平。2021年,腾讯研究院统计的各省份赋智量排名中北京也居第1位,文旅、广电、零售等传统产业在疫情冲击下也加快了人工智能部署步伐。
随着“四个中心”城市定位的提出,北京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首都功能的强化也催生了丰富的数字化实际应用场景。近年来,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两区建设”、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冬奥会等项目的推进,也给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赋能提供了天然的试验田。北京市在城市治理方面积极探索数字化应用,推进公共服务系统入云,城市管理智能化、市场监管智慧化、智慧交通一体化和城市规划可持续水平进一步提升,北京在数字化治理方面效能倍增,助推首都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速提升。
2018年,北京发布《北京市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工作实施方案》,较早开始了数字政府的尝试。2020年发布的《北京市加快新场景建设培育数字经济新生态行动方案》也提出,要根据城市特点为市场主体提供应用场景,尤其强调在政务服务方面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在政策指导下,北京利用多项数字技术推进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广和效率提升,在西城、朝阳、海淀和顺义四区进行区块链应用创新试点,在市政务服务局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激发效能,不仅要推进实现政务“一网通办”,切实提升群众政务服务的满意度,同时还关注数据安全管理和隐私保护,完善线上监管流程。2021年,北京大数据平台汇聚政务数据347亿条、社会数据1264亿条,支撑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181个应用场景,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分别为91.9%和83.3%,大大提升了城市治理效率。市民一人一码的个人健康记录覆盖率达100%,北京健康宝累计为超1亿人提供130余亿次健康状态查询服务。
数据资源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潜在的应用前景广阔,而数据交易和资产化尝试却仍处在初级阶段。北京在推进数据中心统筹发展的同时,孵化数据相关产业,打造数据资产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探索数据交易规则、技术实现路径和商业模式。2021年,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正式组建,这是北京市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进一步贯彻北京两区建设的标杆性项目。目前,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已与多行业代表企业达成合作,引入数据产品1000项,数据交易调用量超过1300太字节。 另外,北京还成立了全国首个国际数据交易联盟。除了大数据交易所的建设外,北京也在积极配置超大规模数据平台、算力平台和融合交换处理计算平台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落实参与国际数据资源集散的技术条件。
2022年5月,北京经济与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要通过改革措施让数据活起来、转起来、用起来,并把数据管起来,努力打造数据驱动的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发展高地。该方案强调,要依托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的平台进行更多开创性尝试,在数据交易权属、定价、交易方式等方面积极开拓,建设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有效释放数据资源的巨大潜力。大数据交易所的组建和运营,将助力北京实现国际数据要素配置枢纽高地的目标,进一步提升北京数字经济的发展引擎作用和应用服务能力。
2021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0.4%,贡献率居全国第1位,在全国数字经济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引领带动作用。但是,从细分指标来看,北京虽然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各个维度都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但在某些方面与全国最高水平仍存在差距。比如,在新华三集团发布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最新排名中,北京已从上年的第3名跃升至第1名 ,但是在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的多个细分指标中并未达到最高水平。通过与其他数字经济发展强省(市)的数据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北京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虽然优势突出,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北京在2016年底就开通了北京市政务数据资源网,作为全市公共数据对外开放的统一平台,这在全国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建设中起步较早。2022年3月,北京市政务数据资源网更名为“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由北京市大数据中心进行日常维护。目前,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已经归集了来自115个单位的开放数据,数据集达到14360个,共享数据规模可观。但根据复旦大学发布的评估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水平的开放数林指数,北京在2021年的各城市综合指数排名中排在第34位,2018—2021年累计得分也仅排名第10位。 在四个细分方向上,北京的平台层和数据层得分较低,反映出北京市公共数据平台在实际使用时数据获取、互动反馈、用户体验和数据质量与规范性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北京经济与信息化局填报的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2021年政府网站年度工作报表中也可以看出,2021年度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留言办理、征集办理和在线访谈情况都为零,互动反馈严重不足。从平台实际体验情况来看,北京市公共数据平台虽然开放数据量高达71.86亿条,但是数据质量良莠不齐,数据说明不充分、数据更新不及时、核心数据共享程度低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共享数据的实用性不足,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不高。随着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的推进,只有提升数据开放共享质量,才能真正实现数字赋能城市与生活。
根据财新智库2021年3月发布的数字经济综合指数测算,北京市融合指数在各省份排名中仅列第14位,到2022年5月,虽然这一指数上升明显,但也只列第7位。相对于北京数字经济的总体规模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强大优势,北京数字经济的产业融合效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信通院的测算,2020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1.2%,相比7.5万亿元的数字产业规模而言,通过数字化转型推进产业融合大有可为。 北京的产业结构特殊,2021年北京农业占比仅为0.3%,第二产业占比仅为18%,第三产业占比则高达81.7%。基于这样的产业结构,北京的数字化转型在不同行业的表现有较大差异。具体来看,北京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起步早,数字化渗透率高,尤其在金融、文化等领域应用成效突出,但应用层面创新速度放缓后,后续融合发展存在一定的瓶颈;北京农业本身占比极低,乡村分布较为分散,规模优势不足,在转型过程中虽然有所突破,但总体而言农村生产经营与乡村治理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风险抵御能力较差,数字赋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而在制造业领域,北京头部企业虽表现亮眼,但对行业整体的拉动作用还有待后续进一步体现。后续随着北京标杆工程的打造和标杆企业的培育,有望通过重点领域的突破和全产业链孵化培育功能的强化,增强融合的溢出效应。
相较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北京虽然在数字经济发展领域表现突出,但对周边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在现阶段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无论是在省级的发展排名还是在各城市的发展排序中,京津冀地区都只有北京出现在上位圈,数字经济领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凸显。虽然在北京市减量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向外迁移,河北和天津都是外迁企业的重要迁出落户地,但最终并未给河北和天津注入太多发展活力。根据《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2):数字经济助推区域协同发展》 中披露的数据,2020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的数字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量最大,共计23779.62亿元,高于长三角城市群的19957.03亿元和珠三角城市群的5406.81亿元,优势明显。但看城市细分数据,北京“一枝独秀”,注册资本量达到了19143.18亿元,京津冀地区居第2位的城市天津市仅有1489.02亿元,第3位的石家庄市则是1052.7亿元,与国内其他区域重点城市相比,如杭州市8558.79亿元、深圳市2948.37亿元、上海市2753.5亿元,不难看出,京津冀地区目前还是以北京作为发展单核,虽然天津被称为“副核心”,但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并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在以开放合作为重要特征的数字经济发展时代,京津冀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协同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和科技创新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高层次创新人才资源集聚,浓厚的学术科研环境、庞大的研发人员团队和充足的研发资源投入,为北京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充足的智力保障和创新支撑。但是,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北京的人才流失问题也不容忽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CIDG)和LinkedIn(领英)中国的研究显示 ,北京在国内数字人才分布最多的十大城市中排名第2位,次于上海。从人才吸引力的角度来看,上海和深圳表现为人才净流入,而北京近4年一直表现为人才净流出。《中国科学基金杂志》统计的全国杰出人才流动数据也同样显示,2020年北京市杰出人才净流出29人,同期广东、上海、浙江和江苏都呈现净流入态势。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元的,一方面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客观上存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问题,现阶段难以得到根治。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1)》显示,在形成城市人才黏性的多个维度中,北京创新潜能驱动力极强,但在生态健康吸纳力和公共生活承受力上排名靠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化人才在北京长久留存。另一方面,北京的人才吸引政策力度相比较其他城市也存在不足,虽然北京市和各区都出台了人才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内外数字人才,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仍存在优惠政策门槛较高、竞争较为激烈、审核周期较长等问题,而对于未达到特定要求的数字人才而言,北京虽然从2018年开启积分落户政策,但每年通过的数量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对于数字人才的吸引力。
从结构上看,北京市虽然人才聚集,但其中数字人才的占比不到20%,且更多分布于ICT基础行业(占到52.7%)。从北京市未来进一步提升产业数字化的发展需求来看,ICT融合行业中数字人才仍短缺,未来人才结构和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复合型人才的吸引和留存将是北京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始终需要关注的问题。
进入数字时代,发展数字经济成为顺应时代的必然之举,而数字技术高速迭代的特性也使得数字领域的竞争瞬息万变。北京目前虽然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在绝大多数维度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但竞争压力不减;放眼国际,北京在诸多领域仍然有极大的赶超空间。
在“十三五”规划后,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的共识,各省份都加快了数字经济及其相关产业的推进步伐。根据《2020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白皮书》的概括,我国各地数字经济发展可分为起步、发展、追赶、新秀以及引领五个阶段。其中,西藏和青海尚属起步阶段,山东、河南、湖北、四川和福建五省进入新秀阶段,上海、浙江、江苏、北京和广东5个省份处于引领阶段,其他19个省份则分别处于发展和追赶阶段。同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突出的区域聚集特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三大核心区域,这些区域的经济和产业基础优势明显,能够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金和人才,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数字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省份进一步加大对数字经济全链条发展的重视与投入力度,区域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从具体策略上看,同属引领阶段的5个省份中,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都试图利用区域发展优势,进一步扩大相关进出口贸易范围,大力发展数字产业集群。北京虽也处于数字经济发展三大核心区域之一的京津冀地区,但相较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北京目前所能获得的区域助力和协同效能相对较少,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产业创新能力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新华三集团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联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1) ,在城市级的比较中,2020年上海市数字经济规模和基于多维度的数字经济指数均排名全国第1位,北京市规模居于第2位,在数字经济指数上也落后于上海市。虽然北京市在2021年实现了指数的反转,但差距并不大。
表1-1 2020年部分代表性城市数字经济规模和指数情况
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市每平方千米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3685.71个,每平方千米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为1458.73户,每平方千米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为49.13万千兆字节,均在5个省份中排名第1位(见表1-2)。而北京市这3项指标分别为1240.54个、444.82户和22.80万千兆字节,均在5个省份中排名第2位。
表1-2 2020年部分省份互联网指标情况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各地都开始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多个省份也已经在数字经济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增强了数字经济的竞争优势,这对于北京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威胁。中国信通院2021年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中的统计数据显示,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拆分来看,2020年广东省数字产业化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超过3.5万亿元,均排名全国第1位(见表1-3)。2020年北京市数字产业化增加值和产业数字化增加值均超过1.0万亿元,数字产业化增加值全国排名第3位,产业数字化增加值全国排名第5位,和广东省相比有较大差距。
表1-3 2020年部分省份数字经济指标全国排名
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省邮政业务总量为5807.81亿元,电信业务总量为12046.36亿元,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企业有16936个,均在5个省份中排名第1位(见表1-4)。2020年北京市邮政业务总量为480.24亿元,电信业务总量为3247.63亿元,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企业有8877个,和广东省相比均有很大的差距。
表1-4 2020年部分省份产业规模有关情况
《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20)》中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总得分为57.38分,在全球30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8位。其中,2020年北京市经济与基础设施竞争力得分为62.93分,在全球30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3位,新加坡排名第1位,得分为82.17分(见表1-5)。2020年北京市数字创新竞争力得分为60.98分,排名第9位,纽约排名第1位,得分为87.35分。2020年北京市数字人才竞争力得分为48.22分,排名第23位,波士顿排名第1位,得分为93.57分。
表1-5 2020年全球部分城市数字经济竞争力总体排名情况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受到国外限制,面临着很严重的“卡脖子”问题。在基础技术方面,储存技术、大数据基础算法技术等均被国外垄断,虽然北京市目前基础算法等数字底层技术全国领先,但与国际顶尖城市相比差距明显,计算、推算、计数(G06)等高价值专利占比仅为2%,明显低于纽约的27.4%、东京的8.5%。在基础元器件方面,5G产业主要依赖射频芯片、光通信芯片、中高频射频器件等先进元器件的进口。在基础软件的操作系统领域,PC操作系统被微软的Windows垄断,数据库操作系统被甲骨文、IBM、微软、SAP四家公司垄断。在基础工艺方面,德国和日本在镜片和光刻等精细生产工艺和产品上具有优势。我国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在整体水平上还有差距,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
2021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确立北京将通过5~10年的接续努力,打造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六个高地”,将北京由全国领先推向国际标杆。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是北京顺应数字时代来临大趋势、为响应我国“十四五”规划总体部署的战略安排提出的将数字经济与城市发展全面融合、探寻新发展路径的有益尝试。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北京将致力于全方位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经济新体系,在关键性领域率先实施一批标杆工程,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标杆企业,这也将成为北京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与重点方向。
北京围绕“四个中心”建设,正在探索一条科技驱动、减量发展的路径,而数字经济以其高成长性、广覆盖性等特点,成为不二选择。现阶段,北京通过“五子联动”的顶层设计,让重要任务之间有效呼应,形成了“一盘棋”的发展态势,也为集中利用资源和政策优势,全力推进经济数字化发展和城市数智化升级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无论是从国际大势、全国规划,还是从首都实际来看,现阶段北京发展数字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进一步发挥北京的优势,推动数字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推进数字经济赋能成效的提升和城市治理应用,适逢其时。从发展方向来看,北京放大发展坐标,树立全球视野,瞄准国际前沿,对标世界领先标准,确立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远景目标,顺应数字时代高度对外开放和全球要素流动的内在要求。北京作为首都,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当之无愧的领跑者,也是数字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更应该目光长远,把握国际动向,对标国际前沿,补短板、锻长板,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影响力。
北京过往数字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这与北京的首都地位密不可分,是北京的特有优势所在,而随着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推进,这一优势还将进一步放大。北京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超大城市,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局部高密度的城市居住特点,也为数字化的应用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治理应用场景。因此,进一步挖掘场景优势潜能,提升数字技术的应用效能,也应是北京利用自身优势推进数字技术应用推广的重要方向。
与此同时,在北京前期发展中,数字核心产业发展优势更明显,数字赋能水平还有待提升,在各项排名中,产业融合一直是北京的相对劣势。数字核心产业发展固然是产业数字化的坚实基础,但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通过挖掘和激活应用端的有效需求也有利于刺激供给端的创新发展。北京在需求端的优势目前还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呈现,在后续发展中应该加以应用,尤其是鼓励多方参与,扩大应用覆盖的时空范围,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利用数据资源有效赋能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一大批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尤其要在关键技术领域形成更多突破,降低外部依赖,更大限度地激发产业融合能效,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质量,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城市应用方案的优化。
城市从其诞生之初,就通过生产要素的集聚形成了规模效应,成为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的主要策源地。在自身规模、资源禀赋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差异的影响下,城市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北京经济基础坚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智能网联交通等方面独具优势;加上作为首都的独特吸引力,不仅有头部数字企业集聚,也形成了一批极具潜力的中小企业,表现出了强大的企业培育能力和产业孵化能力。因此,北京作为科技创新城市的强大孵化能力应该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数字化出行、数字健康、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的有效培育,形成以点带面、协同呼应的发展态势。比如,中关村科技园是传统技术研发类高新产业孵化的代表,经开区的自动驾驶示范区则为智能网联交通产业链提供了充分的基础设施保障和优惠的政策支持。在未来发展中,北京需要依托数字技术应用的巨大潜能和丰富场景,通过统筹保障,完善城市孵化生态,提供更全面细致的全链条服务,提升孵化效率,将城市打造成为一个功能完善的“超级孵化器”。
虽然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被广泛关注的时间并不长,但其潜在的规模与应用前景已经大大超越了人们的想象,数据要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全球对于数据资源“生成—汇聚—交易—消费—应用”全链条的认识、理解与实践都尚在初级阶段。依托本身超大城市的规模和首都的特殊定位,北京在数据要素资源上的优势显而易见,高效的算力平台建设和良好的数字网络平台与企业基础,也将为北京激活这些资产提供有效支撑。虽然现阶段北京在政府服务等方面已经开始进行数据资源的应用推广,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的开办也标志着在数据资产化和市场化方面的新尝试,但与其潜能仍相去甚远,未来可供拓展的空间极大。随着城市数字原生基础设施的投放应用、“两区”建设的推进和京津冀发展协同性的提升,北京的数据生发和归集潜能将得以进一步发挥,如何盘活应用汇聚的超大规模的数据要素资产,将成为北京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北京提出建设国际数据要素配置枢纽高地的目标,一方面要通过全球领先的超大规模数据平台、算力平台、融合交换处理计算平台和大数据交易所等的建设,完善北京参与国际数据资源集散的技术与市场条件;另一方面要通过孵化数据服务产业,完善数字贸易功能分区,打造数据资产产业链,吸引和培育数字经济标杆企业来强化北京在数据要素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利用比较优势形成数据资源收益的最大化。
为更好地了解北京市居民对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数字智能水平现状的感知与态度,课题组设计并发放了《北京市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感知度调查问卷(居民版)》,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共计33个问题,其中设计了一些逻辑跳转问题,除了第5题是对调查者基本信息的捕捉外,其余问题都是关于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数字治理水平的,从政策、应用、对未来展望等方面了解居民的真实感受。
本次问卷的填写样本中接近3/4是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学历人群,年龄主要分布在16~25岁(41.9%)与26~40岁(44.76%),主要职业为政府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与学生。在智能手机使用和支付行为选择方面,100%的受访样本都表示使用移动支付,其中91%的样本表示移动支付占到了日常生活中支付行为的90%以上;智能手机的使用比率也基本达到了100%,有近30%的样本已经开始使用5G资费套餐。在金融数字化方面,手机银行等金融客户端的使用比率也达到了92%,其中大多数的受访者表示手机银行等的使用可以极大地节省时间成本和避免网点的营业时间限制,也有40%的手机银行使用者表示线上平台对接的非金融功能可以帮助提升效率;调查样本中仅有6人表示从未听说过数字人民币,了解数字人民币的调查样本中有近78%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体验过数字人民币的相关应用。在日常出行方面,无论选择何种出行方式,大多数调查样本都体验着数字化的路况共享和便捷的非现金支付,在以公共交通作为主要出行方式的人群中,选择仍以现金方式购票的人数为0;有93.33%的样本体验过使用网约车平台预约车辆,几乎所有的使用者都给出了“便捷”的评价。在政务和医疗服务方面,网上预约挂号成为主流的挂号方式,有超过六成的人群体验过政府部门的线上服务,对于线上服务便捷性的满意程度也达到了80%以上。在对数字经济和北京推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感知度方面,仅有2人表示对于数字经济的概念毫无了解,虽然有28%的受访者表示并不知道北京在推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但从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受访者对于北京市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都表示基本满意,超过91%的受访者对于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持有乐观态度。
[1]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2021.
[2]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2021)[R].2022.
[3]财新智库.2022年5月中国数字经济指数报告[R].2022.
[4]腾讯研究院.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1[R].2021.
[5]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2022-03-01].http://tjj.beijing.gov.cn/bwtt_31461/202203/t20220301_2618685.html.
[6]北京经济与信息化局.2021年北京经济平稳恢复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R/OL].[2022-02-15].http://jxj.beijing.gov.cn/jxsj/jjyx/202202/t20220215_2610366.html.
[7]《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N/OL].[2021-01-23].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113A017SD00.
[8]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全面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R/OL].[2022-04-10].http://www.beijing.gov.cn/gongkai/shuju/sjjd/202204/t20220410_2670717.html.
[9]工业互联网系列访谈|着眼北京,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硕果[EB/OL].[2021-12-14].http://www.iitime.com.cn/html/10184/242587.htm.
[10]北京市经济与信息化局.专访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R/OL].[2022-06-30].http://jxj.beijing.gov.cn/jxdt/gzdt/202206/t20220630_2755872.html.
[11]新华三集团·数字中国研究院.城市数字化发展指数(2022):城市篇[R].2022.
[12]余晓晖.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N/OL].光明日报,[2022-07-07].https://m.gmw.cn/baijia/2022-07/22/35902999.html.
[1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CIDG)和LinkedIn(领英)中国.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研究报告[R].2019.
[14]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城市(2021年度)[R].2022.
[15]叶堂林,李国梁.京津冀发展报告(2022)——数字经济助推区域协同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16]新华三集团·数字经济研究院,中国信通院.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蓝皮书(2021)[R].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