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历史的回顾

2.1.1 政府质量之手

历史上,中国经济管理部门为了提升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做了大量工作,1979年开始引入全面质量管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每年要进行行业检查和产品质量等级评价,由综合性专业研究所牵头组织各企业人员参加的专家组到各企业进行产品质量抽查,对现场产品抽样封存。检查过程严格按检验标准和程序,对整机精度、运行性能及拆机后的关键零件精度和清洁度进行评定。1979年在国家优质产品奖励条例中分设产品质量金奖和产品质量银奖,并设立国家质量管理奖。产品质量金奖、银奖和国家质量管理奖带动企业管理及产品质量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众多企业都把争取获得国家奖作为企业质量提升的推动力。各省也设立了省级产品质量奖和管理奖。质量评价工作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对质量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87年,国家商检局颁布了《出口商品质量许可证管理办法》,对出口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质量管理进行评定。制定了《出口商品质量许可证考核评分表》,以1000分作为满分,对生产现场的定置管理、工位器具、工具箱摆放以及现场是否有烟头等都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又推出了以工艺为突破口的质量管理工作,企业的工艺管理、制造技术、装备水平、现场面貌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和提高。同时国家又以推进产品标准为手段,淘汰了一批行业老标准,重新制定了一批行业新标准,以产品标准来提高中国的产品质量。

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1994年,我国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了等同采用1994版ISO9000族标准的GB/T19000族标准。

ISO9000系列标准使企业建立起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的质量体系,为企业实现质量管理的系统化、文件化、规范化、法制化奠定了基础,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建立了一支全国性体系论证的专家队伍。质量认证为各国各企业评价质量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一家企业取得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就意味着其质量保证体系获得了具有权威性的国际共同认可的资质,企业也就具备了产品招标和产品出口的通行证。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我国各企业积极参与标准的实施,以GB/T19000为标准的质量体系建设在全国迅速展开,使我国的质量工作开始和国际接轨,因此,中国的质量管理工作从1979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显著提升。

1996年,为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发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1999年,我国召开了全面质量管理会议,会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会议的目标是经过长期努力,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使我国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

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等国家标准化指导技术文件。目前,以上标准已成为国家质量奖的评奖准则。与GB/T9001相比,《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内容更全面、系统,包括组织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所关注的质量内容已扩展到经营质量的大质量范围。其强调社会责任、战略策划和经营成果,反映了现代质量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方法,提供了追求卓越的经营管理模式。

2.1.2 政府科技之手

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并颁布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纲要》,从此中国的高科技研究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对企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上,20世纪90年代,国家制定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将高新技术企业每次的认定期设定为三年。国家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上向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倾斜,积极支持科技创新产品的技术改造,给予项目资金上的扶持。对每年国家相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给予奖励,对新产品研发费用给予税后计征,对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所得税额进行减免,对出口产品给予增值税抵扣,对国内已可替代的进口产品不再实行优惠关税,建立了出口产品及进口产品的免税目录,鼓励科技进步产品创新。

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数控机床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2006年国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设定了16个重大专项,重点规划、优先布局。在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内对重大技术、重点产品通过“产学研用”平台以招标的形式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等实施一系列鼓励创新财税政策,对于购买国产设备投资的40%的资金在新增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近30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通过政策引导,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企业不断实现科技进步,提升中国企业在市场中的科技竞争力。我国一些行业通过国家科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科技创新领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2.1.3 市场之手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发生了相应的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经营转变。企业的自主经营管理权限扩大了,政府的职能由原来的亲力亲为逐步转变为提供服务、以政策导向和维护市场环境为主,政府把“主角头衔”还给了市场和市场主体。

1996—1999年,中国经济进入周期性低谷,在中央扩大内需、增加投资、鼓励出口等诸多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措施之下,经济持续下滑之势得到了抑制,并在2000年出现转机。在此期间,由于企业经营不景气、订单减少、开工不足,有的企业处于半关停状态,企业管理大幅度下滑,质量管理出现了倒退。

1997—2004年,企业产权改革步伐加快,大型国有企业公司化,中小企业民营化,市场经济特征进一步显现。政府开始从企业质量管理中退出,形成以市场导向为主、以政府推动为辅的质量管理模式。

此时,中国政府直接推动企业质量升级的力量大大弱化,国家制定的质量政策、法规如《质量振兴纲要》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落地,中国质量政策与企业的运营出现脱节和分离。

2008年,顶着“中国名牌”光环的三鹿奶粉出事了,整个中国奶粉行业都陷入信任危机,三聚氰胺事件,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产品质量事故,更上升为社会公共层面危机。三鹿奶粉是中国名牌产品,因此“中国名牌产品”质量政策受到了拖累和被质疑。

同时期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房地产公司前期的空手套白狼和近20年的房价疯涨,让房地产业成为中国最挣钱和挣钱最快的行业,金融股市的虚拟经济盛宴,使市场环境及整个社会心浮气躁,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使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严重缺失,市场经济没有催生中国企业产品质量质的提升。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问题,中国企业多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形式进行生产,但实际状况是产品创新仅仅停留在引进消化吸收的模仿层面上,许多企业把眼光紧盯在争取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资金上,并未形成真正的再创新,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是一次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在微观层面最有效率地实施资源配置,任何一个小的角落都不会因被忽略而荒芜,市场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人口、资源、投资红利的要素驱动,可以把一个国家、地区经济较快做大,但不能使这个经济体变强。市场经济本身运行的动力是利益的追求,市场机制只能反映现有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而不能反映国民经济长远目标和结构。市场经济的市场特点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个国家想要做强必须要有政府的力量。 v0umUF/qvS5E9ykgRtKyZjZlPveWkjYkwzKkG/et8guJp5h0LU5cZKgpmgwD49L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