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金融业的业态分析

一、银行业分析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

中国金融力量,背后是“三驾马车”在拉动,其中“带头大哥”就是银行。“银行”一词源自意大利语“banco”,与现在的英语“bank”接近。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英文的“bench”,即“长板凳”。

近代银行产生于中世纪的意大利,那时没有飞机也没有高速公路,交通都靠船运,威尼斯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的贸易中心。也正是由于各地贸易需要对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进行鉴别、估价、存管,同时放账,孕育了第一代的近代银行。

但银行家和“长板凳”有啥关系?那时的街市上,各地的商人要找银行家非常好找,每个人带一个长板凳,就在长板凳上进行交易。一个大口袋装着所有的单据和契约,另一个大口袋装着各种各样的货币——“坐在长板凳上的人”就是最早的银行家。

有的人一船货遇到海难,货没了,欠了别人的钱到时间也兑现不了,大家找银行家;有的银行家经营不善,风险掌握得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把他的长板凳砸了。于是就出来一个英文词语叫“bankruptcy”,这就是“破产”的来源。这里包含了两个深层含义:第一,早在11世纪就已经出现,直到今天我们都应“顶礼膜拜”的金融契约精神——借钱的人必须保证连本带息全额及时偿还,放账的人相信借钱者以后有能力、有意愿来承诺自己的债务,这是双方面的契约精神,也是市场上彼此信任的重要来源。第二,这表明“有限责任”的概念雏形在那时已经出现,商业因此得以延续。当众羞辱你,把你的板凳砸了,从此在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你别再想进银行业。但是我们并没有把你杀了,因为这是有限责任。

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4602家,其中开发性金融机构1家、政策性银行2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5家、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28家、民营银行19家、外资法人银行41家、住房储蓄银行1家、农村商业银行1596家、农村信用社577家、农村合作银行23家、村镇银行165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9家、贷款公司13家、信托公司68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5家、金融租赁公司71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255家、汽车金融公司25家、消费金融公司30家、货币经纪公司6家、其他金融机构33家。

(二)银行业概况

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从2002年的23.70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44.76万亿元,年均增长15.13%;总负债从2002年的22.79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5.28万亿元,年均增长14.83%;净资产从2002年的0.91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9.48万亿元,年均增长20.09%(如图1-6所示)。

图1-6 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情况

这就是中国银行业,金融业的“带头大哥”,有时候需要思考一下“带头大哥”意义何在。

(三)银行业效率

金融效率,是指金融部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金融效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按照不同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宏观金融效率、微观金融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三种。

对于银行业效率,本书使用银行业与金融业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如图1-7所示。因为银行业总资产占比一直在90%以上,所以我们看到银行业与金融业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基本保持一致。

图1-7 中国金融业和银行业总资产和净资产增长情况

这就是中国银行业,银行业的风吹草动直接影响整个金融业,银行业的每一个事件放到保险业、证券业都是“灰犀牛”。银行业是宏观金融效率、微观金融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的重要决定力量。

(四)银行业杠杆

银行杠杆率的计算方式为一级资本除以总资产,包括表内和表外资产。虽然杠杆率指标计算简单,但其有效性也依赖其在金融体系中应用的广泛性。由于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不断深入,金融机构拥有越来越多复杂的表外结构,更加复杂的衍生产品交易等使杠杆率的准确计算存在相当困难。

本书使用杠杆倍数(总资产/净资产)和资本覆盖系数(净资产/总负债)进行近似分析。通过图1-8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的杠杆倍数(总资产/净资产)在逐年下降,从2002年的26.04倍下降到2021年的11.69倍;资本覆盖系数(净资产/总负债)在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3.99%上升到2021年的9.35%。

图1-8 中国银行业的杠杆倍数和资本覆盖系数

近年来,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单独依靠银行内源资本积累的银行资本补充已不足以支撑其发展需求。再加上2016年金融严监管以来,影子银行等表外资产回归表内,对银行资本补充带来了更大压力。这就是中国的银行业,经济的下行和资本市场的低迷,对于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银行业发展

谈到发展,一定要有参照物,我们不妨以GDP和M2供应量为参照物。图1-9标示出了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增长率与GDP名义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银行业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特别是GDP增长率下降时,银行业总资产增长率却在上升,部分暴露了中国金融业发展“脱实向虚”的问题。另外,它也说明经济下行时,国家所采取的一些货币政策基本都流向了金融业,比如2008年的“4万亿元”。

图1-9 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增长率与GDP名义增长率的关系

图1-10标示出了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增长率与M2供应量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银行业增长率与M2供应量增长率趋同。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金融市场业务已成为M2重要的派生渠道,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M2波动,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目标的稳定性。

图1-10 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增长率与M2供应量增长率的关系

这就是中国的银行业,我们要密切关注银行监管强化等可能导致信用创造过度萎缩,从而波及实体经济,需把握好银行监管的力度和节奏。从全球范围看,主要经济体M2均呈大幅波动态势,与名义GDP之间的相关性较弱。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注定与反映实体经济的GDP脱钩,与M2相关性越来越大。

(六)重新认识金融力量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且国内外的众多经济学论著中很早就开始探讨银行业的地位和作用,其中约瑟夫·熊彼特曾言:运营良好的银行,可以通过发现最有可能成功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企业,为其提供资金,激励其技术创新;银行具有信用创造的能力,正是这种创造能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1978年之前的数十年,中国的银行业务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的,1979年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分设中国银行,1983年和1984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成立。此后,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早期称合作银行)、政策性银行等相继成立,银行业务持续发展和壮大。1978年中国国家银行的全部资产1850亿元,2021年底达到344.76万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数达到4602家。

可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业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发达的金融业可以极大地提升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强有力地支持经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提出了九大部署,分别为: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功能深化与金融监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金融助力区域协调发展、金融市场开放(金融服务业和金融资本项目)、金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共同富裕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绿色金融支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银行业需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深化银行业内部改革,努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另外,我国已经对国际社会宣布,取消对银行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内外资一视同仁;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对商业银行新发起设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不设上限,大幅度扩大外资银行业务范围。

二、证券业分析

(一)证券业金融机构

谈到中国证券业,虽然发展历史仅有30多年,但我们对“泡沫”一词一点也不陌生。“泡沫”这个词要从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与1929年美国股票危机谈起,这三大著名投机风潮改变了全球证券业的发展。

郁金香泡沫(Tulip Bubble),又称郁金香效应(经济学术语),源自17世纪荷兰的历史事件。作为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投机活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后人类社会的一切投机活动,尤其是金融投机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和环节:对财富的狂热追求、羊群效应、理性的完全丧失、泡沫的最终破灭和千百万人的倾家荡产。

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是经济学上的专有名词,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脱离常规的投资狂潮引发的股价暴涨和暴跌,以及之后的大混乱。1689年到1714年,英国政府因为打仗欠了1000万英镑的债务,英国政府找南海公司,大量发行股票,换成钞票。南海公司将股价拉高,投资人见有利可图,就争相抢购。1720年5月,在英国股市的南海风潮中,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也买入了南海公司的股票。在早期的上涨阶段他及时卖掉了股票,获利5000英镑。后来他又重新买入,最后亏损了20000英镑。牛顿叹说:“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1929年美国股票危机(1929 American Stock Crisis)是指1929年10月29日,被称作“黑色星期二”,这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其影响波及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导致了未来一段时间的“大萧条”。

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与1929年美国股票危机之后,特别是美国股灾后,美国开始反思股市崩溃的原因,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稳定市场:通过了在金融监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要求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避免股市崩溃直接冲击商业银行体系,进而导致连锁反应;放弃原先自由不干预的政策,相继通过《1933证券法案》和《1934证券交易法案》,并成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构建了一整套证券监管体系。

经历了泡沫的洗礼,才有了全球证券业的规范发展。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截至2021年底,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140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137家、期货公司149家。另外,还有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等;沪深A股上市公司达到4603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中国证券业的发展,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证券业的泡沫。中国金融力量,背后是“三驾马车”在拉动,其中的晴雨表就是证券。

(二)证券业概况

中国证券业总资产从2002年的0.53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2.30万亿元,年均增长18.01%;总负债从2002年的0.42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9.35万亿元,年均增长17.74%;净资产从2002年的0.11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95万亿元,年均增长18.96%(如图1-11所示)。

图1-11 中国证券业资产负债情况

中国证券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为什么其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更滞后于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这是因为,证券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有前提的,即必须是一个完善成熟的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必须是强势有效的市场,它能够反映市场上的所有信息,只有这样的证券市场才能够完整地反映每一家上市企业的经营状况,才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所以,中国证券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才能走向成熟。

这就是中国的证券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虽然我们看不到晴雨表的逻辑,但不代表其脱离了实体经济。我们相信随着证券市场的完善,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会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证券业效率

证券业效率,主要是指证券业与金融业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如图1-12所示。因为证券业发展具有波动性(或者说股票市场具有波动性),我们看到证券业的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围绕金融业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上下波动。

图1-12 中国证券业与金融业总资产和净资产增长情况

注:左坐标为总资产增长率,右坐标为净资产增长率。

这就是中国的证券业,2021年末,证券业总资产虽然仅占金融业总资产的3.22%,但证券业背后的沪深A股4603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达到99.10万亿元,占2021年GDP的86.65%,占2021年金融业总资产的25.95%。所以,相对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更要关注经济发展问题,是经济宏观发展效率、微观发展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的重要决定力量。

(四)证券业杠杆

根据《关于修改〈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的决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125号),证券公司必须持续符合下列风险控制指标标准:风险覆盖率不得低于100%;资本杠杆率不得低于8%;流动性覆盖率不得低于100%;净稳定资金率不得低于100%。延续前面的分析方法,本书使用杠杆倍数(总资产/净资产)和资本覆盖系数(净资产/总负债)进行近似分析。

通过图1-13可以看出,中国证券业的杠杆倍数(总资产/净资产)波动比较大,总体上在下降,从2002年的4.86倍下降到2021年的4.17倍;资本覆盖系数(净资产/总负债)波动也比较大,总体上在上升,从2002年的25.91%上升到2021年的31.55%。

图1-13 中国证券业的杠杆倍数和资本覆盖系数

《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发布之时,证监会相关部门测算,按资本杠杆率指标8%的监管标准,并结合流动性指标要求,券商的财务杠杆率为6倍左右。可见,目前国内券商杠杆水平整体较低,除了政策约束,也包括负债渠道、资金需求业务方面的原因。未来提升杠杆的途径包括:丰富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增强使用资产负债表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

且随着经济的下行和资本市场的低迷,中国证券业的杠杆率达到了新低。1975年佣金自由化后,美国投行杠杆水平大幅提升,驱动了ROE提升。以高盛为例,金融危机前权益乘数维持在15倍以上,金融危机以后被动降杠杆,但杠杆仍在10倍左右。

(五)证券业发展

谈到发展,一定要有参照物,我们不妨以GDP、M2供应量和沪深300指数为参照物。图1-14标示出了中国证券业总资产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证券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没有关系,经济发展晴雨表功能没有任何体现。

图1-14 中国证券业总资产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的关系

图1-15标示出了中国证券业总资产增长率与M2供应量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证券业增长率与M2供应量增长率也没有关系,金融发展晴雨表功能也没有任何体现。

图1-15 中国证券业总资产增长率与M2供应量增长率的关系

图1-16标示出了中国证券业总资产增长率与沪深300指数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证券业增长率与沪深300指数增长率趋同,股市发展晴雨表功能好像得到了体现。

图1-16 中国证券业总资产增长率与沪深300指数增长率的关系

由此可见中国证券业,不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不是金融发展的晴雨表,而是股市发展的晴雨表。从全球范围看,主要经济体证券业的发展基本能体现经济发展,至少体现了经济发展的预期,证券业的周期性波动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基本一致,反观我们的证券业却与GDP脱钩,与金融业脱钩。

(六)重新认识金融力量

1990年,在浦江饭店孔雀厅内,一声响亮的锣声宣告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也引发了全国上下的热烈讨论。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这一番话打破了束缚,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转折点。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证券市场建设有了质的飞跃。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的成立,标志着资本市场开始正式建立全国统一的监管框架。1992年之后,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也为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空间。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快速而稳健,只用了短短30多年,就取得了西方资本市场200年的建设成就。面向未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30多年”和“200年”的过程、成就和教训,显然“30多年”成就不了“200年”,因为我国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还没有“相辅相成”,谈何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三、保险业分析

(一)保险业金融机构

从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开始,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建立了由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组成的保险市场体系,形成了覆盖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农业保险、再保险等多领域的产品体系。该体系在风险分担、服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21年底,中国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保险法人机构有235家,其中保险集团和控股13家、再保险7家(信利保险已变更为信利再保险,不含外国再保险公司分公司7家)、产险88家(含安邦财险,其已经重组为大家财险)、人身险91家(含安邦寿险,其已经重组为大家寿险,其中寿险公司75家、养老保险公司9家、健康险公司7家)、保险资产管理33家、农村保险互助社3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610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2万余家。另外,境外保险机构在华设立66家外资保险机构、84家代表处和17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保险”刚进入中国时,曾有个非常诗意的名称——“燕梳”(insurance音译)。如此轻巧的一个名字,却背负着中国保险200多年的历史。

虽然19世纪初,保险就进入中国,但是对保险思想的引入却在鸦片战争之后。1841年,魏源受林则徐之托,根据林则徐在广东组织翻译的《四洲志》等资料,撰写了《海国图志》,望国人能师夷长技攻夷、制夷。书中介绍了世界各地人文、地理、历史等,其中谈到了“船担保”(即水险)、“宅担保”(即火险)及“命担保”(即寿险)三大“担保会”(即保险公司)及其运作。《海国图志》启蒙了中国人的保险思想,但由于当时中国尚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阶段,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还不足以产生中国自己的保险业,因此并没有促使民族保险业的兴起。

中国自1805年成立第一家保险公司以来,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历史。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保险业也经历了初步发展(1949—1958年)、停办(1958—1979年)、恢复发展(1979年至今)三个大的阶段。中国保险业自1979年恢复以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保险业发展,在多份重要文件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保险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国保险业实现了长足发展。中国金融力量,背后是“三驾马车”在拉动,其中“朝阳行业”就是保险。

(二)保险业概况

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从2002年的0.65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4.89万亿元,年均增长21.16%;总负债从2002年的0.65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1.96万亿元,年均增长20.39%;净资产从2002年的33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42.88%(如图1-17所示)。

图1-17 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情况

为什么说保险业是朝阳行业?因为2002年以来保险业总资产增长率、总负债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都是最高的,都在领跑金融业的发展。这就是中国的保险业,金融业的“朝阳行业”“明日之星”。30年前说下海能赚钱的人,被认为是骗子;20年前说炒股能赚钱的人,被认为是骗子;15年前说保险能帮到大家的,被认为是骗子;10年前马云说互联网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也被认为是骗子。经济发展到不同程度,消费者有不同的金融需求。顺应经济发展潮流,保险业正在成为金融业的弄潮儿,成为金融业的“明日之星”。

(三)保险业效率

保险业效率,是指保险业与金融业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如图1-18所示。因为保险业是朝阳行业,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总资产增长率,还是净资产增长率,保险业都远远高于整个金融业。

图1-18 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和净资产增长情况

注:左坐标为总资产增长率,右坐标为净资产增长率。

这就是中国的保险业,虽然其总资产仅占金融业的6.52%,但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是12146.20万亿元,是GDP的106.20倍,是金融业总资产的31.80倍。所以,相较于银行业,保险业更要关注社会治理问题,是社会宏观风控效率、微观风控效率和风控市场效率的重要决定力量。

(四)保险业杠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的规定,我们所理解的保险杠杆率的计算方式为保费收入除以净资产、保险金额除以净资产。

《保险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经营人身保险业的保险公司,其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受此限制。主要是因为财产保险的保险事故发生不规则,缺乏稳定性,经营风险大于人身保险业务,因而保险准备金的数额要求也大。

《保险法》第一百零三条规定:“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对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百分之十;超过的部分应当办理再保险。”危险单位专指一次保险事故发生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它直接关系到保险金支付的数额和再保险业务的进行。如果任由保险公司自己来计算危险单位,易发生故意缩小危险单位、盲目扩大业务、过量收取保险费等现象。为此,《保险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保险公司对危险单位的划分方法和巨灾风险安排方案,应当报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备案”,否则其计算办法和结果无效。延续前面的分析方法,使用杠杆倍数(总资产/净资产)和资本覆盖系数(净资产/总负债)进行近似分析。

通过图1-19可以看出,中国保险业的杠杆倍数(总资产/净资产)在逐年下降,从2002年的194.96倍下降到2021年的8.49倍;资本覆盖系数(净资产/总负债)在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0.52%上升到2021年的13.34%。

图1-19 中国保险业的杠杆倍数和资本覆盖系数

可见,2002年中国保险业已经处于“破产边缘”,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保险业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改善。

这就是中国的保险业,肩负支持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任,这对于保险业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应该是一副“随机漫步”的态势,因为毕竟你不是“随机漫步的傻瓜”。中国的保险业,有时候需要思考一下“保险”二字背后的“意义”绝非诗意。

(五)保险业发展

谈到发展,一定要有参照物,我们不妨以GDP和M2供应量为参照物。图1-20标示出了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保险业总资产增长率远远高于名义GDP增长率,基本上是名义GDP增长率的2倍。

图1-20 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的关系

图1-21标示出了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增长率与M2供应量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总体来看,保险业增长率也远远高于M2供应量增长率。

图1-21 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增长率与M2供应量增长率的关系

由此可见,我们要密切关注保险监管强化等可能导致保险创新过度萎缩,从而波及保险业未来发展,需把握好保险监管的力度和节奏。从全球范围看,保险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财富、家庭财富的变化具有紧密联系,我们要寻找其中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保险业注定与反映实体经济的GDP脱钩,与M2相关性越来越大。

(六)重新认识金融力量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年已经70多年。而我国的保险业也和新中国一起走过了70多年的奋斗历程。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保险市场也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1949年9月,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保险工作会议,批准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同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家国有保险公司,标志着中国的保险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58年10月,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除国外保险业务必须继续办理外,国内保险业务应立即停办。同年12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正式做出“立即停办国内保险业务”的决定。之后,中国保险业进入了延续到1978年的20年漫长停摆期。中国保险业的员工数也从停业前的几万人变为只剩几个人。

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到来,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政府决定恢复保险业务。沉睡了20年的中国保险业开始进入复苏及对外开放试点的第二阶段。

中国保险业的年保费收入从复业之后1980年的4.6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4900.1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5.11%,速度惊人。保险业发展70多年,中国从保险大国走向保险强国。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已经先后超过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全球排名升至第二位。

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曾言:“中国保险业要从大到强,需要进一步推进行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包括:以满足消费者保险保障需求为中心;以改革创新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在保险行业中的应用;以保险供给侧结构改革促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推动保险业回归本源以及有序化解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tNTOhrj/thJlxc1RF72E/UxtLUMFV0IabtHV4fkUxp6Osv/Zi39ArHTwrFyXZsH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