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过去20年产险公司收获了什么?

一、财产保险主体生存反思

过去20年产险公司失去了什么?失去了产品、渠道、客户、数据,失去了互联网,失去了科技,正在失去保险科技、健康科学,失去的几乎是所有那个年代最美好的东西。

同样,过去20年产险公司收获了什么?回首20年,也许因为我们还年少轻狂,正如德国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在《布登勃洛克一家》中所写的那样,“在这样的年龄,生活还没有撞疼我们,责任感和悔恨也还都不敢损伤我们,那时我们还敢于看,敢于听,敢于笑,敢于惊讶,也敢于做梦”。产险公司收获了:行业(虚假繁荣)、市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监管(劳而无功)、股东(食之无肉,弃之有味)、高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员工(重复人生)、客户(保费与赔款的大小)……社会(保险原来是这样的)。

过去的20年可谓波诡云谲,产险公司的收获也许是成就,也许是失败,但这些将决定未来20年产险公司如何走,因为“当下的经验,包含着过去与将来”,同时“经验,制造一切未来;经验,是所有过去的成果”。

二、财产保险主体所收获的市场

(一)市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2年的航意险风波。航意险的“假保单、高费用”被曝光,社会大众第一次明白原来还有“假保单”,原来保险可以给这么高的手续费。这次风波之后航意险虽有所改变,但是无奈“渠道为王”,手续费还是一样的高。

2003年的车贷险紧急刹车风波。产险公司第一次感觉被客户骗了,被银行骗了。这次风波之后,车贷险基本退出中国产险市场10年。

2007年的交强险风波。交强险实施一年后,一群律师叫板监管部门,叫板精算师;监管部门冲锋陷阵,精算师选择了沉默,结果就是交强险的调整。

2008年的“70号文件”。面对产险市场的疯狂,监管部门采取了“非市场化”的垄断手段,不知是救了行业,还是救了个别公司。随着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浙江保险行业违反《反垄断法》,这场“非市场化”监管才算收尾。

2013年开始的创新风波。2011年之后,产险公司在互联网上蠢蠢欲动,随着2017年发布的《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指引》,这次风波也画上了句号。

2016年开始的保证保险风波。2016年浙商保险踩雷“侨兴债”之后,多家产险公司前赴后继,相继“爆雷”,这涉及消费贷、房抵贷、供应链金融……当然,车贷险再次被“骗”了。

2017年开始的意外险风波。随着P2P监管的趋严,意外险成了帮助P2P满足年化利率最高36%要求的金融工具,多家产险公司深陷其中。2019年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开展现金贷等网贷平台意外伤害保险业务自查清理的通知》,产险公司意外险的虚假繁荣不再。

2018年的非寿险投资型产品风波。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在金融强监管下,非寿险投资型产品最大的受益者——安邦财险已改名为大家财险,天安财险已被银保监会接管,一切还在进行中……

2019年的车险综合改革风波。这是2014年车险改革失败的延续,因为改革的结果是综合赔付率远远低于预定的65%目标,相反部分省份出现了费用率高于赔付率的现象,这一次精算师还是选择了沉默,但是社会大众已经苏醒了。

2020年新冠疫情中保险捐赠风波。原来保险金额都是虚的,社会大众明白了保险原来可以这样玩。

面向“十四五”,产险业正在痛定思痛,正在谋定未来,正在秣马厉兵,正在乘风破浪,正在披荆斩棘……

(二)股东: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截至2020年末,投资者为产险公司注资接近3600亿元,但是收获了什么呢?收获了一张“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产险公司牌照。

对于产险公司的股东来说,可实现收益最大的时期是“2014—2016年”,因为此时P2P是疯狂的,投资者的钱也不是自己的,但是大多数产险公司股东以为这是“常态”,结果是我们看到最近几年产险公司的股权被廉价出售,甚至无人问津。

笔者最近做了两个课题,一个是某省金融监督管理局的《地方法人保险机构高质量发展研究》,一个是某政府投资平台的《关于设立××保险公司的可行性研究》,课题内容不方便透露,给大家简单分享一下其中的观点:

(1)《地方法人保险机构高质量发展研究》。这家保险机构能成长起来吗?怎么快速成长起来?成长起来需要再注资多少?……问题的背后还是问题,这家保险机构成长起来有价值吗?这家保险机构的最大价值是多少?……

显然,最后的结论是应该放弃这家保险机构,应该把资金用在保险周边、上下游的产业链上,把保险机构置入其中,没有必要打造一家“四不像”的综合性、全国性产险公司。

可见,部分地方政府也不再疯狂,因为没有看到这家保险机构的价值,或者说类似保险机构的故事听得太多了。

(2)《关于设立××保险公司的可行性研究》。设立这家公司干什么?能不能干起来?按照现在的监管这家公司能成立吗?……同样,问题的背后还是问题。这家保险机构成长起来有价值吗?这家保险机构的最大价值是多少?……

显然,最后的结论是要打造一家保险科技公司,先通过“科技+多家保险公司”把业务立起来,同步再推进保险牌照的申请,因为业务立起来了,有没有牌子也不影响项目的价值。

可见,资本也不再疯狂,资本还是要追求价值的,没有价值的公司就好比垃圾股。

(三)高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中国华融,预计2020年净亏1029亿元!”。除了惊讶之外,大众都习惯性地认为“中国华融的窟窿不可能超过1000亿元”,因为在产险业摸爬滚打几年都明白“新官如何理旧政”。

产险公司的总公司、分公司、中心支公司、支公司的“新官”上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问题往死里整”,要置之死地而后生;第二年靠着第一年的积攒(未决准备金释放以及低估)活过一年;第三年如果无计可施,拍拍屁股走人,换一家重新来过。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部分保险职业经理人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四)员工:重复人生

记得多年前看过一个短片《重复人生》,在这秩序井然的社会中,人人像蚂蚁一样机械地生活着,而当一个异类出现时……

过去20年,对于产险人来说,日复一日的工作已经变成了固定轨迹的公式,缺少了激情,更缺少了偶然事件等变量,我们期待《重复人生》中的“美丽女郎”。

过去20年,产险公司还收获了“行业:虚假繁荣”“监管:劳而无功”“客户:保费与赔款的大小”……“社会:保险原来是这样的!”。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今天我们开始关注“产险到底怎么了?”。笔者相信明天产险的公式、产险人的公式就会悄然发生改变…… Kl9g6wfChk7L7iuUxGnL9z8afpupgGJwXV0HIlKdqx1oNePuj7AttGXK5gV2CtI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