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过去20年产险公司失去了什么?

一、财产保险主体生存反思

过去20年产险公司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20年,一代人的时间跨度。回望过去20年,我们为了“保费”这一棵树而放弃了“保险”这一片森林,等蓦然回首却发现:失去了产品、失去了渠道、失去了客户、失去了数据、失去了科技、失去了互联网……失去了保险,正在失去保险科技、健康科学……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我们只关注“保险交易”,而没有关注风险交易、服务交易、科技交易、制度交易、权利交易……

二、财产保险主体所失去的市场

(一)失去了产品、渠道、客户、数据

保险经营的基本要素是产品、渠道、客户,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保险经营的“铁三角”,而支撑这个“铁三角”的是数据。

渠道是连接产品和客户的桥梁,通过线下推广或线上投放等渠道将消费者吸引进来,客户选购他们满意的保险产品并最终发生交易,实现消费者到客户的转化,而客户的行为或者对保险产品的体验会产生相关的数据,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用数据分析来优化和改进产品的体验度。这样,四者之间既存在一定的直接联系,又存在必然的间接关系,构成了保险运营的“铁矩阵”。

回望过去20年,保险运营的“铁矩阵”成了概念,我们看到:产险公司经营“条款”而不是“产品”;产险公司的“渠道”是被4S店、修理厂等绑架的“渠道”;产险公司的“客户”掌握在“渠道”手中;产险公司的“数据”是“错、假、脏数据和垃圾数据”。无论是产品、渠道、客户构成的“铁三角”,还是产品、渠道、客户、数据构成的“铁矩阵”,大多数产险公司都失去了,虽然收获了“保费”,结局却是“狗熊掰棒子”。

(二)失去了互联网

“互联网+保险”,其本质还是保险,同时又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互联网要求能创新,很活跃,思维很开放,但是保险要内敛、稳定、安全。这是互联网保险应该有的状态,“互联网+保险”需要技巧,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境界,结果却是我们失去了保险,也失去了互联网。

过去10年,互联网财产保险市场实现了高速增长,规模从2011年的22亿元增至2021年的862亿元,年化增长率为42.26%,而同期产险业年化增长率仅为11.09%。从数据上来看,产险在互联网上好像名利双收,有上市的众安、廉价待估的安心、被接管的易安、依靠保险上市的水滴、上市夭折的蚂蚁集团……

【案例1】2019年5月,笔者应邀去某保险平台交流,在现场提出“网络互助对于公司来说已经是鸡肋”,因为在现有监管政策下,公司要谋求上市就必须剥离“网络互助”。当时创始人高谈“初心”,结果我们已经看到,2021年3月各大平台相继关闭“网络互助”。

2021年5月,该保险平台上市后,邀请笔者写点东西,笔者回复了两句话:“公司初心变了?公司为保险业贡献了什么?”其结果也就不了了之。

互联网平台为保险业贡献了什么?保险业又为互联网平台贡献了什么?

显然,产险公司为互联网平台贡献了放大人性贪婪和恐惧的“保险产品”,包括首月0元加入、首月1元保费、上百万元保额的产品……除了这些产品,产险公司还支付了甚至高达70%以上的费用。

产险公司获得了什么呢?获得了略有盈利的保费,获得了只有“姓名、身份证”的客户,甚至是没有身份证的客户,获得了消费者的投诉。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获得了什么。但是这背后却透支了保险业的信誉,更是对于消费者保险意识的“过度开发”。

【案例2】2019年11月,笔者应邀去某宝平台交流,现场就“网络互助是不是保险”展开了讨论。显然按照国际惯例和中国现有法律法规,网络互助是相互保险的一种类型(如何纳入监管是另外一个问题)。当时,笔者就问了一个问题“某宝衍生的其他保险收益应该归谁?”因为不回答这个问题,所有的“善意”都是假的。

2020年9月,笔者再次应邀参加了某宝平台承办的研讨会,再次问了“某宝衍生的其他保险收益应该归谁?”这个问题。当然也无解。

后来,根据该集团IPO时披露的报告初步测算,某宝衍生的其他保险收益远远超过了某宝历年救助金额。可见,所有的“善意”也都是假的。

互联网平台为保险业贡献了什么?保险业又为互联网平台贡献了什么?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产险公司虽然交了学费,但是却没有学会互联网平台“引流、留存、转化、复购、裂变”的逻辑,甚至天真地以为这些平台不是为了“引流”而是为了“向善”。

(三)失去了科技

保险业应该算是非常重视科技的行业了,我们每年都会看到新科技产品在保险公司落地。对于产险公司来说,总部费用最大的一块是人力成本,其次就是科技投入。

产险公司,从开业就陷入了科技投入的无底洞,如果经营车险更是陷入了深渊。为什么呢?一是因为监管政策天天变,二是因为车险年年变,三是因为公司决策月月变,四是因为公司人员习惯时时变……时时变、天天变、月月变、年年变,真的应了那句话——“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科技如此重要,产险公司投入也算慷慨,收获了什么呢?回望过去20年,产险公司收获了“Demo+补丁+Bug”的信息系统,一个开放源代码也无用的系统。

【案例3】产险公司只要涉及分支机构的会议,分支机构“怨天怨地”之后就是“怨IT”,IT部门下来就去“骂”某软件公司。

这样的场景重复了20年,却发现这家软件公司已经上市,一段时间甚至成为保险科技板块的第一大股。回过头来看,这家软件公司的商业逻辑没有问题,也非常简单:提供产险公司一个Demo,产险公司根据需要任意加“补丁”,出了Bug再修改;过几年再循环一次,还是“Demo+补丁+Bug”。

科技平台为保险业贡献了什么?保险业又为科技平台贡献了什么?科技平台基于自己的商业逻辑为产险业打造了“Demo+补丁+Bug”的信息系统,实现了自身的商业价值,并让产险公司离不开自己;而产险公司学会了“骂人”和“一句话的需求”。

(四)正在失去保险科技、健康科学

产险公司已经失去了互联网,失去了科技,不能再失去保险科技了,因为保险科技也许是最后的机会了。

保险科技是科技与保险的融合,侧重通过科技手段推动保险创新,更加强调科技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依据保险创新程度判断科技推动效果。科技要素与保险要素的深度融合是保险科技的重要特征。保险为本,科技为器。同时,融合是一个过程,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当突破了临界点就可能实现“颠覆”,所以,无论是科技颠覆了保险,或新保险颠覆了传统保险,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

关于保险科技,其涉及的理论属性、科学假说、科学理论,可谓百花齐放。但是,我们只需要记住下面这一点就够了——保险科技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实现保险风险流量化而不是存量化,让现代保险从“蓄水池”的传统保险走向“流量蓄水池”,乃至“流量池”的未来保险。 MrAFdFhzE+Vr9C+pJ7GYwBrmY0Ssl2lRxYh6cze3FsHQjmoCOk9u4p1QF57USq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