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唐末到宋初的几位山水画家

风景画到了唐末、五代和宋初,在过去原有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大步,出现了并不局限在作为人物布景,而是突出地描写美丽山川的“山水画”。在这个时期里的著名山水画家,应该首推荆浩。

荆浩,字浩然,山西沁水人,生卒年无考。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所记,可以见得他主要活动的大概时间(刊在“唐末二十七人”里)。他的身世,历史上的记载也比较简单。他自号“洪谷子”,据说是因为躲避当时军阀割据所造成的战乱,隐居太行山的“洪谷”而起的。那么这位大画家之所以集中力量来歌颂伟大的山河的思想倾向,很可以从这一点上来推知。

他曾把画山水的方法写成了一卷《山水诀》教给后人。他很自负地说过:“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 有墨而无笔。”他自己却要兼有二人的长处。我们可以理解他说这个话并不是专为菲薄前辈,而是强调绘画表现手法应该有最完美的要求。当然,创作的进步绝不仅仅限于笔墨的讲求;可是这一问题的提出,却反映了绘画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在这时候已有相当高度的发展。

荆浩的遗迹流传到今天的,要数《匡庐图》。画上有宋人题记,审定为真迹。这幅画的构图,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上应该算是一种创造。他把从不同角度上观察来的山石、树木、人家、路径……曲折繁复的景物,巧妙地安排在一个长幅里;同时更具体地显示出主山的巍峨高耸,写出了庐山的秀拔。这种主题鲜明、效果显著的作品,不能不说是荆浩在古典艺术传统里更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荆浩究竟还是初期的山水画专家,这幅《匡庐图》在表现的技法上,还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板滞的感觉。传为荆浩所作的《崆峒访道图》,也是一幅较古的山水画;此外,大抵都是元明以来的伪作了。

荆浩的徒弟关仝(仝又写作同、种),长安人。他学习并且发展了荆浩的特长。宋人说他画的山水是“石体坚凝,杂木丰茂”,这说明他的作品对于对象的质感、量感是有所体现的。我们从保存下来的关仝作品《山溪待渡图》上,看那湿润厚重的山石和茂密的草树,觉得宋人的评论是很恰当的。这幅画全图不做细碎的写景,只做简括的开合,使观者如同站在深山大壑之中。《待渡图》比《山溪待渡图》取景更近些。宋人说关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渔市山驿”,“使见者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类似这样的真实感受,我们在《待渡图》中是完全可以体味到的。

关仝的成就,比起荆浩,是有显著进步的。我们从记载上知道他一方面学习荆浩,但并不受一家的成法所拘,同时还汲取了毕宏的长处。宋人说他的画“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这是指他作品中的概括性与构思而言的。

[五代]荆浩《匡庐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五代]董源《潇湘图》 现藏故宫博物院

和关仝同时的江南的山水画家,首先数着董源。

董源(源又作元),字叔达,钟陵人。曾做南唐的“后苑(北苑)副使”,所以被称为董北苑。历史记载他善于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

流传下来的董源的许多作品中,以《潇湘图》较为著名(尤其是明清以来)。这个短卷,描写江岸洲渚之间的渔人、旅客的各项活动。这幅画,不画水纹,只用荡漾的船只和摇曳的芦苇,就衬托出江面的空阔;不勾云纹,多留山头空白,以碎点来表现朦胧的远树,云烟吐吞,远处山头,沉浸在一片迷茫中。

宋人说董源作画并不模仿别人,而能“出自胸臆”,“使览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处”。又说:至于“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实际上,他的作品不但“足助吟思”,它的本身就是美丽的诗篇。关于这一点,绝不仅仅是董源一个人的特长,而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优秀传统。

李成,字咸熙,因为住在“营丘”地方,被称为“李营丘”。历史上说他“志尚冲寂,高谢荣进”。王公贵戚请他作画,他全都不答。在当时鄙视富贵,不肯同流合污,是个相当有骨气的人。他画山水,在北宋初期被推为“古今第一”。《宣和画谱》详尽地记载他擅长描写“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可见他所作的风景画内容是如何地广阔和丰富了。

李成的真迹流传绝少,在当时已经有很多的“仿品”。现在保存的宋画中有他和王晓合作的《读碑窠(kē)石图》,可以从而窥见他所画树石的风格。又有《小寒林图》,也能帮助我们了解李成的山水画作风。

[北宋]李成《小寒林图》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山石

行旅

范宽,原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因为性情宽缓,不拘世故,所以诨名为“宽”。常往来长安、洛阳间,是北宋前期的山水画名家。

他最初曾经模仿李成的画法,后来自己叹息说:前人的画法,是从物象上直接画下来的,我与其模仿古人,何如直接描写大自然!因此便跑到终南山里住下,虽雪寒、月夜,都不能停止他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的活动。

宋人论到他的作品,说他不但能写山水的面貌,而且是“善于与山水传神”。又说李成的画“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的画“远望不离坐外”。因为山水画遥远的距离固然难于表现,而那山川雄伟气势的“逼人”,也是很难表现的。我们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雪山图》和《临流独坐图》里,都可以看到这位大艺术家是怎样表现了关中一带的山川特点,怎样地为山水“传神”。

至于范宽的《临流独坐图》,不但写了突出的、坚实的山石,更写了深邃的、虚空的溪谷和云气。这画比起《溪山行旅图》来,由于描写对象的不同,笔墨、构图和全部风格上都有一定的差别,使我们从这里认识到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是怎样用恰当的形式来表达不同的内容的,也认识到范宽由于“师自然”所得到的艺术成就。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uhphWi+0KaU884793kIzDsFcaarLkHltv4kwIVyxp4fvRO68xG/h/yQqtDuVGBA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