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作业成本法概述

一、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末,埃里克·科勒首次提出作业成本法,该方法在70年代至80年代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与其他方法一样,作业成本法的出现和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的成本计算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科学合理地分配制造费用,不仅对产品成本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技术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生产的计算机化、自动化进入新的阶段,为生产经营管理领域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从生产订单到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将众多自动化系统集成为一体,由计算机中心控制。技术变革给许多企业的生产环境带来了重大变化——多台机器和计算机控制器的使用,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快速发展,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极大地改变了产品的成本结构——直接人工成本比例下降,制造费用比例显著增加。以前,制造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在,大部分企业的制造费用是直接人工成本的4~5倍;以前,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40%~50%,而现在,直接人工成本仅为产品总成本的10%,有的企业该比例甚至不到5%,与此相关联的是制造费用在总成本中的占比日益提高。在成本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合理、有效地分配制造费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成本信息被扭曲。

(二)社会背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个性化消费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这就要求企业作出改变,为客户提供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传统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流程转变为接受订单、组织采购、进行生产、交付商品的流程,以保证差异化产品及服务的及时提供。因此,公司的内部组织,从订单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再到销售,必须高效协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基于批量生产设计的,已不适应新的业务流程。

(三)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缺陷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存在以下两方面缺陷:

(1)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可能产生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制造费用通常采用投入法分配到相关产品的成本中。例如,人工成本、人工工时和机器工时等都可以用来计算制造费用的分配情况。这就是“基于数量”的计算方法。在传统的制造业时代,企业产品产量少,产品成本以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为主,制造费用占比较低,而且制造费用的分配受到直接人工成本的影响。因此,直接人工成本可以作为制造费用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采用投入法分配制造费用较为合理。然而,在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系统逐渐取代劳动力的新制造环境下,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直接人工成本占比显著降低,制造费用占比大幅提高且呈现出多元化的变化趋势。如果仅将生产投入作为分配标准,很难准确反映不同产品的成本,从而会导致产量高、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成本过高,而产量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成本过低,这将严重影响不同产品的成本占比,进而扭曲成本信息,影响生产和运营决策的正确性。

(2)将固定成本分摊给不同种类的产品,可能会在成本控制方面产生短期行为。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通常会将固定成本分配给不同类型的产品,但随着产量的增加,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单位固定成本。即使单位变动成本保持不变,平均成本也会相应降低。当销售收入保持不变时,产量的增加会导致部分固定成本被存货抵销,从而降低已售商品的价格,提高当期利润。这种现象很容易使管理层作出单方面追求大批量生产的短视决策,造成库存大量积压,也可能导致公司采购部门大量购买产品原材料,造成原材料挤压,或者采购部门为了获得有利差价,大量采购低劣或不符合规格要求的原材料,造成产品质量问题。

综上可知,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需要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提供更科学、更精准的成本信息。

二、作业成本法的含义及与作业成本法相关的概念

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不同,作业成本法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资源、工作量和成本驱动因素等。

(一)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成本核算方法,用于计算和分配作业(或工作)的成本。它被广泛应用于需要追踪和控制不同作业成本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是根据作业的特征和特定成本对象的要求来追踪和分配的,每项作业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成本对象,可以是一种产品、一个项目、一项服务或其他需要追踪成本的工作单位。

作业成本法会将直接成本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这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并无不同,但作业成本法下直接成本的范围更加广泛,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其他所有可以直接追溯到产品的成本,因而更加准确。无法直接追溯到产品的成本,如制造费用,应归集到相关作业或作业中心,再归集到最终产品的成本中。

(二)与作业成本法相关的概念

1.资源

资源是企业运营的基础,是支撑企业生产和消耗的最初形态。在将整个公司看作一个物质交换系统时,所有投入的资源都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资源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和能源、劳动力、社会成本、折旧、维护和运输等。如果要确定哪些活动消耗了资源,需要将其分解为多个部分。在进行资源成本分析时,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量化基础,以便更好地反映资源消耗的动因。

2.作业

作业成本法的目标是追踪和识别企业为实现特定目标而耗费的作业,这些作业是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消耗的所有资源的集合。简而言之,作业是企业中特定组织(成本中心、部门或产品线)重复完成的任务或活动,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消耗资源的各种活动或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资源的投入和产出,而作业将这些资源与最终产出联系起来,贯穿整个生产经营过程。

作业具有以下六个特征:①作业的本质是交易。企业任何一项业务活动都是一种投资活动,它们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投资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构成了一种交易。例如,对于销货收款行为,所销售的商品是一种投入的资源,而收到的款项是一种产出。再如,人操纵机器,人的操纵行为投入的是人力资源,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产出。②作业具有独立性。每项作业都是一个独立的成本对象,可以单独追踪和核算。③作业具有可标识性。每项作业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用于区分和识别不同的作业,这样可以确保成本准确地分配给相应的作业。④作业具有可测量性。作业的成本是可以被测量和计算的。通过追踪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可以计算每项作业的总成本,并提供有关资源利用情况的信息。⑤作业具有可分配性。作业成本可以根据特定的分配基础分配给不同的作业。常见的分配标准有直接劳动小时数、直接劳动成本、作业数量等。⑥作业具有可控性。作业成本可以被管理和控制。通过了解每项作业的成本构成,企业可以采取措施优化资源利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盈利能力。

3.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是指那些能够导致或增加作业成本的因素,又被称为“成本驱动因素”。成本动因可以是事件、活动或工作。随着产量的增加,直接材料成本会增加,则产量是一种成本驱动因素;随着检验次数的增加,检验成本会增加,则检验次数是一种成本驱动因素。成本动因控制成本行为,决定成本的产生方式,是成本分配的基准。作业成本法将成本动因划分为两类,即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

(1)资源成本动因。资源成本动因是指影响企业资源成本的因素。资源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设备和设施成本等。通过将资源与作业紧密结合,我们可以把总分类账上的资源成本合理分配到每一项作业中。

(2)作业成本动因。作业成本是指与特定作业相关的成本。作业成本动因是指影响企业作业成本的因素。作业成本动因决定最终产品或工作的成本,反映资源消耗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是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重要桥梁。例如,每批产品完成后都需要进行质检,如果任意产品的每批产品的质检成本相同,那么检验的“数量”就是检验过程的成本动因。

三、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及局限性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是相对以产量为基础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而言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可以更加准确地核算产品成本,从而提供更加切合实际、合理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作业成本计算和分配。通过跟踪和记录与每项作业相关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可以更精确地了解每项作业的成本构成。作业成本法将作业、作业中心、客户和市场等多个要素纳入核算范围,使得可追溯至单一产品的成本比例大幅上升,形成了以作业为核心的成本核算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分配给产品的成本,从而避免成本扭曲。将多种成本驱动因素作为间接成本分配的基础,可以大大提高分摊基础与分摊成本之间的关联性。

第二,使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更加有效。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深入了解产品的运行流程,从而更好地识别成本驱动因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核算。对成本驱动因素的改进(包括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可以有效消除或减少非增值作业,提升增值作业的效率,从而持续降低成本,减少浪费。

第三,为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作业成本法与价值链理论内容兼容,并且可以用信息技术予以支持。价值链分析是公司用来评估客户价值感知重要性的战略分析工具。通过了解每项作业的成本构成,管理层可以更好地评估作业的盈利能力,制定定价策略,选择合适的作业和资源配置方法等。通过价值链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供应、生产和分销业务,并识别各项活动的成本动因,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这些活动创造更高的价值。此外,价值链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评估客户价值感知,确定当前的成本和绩效标准,从而有效提高客户价值,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第四,有利于建立新的责任会计制度。作业成本法可以激发各部门挖掘产品利润潜力的积极性,并进行绩效考核,公司的运营链也将成为责任链的一部分。以成本库为核心,对产生的费用进行合理性分析,可以确保最终产品的价值得到有效提升。对价值链进行全面评估,充分利用资源,可以有效提升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业成本法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开发和维护成本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较为复杂,需要跟踪和记录大量的成本信息,特别是间接成本的分配情况,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的估计和分配方法的选择。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订单分析、确认、记录和计量等方面的工作量会大大增加,还会拉长选择成本动因和分配作业成本的过程,导致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大幅增加。即使当前计算机和数据库方面的技术已经成熟,采用作业成本法依然会产生较高的开发和维护成本。

第二,不符合外部财务报告要求。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产品成本包括制造成本和一些非制造成本。因此,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必须重新审核并调整成本数据,以确保其外部财务报表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与变动成本法的调整相比,这种调整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技术难度较高,容易导致财务处理流程不顺畅。

第三,很难识别成本驱动因素。虽然基于作业的成本核算可以有效减少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的主观分配,但间接成本并非完全由特定的驱动因素决定,有时会出现人为的主观分配。作业成本法存在一定的估计和假设,特别是对间接成本的分配,可能需要使用一些分配标准,这些选择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产品成本估算不准确。

第四,不利于通过组织进行管理控制。与完全成本法不同,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库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匹配,无法提供有效的管控信息,因此遭到很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强烈反对。作业成本法通过牺牲管理控制信息来获取改进的决策信息,可能会削弱会计数据对管理控制的重要性。 pWUU7w28RV99AEBKxdnAC0RIa23u1SRQ9lRAftMoQKdHIZh6QTkeCQLLiYhAIrm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