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成本与成本对象

一、成本

(一)成本的含义与演进过程

国内外学者对成本的含义进行了持续的探究。从演进过程看,成本含义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我国西汉时期就出现了成本计算的思想:司马迁《货殖列传》中的“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费”,就反映了成本计算思想,只是此处的“成本”和“费用”两个概念很难区分,所要表达的仅仅是一种朴素的“节用”思想。到了东汉时期,成本的概念则明确为资源的耗用,且仅是简单的统计与计算工作。

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成本的含义进一步清晰。美国会计学家劳伦斯(1925)在其编著的《成本会计》一书中提出,成本是工厂制造与推销其产品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由此对“成本”和“费用”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AAA(1951)在《成本概念与标准》报告中对成本的定义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可能要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该定义的特点是不再局限于以某个具体的成本核算对象来界定成本的概念。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上也对成本的概念进行了探究。著名会计学家娄尔行等(1951)指出,成本是完成一项作业,或者企图完成一项作业时,直接或间接因作业而付出或耗费的有形和无形的代价。这个定义强调了成本的特定目的性。曲晓辉(1988)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在其论文《论成本观念的广义化》中指出,成本不是牺牲的或放弃的价值,确切地说,成本是为特定目的所支出的价值。1996年,中国会计学会核工业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在《我国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成本观念需要更新》一文中指出,成本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而耗费的本钱。

21世纪以后,学者们对成本概念的研究趋于纵深化,与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联系日趋紧密。阳昌云(2000)指出,成本在本质上反映了资源配置的效益,而资源消耗和时间因素是成本形成的基本因素;成本具有空间性、系统性、连续性、补偿性、责任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在定义成本时应考虑这些。陈汐、沈红(2003)从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的角度对成本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会计学角度的成本概念强调了其计量属性。近年来,战略管理思维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战略成本的概念由此形成并发展起来。陈骏、徐明哲(2003)指出,战略成本概念中的成本不仅限于产品制造过程,更重要的是保持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本是公司为加强(或维持)其竞争地位而付出的代价,通常包括时间成本、市场成本、学习成本、智力成本等。

综上所述,可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成本是为实现某一经济目标而有意发生的,这个经济目标与产品、设计、客户、部门或运营等有关。由此扩大了成本的内涵,出现了产品成本、责任成本、质量成本、战略成本等概念。第二,成本是失去或放弃的经济资源,该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所有对有价值的经济资源的放弃都是成本经济内容的主体。第三,成本可以用货币计量,这是成本含义的核心内容。

成本的含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企业组织形态的变化不断演进,我们可以将成本定义为各种资产、资源或价值的牺牲或代价,或者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耗费的资源。

(二)财务会计中的成本与管理会计中的成本

主体和环境的不同,使得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领域的成本侧重点也不同。

财务会计中的成本是显性成本,可以用货币衡量,通过会计账簿反映,强调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反映会计事项。具体来说,财务会计中的成本是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获得资产或劳务而使用的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消耗。生产经营中的消耗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材料、劳动力和间接费用等。财务会计中的成本可以通过货币支出、转让财产、承担的负债或消耗的劳务来确定。

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向公司外部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各种能够对其决策产生影响的财务信息。因此,在财务会计中,成本是根据财务报表的需求定义的,并遵循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财务会计强调成本的计量属性,认为成本必须可以用货币计量,是面向过去的。

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是应用及发展较迅猛的概念之一。国内外有关学者对管理会计中的成本进行了概念界定,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在达成某种目的的过程中可被对象化,可用货币衡量的各种资产、资源或价值的牺牲或代价。

与财务会计中的成本相比,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不再强调与特定计量对象的关系,而是侧重目标导向。此外,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不仅包括可计量的成本,还包括帮助管理者作出决策的成本,如机会成本和差别成本。这是成本概念的延伸,由成本的决策职能决定,无法在会计科目中体现。在管理会计得到广泛应用后,有学者提出了多维成本的概念,即管理会计中的成本:管理会计服务于公司内部的业务决策,根据决策需求或管理需要,应计量不同维度的成本,既包括已发生的成本,也包括未发生的成本。

(三)成本与支出、费用的关系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6号公告中对费用作出了如下定义:“费用是指某一组织为了完成其持续的、主要的或核心的业务,提供应交付或已生产的货品、应尽的劳务或进行其他活动时应付出或耗用的资产,或因此承担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该定义表明,费用是一种以取得收入为目的的耗费,是企业以取得营业收入为目的的一系列经营活动所导致的耗费,强调与收入的匹配性和因果联系。

成本与费用密切相关。AAA将成本分为两个概念,即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并且将已耗成本定义为费用,将未耗成本定义为资产,则成本就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成本与费用有一定的关系,但也有本质的区别。成本与资产或劳务有关,即成本是为了获得某一资产或劳务而付出的代价,因此不能抵销收入,只能以资产的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而费用是为了获得收入而发生的资源耗用,可与当前收入相抵销,最终在利润表中呈现。成本和费用有双向转化的关系,成本可以通过资本化过程转化为费用,费用可以通过对象化过程转变为成本,二者的转化关系如图2-1所示。

图2-1 成本与费用的转化关系

如果企业为了生产某种产品而购买某种设备并交付使用,则形成固定资产的采购成本,这意味着费用转化为了成本;设备作为资产投入使用后按期计提折旧,则被确认为是制造费用,是成本转化为费用的过程;当制造费用分配结转至产品的生产成本时,又是一个费用转化为成本的过程。

在管理会计中,一般不需要特别区分是成本还是费用。在实践中,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不仅包括财务会计中的成本,也包括财务会计中的费用。

支出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发生的业务,是指经济单位为实现一定目的进行支付而引起的资源减少。支出不是管理者单方能控制的,是一种随机的、被动的资源减少。支出可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两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仅在本年度(或营业周期)产生效益的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收益性支出遵循配比原则,构成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支出产生的效应跨越多个会计期间,则属于资本性支出;根据配比原则及资产的定义,可暂时将其视为为形成资产而产生的成本,按照一致的折旧方法计提成费用并在各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当期支出可能是现在和未来的费用,过去和未来的货币支出也可能是当期的费用。

二、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又称“成本核算对象”,是指为核算成本而确定的收集和分配成本的对象,即成本费用的承担者。在实践中,可根据企业成本核算的需要确定成本对象。制造企业的主要业务是生产和销售产品,其成本对象主要是产成品的品种、批次等。随着企业业务的多样化和成本计算方法的日趋复杂,可进一步将成本对象细分为规格、运营、设计、部门,甚至是责任中心。

成本对象的确定取决于产品的生产特征和企业的管理要求。企业在产品生产中可能是单步骤生产或多步骤生产。如果是发电企业等单步骤生产企业,其单个产品的生产是一次性完成的,则不能将步骤作为成本对象,可以将品种或批次作为成本对象。如果是冶金企业等多步骤生产企业,则将步骤与品种相结合作为成本对象较为合理。大规模、重复生产的企业一般将产品品种作为成本对象。实施责任成本管理的企业可将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或成本中心作为成本对象。

成本与成本对象的关系如图2-2所示。

图2-2 成本与成本对象的关系 Cn+GKV1cViKKGJsyTPG/ARDZ/rrp47KEgHosI5Fo3J323IQv88EuWc89QIhvmK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