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对于一家企业,使命到底是什么

使命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回答,一家企业因何而生,它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德鲁克先生谈使命,稻盛和夫先生谈使命,中国目前已经觉醒的企业几乎都在谈使命。如果我们见面不谈使命,就感觉这家企业不够专业。招标要看看投标企业有没有使命,看看企业使命是什么。没有使命,跟他合作有点危险,因为这样的企业做事很容易出现不靠谱现象。

最近这五年,因为使命理论的诞生与发展,很多高端企业已经彼此心照不宣了。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在国内,所有经营十年以上的、良性发展的企业,都有清晰的使命,家家如此。为什么?大道相通,大家都明白,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包括我们这样的学校组织,都在探索使命,都在运用使命来重构教育。

使命这么重要,到底是什么?《使命与发心》中讲得很细,大家可以再拿来读读,后面我也会从不同角度来给大家讲述。经常听到很多朋友说:“老师,你说使命很重要,我也知道,可是我只想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你快给我讲讲怎么解决现实问题吧。疫情来了,把我困住了,我解决不了,走不动了,你说的那么多大道理都对,我们将来学,行不行?先让企业活下去。”

好!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还要这么坚定地讲使命?第一,你的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样的困难,你想过吗?造成这些困难只是表面的原因吗?仅仅如此吗?第二,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即使你借到钱、贷到款,暂时度过了这次危机,你也还会有更大的危机在后面等着。为什么?“体”不明,“道”不清晰。就好比一个不会开车的人,也能把车开走,但是他无法把车开向远方。你要知道原因是什么,使命不明,这是企业最大的危机,也是造成我们企业今天种种困难的根本原因。

使命找到以后,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能!第一,使命很清晰的企业,都在良性地发展。第二,使命很清晰的企业,抗风险能力都很强。第三,使命很清晰的企业,平时利润储蓄都很好,遇到风险时,平时所积累的资金库能帮它度过危机。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问题背后的真相。

如果我们不趁着这次困难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未来的路会更难走。即使别人想帮你,想给你投资,可是也不敢啊,没有哪个投资商敢把钱借给、贷给、投给一家不专业的企业。如果使命不明,“体”不明,“相”必乱,这是书中的原话。你想了很多办法,左想右想,上这个项目,上那个项目,钱花出去了,找这个关系,找那个关系,不行了,银行贷款要么贷不下来,要么贷下来以后,负债累累,这都属于多谋而无用。

企业很大,就是做不出效益来。为什么?“相”已经乱了,“相”不产生利润了。就像一堆砖头,能盖出一栋别墅,卖个好价钱,也能做出一栋烂尾楼,卖不出去,就是这个道理。“体”不明,“相”必乱,而“相”又很容易落入个人想法,在错误的前提下,去推动想法,最后导致整个想法都是错的,但是个人却往往意识不到。“一”错了,后面都是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不在,一、二、三都矫正不回来。这是妄想之上加妄想,自己看不到而已。那个道就是“体”,就是使命。

中国有使命的企业数量虽然没有做过详细统计,但我估计,目前在中国的现有企业当中,有使命的企业数量占比不会超过三分之一。我们都知道,近四十年来,中国企业平均寿命没有超过五年的。这两件事彼此是有关联,还是无关联的?改革开放至今四十三年里企业平均寿命不超过五年,为什么?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一般寿命只有四十到一百年,在国外,百年企业比比皆是。

中国当然有近代史的原因,抛开近代史,从改革开放算起,我们有四十三年的时间,为什么始终不能突破这个数据?这前后是有关联的。因为使命本身不清晰,造成了中国企业活不长、长不大、走不远,抗风险能力很弱,这是很现实的。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我们没有进入专业化。

春节之前,我与各地方企业做了一些交流,他们在现场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也及时做了一些回答。当时有一种感觉,很多问题背后的原因都是非专业化。用专业化看整个思路,都是不对的,包括目前很多大企业、大品牌,在使命上也不清晰,也是非专业化。所以我曾想,中国企业如果不能进入专业化,这么走下去,风险会很大,包括二代接班问题,都是如此。老一代靠拼搏、靠机会、靠个人能力,创业了、成功了,二代怎么接班?市场变了,时代变了,有什么可以传给儿孙的?传经验,经验用不上了;抓市场,市场已经变了;唯一能传的就是道,企业经营之道。而我们很多企业还没有,这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很大的危机。看到这个实际问题,传家业传不动了,必须传道。中国企业必须进入专业化层面才行。

回头看,使命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回答一个问题,一家企业因何而生,它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从这个问题说起。

各位朋友,您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的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为什么要存在?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不知道,我希望它存在,我希望它发展壮大。这是个人想法,个人想法如果不与道相合,就不成立。所以,企业创始人在创办企业第一天的时候,必须思考这个问题:企业因何而存在?因何而生?这个问题是普通员工触及不到的问题,是当家人必须要想的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如果想不清楚,这家企业往前发展就会一直处在危机中。

可以思考一下,一个不知道自身存在目的和意义的组织、企业,怎么发展?它往哪里发展?这个问题不太容易思考,不要紧,慢慢悟,可能三个月,也可能五个月,哪一天你突然想明白了,就好办了,就豁然开朗了。

当时我们创办学校的时候,我想了很长时间。这所学校为何而存在?这么多人来帮我们,朋友捐款、家长支持、社会帮助,帮忙建一所学校,把学校建起来了,要干什么呢?它为什么要存在?它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当时我们定了两个使命,一个是传承中华文化,另一个是培养经世大才。我们当时要做的两件事,一是要把文化传承下来,二是把杰出人才培养出来。因为学校本身规模很小,只有几百名学生,比不了大学校,比不了清华、北大,也比不了那些重点中学。怎么做出独特的贡献?怎么能保持自己存在的独特意义?怎么借助自身的长项、优势去做该做的事情?这是当时我们创办这所学校时我反复思考的。最后确定了这十二个字:传承中华文化,培养经世大才。

为什么这么想?这个涉及企业的存亡。如果这所学校能够顺利地传承中华文化,能够顺利地完成培养经世大才的使命任务,那么这所学校有价值、有意义,它应该存在;否则,它应该关掉。所以,我们做企业一定要很理性,要依道而行,就是依理性而行,它不是个人的意愿,我想壮大,我想存在,它就一定壮大、一定存在,不一定。所以,我跟老师们谈过这个话题,我说:“尽管我们非常爱这所学校,如果这所学校不能为国家培养出人才,我都建议把它关掉。它的出现是在浪费社会资源,浪费家长的情感,浪费孩子的青春,我不想做这样的事情。那么如果这所学校确实具备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才的能力、系统、方案、成果,那么它应该存在,并应该发展壮大,应该扩校区,应该从400个孩子变成4000、40000,因为中国需要更多的人才。”

当时我看这所学校,是这么看的,没有看现象。我知道,所有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知道一家企业因何而存、因何而亡的问题,心里也很清楚:能够完成这个使命,应该存在,不能完成这个使命,它不应该存在,不随个人意志而转移。所以,企业当家人首先要思考这个问题:企业存在的目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使命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从这个问题延伸,我们来看,德鲁克先生说:“我们的企业是什么以及它应该是什么?”其实问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一家企业因何而存、因何而亡。企业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有人说:“老师,我不想承担责任,我只想赚钱。”对不起,这在逻辑上不通。我们过去做企业的常规思维是什么?谋的是“相”,想的是钱,这是很多做企业的一个惯性思维。谋的是“相”,“相”就是产品、人员、销售。要招两名员工,就去市场招聘去了,把产品市场这条线做出来,然后卖一卖,赚钱了,基本在这里谋圈子,想的都是做业绩、挣利润、占市场份额,这样的常规思维,就叫谋的是“相”,想的是钱,也叫谋的是事儿,想的是利润。

这个情有可原,不能说错,但在逻辑上,不够严谨。合理的逻辑是:使命思维告诉我们本企业怎样为社会创造价值?要从这个逻辑开始突破。大家注意看,这两种不同思维,使命思维告诉我们本企业怎样为社会创造价值;而我们过去思考的是本企业怎么赚钱的问题。这两个思维,用好了是一体的,用不好是对立的。什么叫用好、用不好?就是有没有运用使命思维。

“老师,我们是一家民营企业,也不大,您上来就给我们讲理论,讲得那么高深,企业怎样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个超出了我们思维的空间。您这么讲下去,我们跟不上。我们是小企业,不能像您想得那么远,您讲得不够现实、不接地气。”

朋友们,不是我不接地气,是我怕你的企业出问题。要看背后的逻辑思维,企业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赚到钱?取决于它能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看到这层逻辑关系,就知道我为什么反复倡导、激励、鼓励你走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道路。说实话,我自己办学校,也是靠这个活下来,我也怕我的学校关掉。谁不怕?这把年纪了,做事情中途而废,浪费自己的人生;想东山再起,不太容易,我也很怕。

凡是做事业的人,都不希望失败。虽然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现实不一定。在失败中反思、寻道、悟道,才可能是成功之母,否则,失败就可能导致下一次失败。我们看这个逻辑关系,企业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赚到钱,不是取决于个人心愿、个人想法、个人追求,而取决于它能不能为社会创造相应的价值。这样说相对宏观一些,那么就落地一点,看看落地一点的是怎么回事儿。

你想活下来,就得研究怎么为社会创造价值。你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对不起,你不应该活下来。大家觉得,李老师给你们讲的是高尚,还是理性?理性。你想活下来,就得研究怎么为社会创造价值。我们自己做学校,我们不敢谈高尚,我们要理性地活下去。可能一高尚,一不小心,学校就没了,存活不下去了。我必须理性,我的理性就是完成两大任务:努力地传承文化,努力地培养大才,把这个完成、做出来。如果做不出来,我必然关门,就这么简单。

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心愿,都想做一家好企业,可都做成了吗?每个董事长都不希望企业倒闭,可看看这些年的历史,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不超过五年。倒闭不倒闭,跟我们个人的意愿有关吗?是我们想不倒闭就不倒闭了吗?不是。所以,企业想活下来,就得研究怎么为社会创造价值,找到存在的价值、目的和意义,一切就好办了,就是这么一个逻辑关系。 FoQPdeWoDW0cI+1scZiHzgnclR9xXHS3jjSrzKn5A4azZgxRNU4WuKKa7aIaIy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