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preface

当今时代,经济亟须复苏,关于未来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道以及全球新冠疫情问题,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在此与大家分享共勉。

第一,人类共同命运下的现代商业。过去谈商业都是就商业谈商业,基本是围绕企业的人力资源、产品、研发、营销、团队、管理等,可是一场疫情使我们不得不停下来去思考和探索。

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现代商业已经不是孤行者,它和整个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样一个大思维下,谈现代商业已经不是就自身谈自身了,而是就全局“谋一域”,就未来“谋当下”。

新冠疫情的到来,给了我们太多的反思。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反思的民族,《止学》说“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天灾人祸对人类是一种告诫,是一种示警,是让我们停下来去思考。这种思考必须是全民族、全人类的思考。“人类命运已经紧紧地绑在一起了,没有任何人能够孤存。”这句话运用到商业中可以总结为“人类共同命运,商业逆之必亡”。如果说过去的商业把利润作为直接的成绩单,那么未来的商业在整体考量中,要把人类的命运放在首位。

新冠疫情下,涉及商业行为,所有围绕人类命运而展开的行动、出现的人物,都是为大家所歌颂、赞美和支持的;所有那些阻挡、障碍、伤害人类命运的个体、组织、行为,都是为大家所唾弃的。也就是说,在现代商业和人类命运之间,舆论的力量、消费者的力量都越来越强大。

一家企业的品牌来自知名度、美誉度,任何一个违背人类集体命运行为的事件被公开,传媒界定会翻天覆地地进行攻击,这家企业恐怕以后就难以存身了。现代商业在和人类命运共行时,舆论的力量、公众的力量会使现代商业不得不考虑自身到底该如何决策。如果说过去企业家把利益看作决策的第一点,未来企业家应该把人类命运看作决策的第一个要素。一个商业组织,如果不能关注人类命运,它在未来是没有发展空间的,是难以持续的。

在2012年长江商学院庆典上,李嘉诚先生说过一段话:“我认为人最大的悲哀是‘无聊’,就是患上‘漠不关心’的冷淡症,套上‘自命不凡’的枷锁,在专业、行业和权力的高岗上,掌控庞大社会资源和机会,却失去自重心。那些沉醉在过往,滞留在今日,那些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借口大王,一定会被社会唾弃和淘汰。”

多年以后,这句话在今天已经应验。什么样的人被唾弃?什么样的人被赞扬?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就是那些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人,就是那些掌控着庞大社会资源,却失去自重心的人,就是那些无聊、漠不关心、患上冷淡症的人。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已经到来,现代商业也在其中。“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是对现代商业的一个重新思考。

第二,企业的分流与创业的机遇。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企业已经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并伴随着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奔向更大的前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的机遇到来了,同时危机也到来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未来的企业可能出现这样的状况:价值百亿的企业顷刻破产;投资一亿元可能年盈利3000万元,也可能直接亏损2亿元;10个人的企业可以做到年营业额100万元,也可能做到年营业额1亿元,未来企业的差距会大到无法想象。

在这样一个时代下,亟须停下来思考。我们以为资本是有优势的,实际上也可能是风险,我们用10年、20年积累的企业资本,在两三个错误投资后可能会让企业归零,甚至跌入陷阱;反而一家十几个人的公司在不经意间崛起。所以说机遇到来了,风险也到来了。

20世纪80年代,所有人都是零起步,都是白手起家,没有多少风险。可今天不一样了,一夜之间可能会归零,在不经意间就可能被别人超越,或被跨界打劫,面临种种风险。未来企业已经到了一个分流的时代,简单来说就是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的过渡、升级和淘汰的时代。

非专业化指的是早期的一些创业者,他们靠勤奋、资源、人脉、机会获得了一定资本,企业的产值做到十几亿元,甚至是上百亿元,可是这种企业与未来专业化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专业化的企业靠的是思想和愿力。

《道德经》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它可以靠“无”的愿力来生“有”,这个无法想象。以愿力来迅速地汇集资源,使资源能够高效重组,然后靠人格,用人格来带动团队。很多人一听或者一见这个人,一次演讲、一个报告、一个项目模式,都愿意集合起来,使这个团队更强大。我们曾经把勤奋作为首选,在未来有可能把它放在后面,我们过去所依赖的是资源、人脉、某一个机会,可未来机会是透明的、人脉是变化的、资源是随时聚散的。

未来企业间的分流将更加剧烈,企业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形成这种差距的最核心原因是企业家对人类最高端、前沿文化的学习与实践的差别。过去的企业家,除了学历略有差别,大家几乎同时起步,一起往前拼。而现在不是,今天的企业家都在学习,越学越快。

比如,以德鲁克先生为代表的思想,在中国已经普及很多企业;日本稻盛和夫先生的哲学思想,很多企业家在夜以继日地学习;曾仕强先生的中国式管理思想,很多人在学习;特劳特先生的定位学说,很多人在用;还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企业家在学、在用。有的企业家用《道德经》来治理企业,有的企业家用《论语》来治理企业,大家想想差距该有多大,过去我们不敢想象,而今天这个事实已经到来。

未来中国的企业,不爱学习的企业家注定要被淘汰,热爱学习的企业家一定能够生存下来。只是热爱学习还不够,还要考虑学的是高端的还是普通的东西。所学的差距,也就形成了出手时的差距,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之前跟七个师父学了很多年,到了江湖上还是武功平平,后来遇到洪七公,学了降龙十八掌后,马上变成江湖高手。未来的中国企业家,在学习过程中,谁能遇到“洪七公”,谁能遇到高端,谁就能与其他人拉开差距。“学而时习之”,学了以后拼执行力、拼实践能力。

有的朋友说:“老师,我这家企业招人招不到,怎么办?”“为什么呢?”“我企业小,工资给得低。”我说:“小就招不到吗?假设你的企业有100人,另一家企业也是100人,这家企业一年只能实现市值1000万元,而你这家企业一年能实现2亿元,你说哪家企业更好招人?哪家企业薪酬待遇可以更好?”

这背后不是招人的问题,是整个企业经营治理的结构问题,是整个企业经营之道的问题,是自强不息、内圣外王的问题。一个百人的企业一样可以有高手,通过强化内功,通过很好的资源组合,可以使员工薪酬待遇非常好,可以使整个企业市场效率非常好,在未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一生创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先生,曾经很感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没有杰出的能力,正因如此,我必须具备超出常人的热情,必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同时掌握比常人更优秀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优秀的哲学、卓越的思想、高尚的人生观、正确的判断标准,为此我努力学习孔子、孟子、阳明哲学等中国古代典籍,同时钻研佛陀教诲的宗教精华,努力把圣贤的哲学根植于自己心中。”

每次看完这段话我都很感慨:稻盛和夫先生让人羡慕,他创立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78岁又出山拯救了日本航空公司(以下简称“日航”)。稻盛和夫先生为什么这么厉害?哪点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呢?他努力学习孔子、孟子、阳明哲学,钻研佛陀教诲的宗教精华,具备超出常人的热情,还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样的人一定是在前面领跑的人,这是必然的,这才是真正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资本的差距,是内功的差距,是思想的差距。

未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苦练内功,练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人格,然后加上勤奋,这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第三,未来该如何面对。这些年我接触过很多企业家,感觉企业家正在把目光从事业转向人生,这个变化是很大的。过去企业家把整个身心投放在事业上,几乎没有机会坐下来谈人生,出去学的基本都是以企业经营管理为主的课程,很少有企业家去学习有关人生的课程。可最近10年不一样,很多企业家开始坐下来读《论语》、学《道德经》。

如果说人生有两个目标:一个是人生目标;另一个是事业目标。两个目标放在一起,哪个为大?一定是人生目标为大,事业只是来支撑我们的人生的。可是过去我们对人生缺少学习、缺少思考、缺少规划。这些缺少,也导致企业家出现了不同的状态。

有的企业家在事业中迷失了心性,虽然事业小成了,家庭却败落了,身体搞垮了,社会声誉也不好了,最后晚年很凄凉。有的企业家赚了钱,甚至企业上了市,然后就没有了理想,开始虚度光阴,甚至说他的钱几辈子都花不完等没有理想的话。还有的企业家在事业中成就人生,把事业作为人生的主战场,思考如何让事业和人生互相成就。

观察发现,过去的企业家把目光都放在了事业成功上,成功的事业成为他们在课堂、咖啡厅、会议的主要话题。围绕今年市场你做了多大,你做了多少等话题展开,却很少谈关于人生的话题。可是未来企业家不是这样的,他们不仅追求事业成功,更追求人生圆满,把两件事放在一起,形成了这样的规划,这是过去很多企业家没有想到的。

未来的企业家要在经营事业中成就圆满人生,不仅事业要做得好,人生还要好,不仅现在好,晚年还要好,而且要越来越好。这个前景已经出现了,而且很多人信心十足,感觉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这是超越过去的,是过去很多企业家没有预料和思考的问题。

关于如何在经营事业中成就圆满人生,大家不妨去找找相关书籍,包括我写的《使命与发心》,这本书的上篇“使命篇”主要讲事业,下篇“发心篇”主要讲人生,前后是合在一起的,不是拆开的,最重要的话题是:“如何在经营事业中成就圆满人生”。

一个企业家丢了人生是非常可惜的,因为智慧、高度、勤奋都够了,完全有能力、有机会获得圆满人生,实现古人说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我们做的企业,我们的人格在社会能立得住。立功,我们的事业对国家、对人类是有贡献的,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是一个积极分子,是有力分子,站在人类幸福的前沿,是引领大众的。立言,我们经历过文化、经历过商战,有过对生命的深刻洞察、思考与实践,到晚年的时候,我们把这种实践整理出来,写成书、写成传记留给儿孙,在家庭中可以成为能传承下去的家道,在企业中可以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精神,就实现了立言。

我相信未来的企业家都能找到和掌握未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K7u+TdANkz3JO/Pb39gD6SFa97Egeivg9jDTO9y9KSWgeTIYtTSZUHngSSnzmmA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