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愿有多大,力有多大

先讲两个企业的故事。一个是“舒提啦”高端旅行箱,是国内尖端品牌,之前销量非常大,2020年,因为疫情整个商务旅游停了下来,销售遇到很大的困境;另一个是“眸眸哒”青少年眼保健中药眼霜,这款产品对天天在网络课堂学习的孩子,护眼效果非常好,我们华夏学校的孩子都在用。这两家企业遇到同样的困难,市场销售遇到了瓶颈。企业当家人打电话来咨询我,我送给他们一句话:“愿有多大,力有多大。”

2011年我筹备大连明德书院,当时一无所有。那时去台湾参学,见到花莲中学的学生整体状态非常好,我就请教学校的筹办方——一位比丘尼师父:花莲中学为什么办得这么好?她告诉我:“其实没有你想象的这样好。前几年经历过地震,这里被夷为平地,我们是重建的。”我问为什么能重建,教育并不赚钱的。她送了我8个字:“愿有多大,力有多大”,并说,“年轻人,请你一定要记住”!我就带着这8个字从台湾飞回来,回来后找到一些朋友,说出开办书院的想法,得到朋友们的大力支持。2011年12月,第一家明德书院就这样启动了。在后来遭遇的困境和逆境中,这8个字也经常会激励我,“愿有多大,力有多大”。

和大家一样,我也是自己创业,早晨出门办事,为文化而奔走。我常对自己说“鼓足勇气,沉住气”。每天早晨起来给自己一个激励,要“鼓足勇气”;每次遇到困难,要“沉住气”。这么一路走过来,不断地自我激励,因为不希望文化断掉。我起步的时候也是一无所有,一部电脑到处行走,一直走到今天。想起这些经历真的很感慨,看到今天逆境中的企业家朋友,我愿意分享这堂新课,一些建议和叮嘱,或许能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

第一,如何面对困难?首先我们看,企业遭遇困难是好事还是坏事?通常可能会说:这还用问吗?肯定是坏事。如果您学过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就会知道,在世间,没有哪一件事叫好事,也没有哪一件事叫坏事,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空的。为什么看起来还有好事和坏事呢?这是外在显现的相。我们来一层层分析,这个相是怎么来的。

第一个问题:困难给我们当下带来了哪些烦恼?好多烦恼——资金紧张、现金流不足、员工心不安、家庭出矛盾、整夜睡不着觉、焦虑、掉头发……自己白手起家这么多年,难道因为这次疫情,企业就要倒闭了吗?越想越愁,愁得辗转反侧。困难确实很大,烦恼确实很多。这么一想,觉得没有路可走了。

第二个问题:困难给我们人生带来了哪些益处?这个问题或许能够让我们走出烦恼。烦恼从哪里来的?是从思维方式来的。思维方式对了,烦恼就不会那么多了。大家想一想,如果放眼整个人生,困难给我们人生带来了哪些益处?比如,磨炼,这是最直接的,还有成长、反思、智慧、突破……这些不正是我们人生所希求的吗?如果我们想获得这些东西,困难难道不是一个机会吗?大家回想一下,在我们过去的三四十年里,真正的成长、真正的突破、真正最难忘的事是哪些?是顺境还是逆境?这么一想,我们明白了,所谓烦恼,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所以,当困难到来的时候,你不妨告诉自己,我成长的机会又到了,磨炼我的时候又到了。这么一想,内心就变得不一样了,变得格外有勇气了。

稻盛和夫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送给大家:

正是这些苦难,才能磨炼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人格,把苦难看作考验、看作机会,我们需要这样来思考问题。能够把考验看作机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所以,好朋友们,考验来了,你磨炼灵魂、提升人格的机会来了。相信经历过2020年,你将变得与过去不同,将成为一个崭新的自己。

关于这个问题,深入学习文化的朋友都有同样的感受。在古老的西藏智慧里有这样一句话:“凡事都一帆风顺,其实是最糟糕的事情。”南怀瑾先生也说过:“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这些话我也同意,但为什么面对困难的时候还是那么难受、颓废、焦躁呢?”这正是自我突破的时候。文化,以文化人,以文化己。修行,就是修这个,让自己从过去的俗心中走出来。在困难中所产生的恐惧、压力、颓废、低迷、沮丧……这些在文化里叫俗心,也叫俗情。这个俗心如果你放不掉,道心就起不来。只是我们过去习惯于用俗心思考,很多家长培养孩子也用这种思维方式,但这不是培养孩子成长的正确思维方式。

如果生命过于一帆风顺,意味着停止了成长,就没有自我突破的机会了。如果无须突破就一切顺利,等于你原地打转,这是最糟糕的事情。大家可能说,为什么这么理解呢?因为我们来到世间最大的事是什么?不是安逸,是成长。这一生不虚度,明天比今天更好,后天比明天更好,明年比今年更好,这属于成长。等我们活到70岁、80岁,回看这一生越登越高,非常好。可如果太过于顺利,那么人生等于退步,或者说原地不动。

从困难本身来说,它从来不是一件好事,也不是一件坏事。有智慧的人总是善于借助每一次困难,实现人生的重大飞跃。困难来到了,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实现飞跃,考验我们智慧的时候到了。

麦克·罗奇格西在《能断金刚》里讲过这样一段话,送给大家:

问题其实是我们所能获得的最好的机会。古老的西藏智慧说,凡事都一帆风顺,其实是最糟糕的事情。因为只要一切顺利,我们就不会质疑为什么事情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你从未看到一位好运当头的人抓扯头发,哭着问:“为什么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只有当我们陷入麻烦之时,我们才会去思考事情的发生真正源自何处。

痛苦会迫使我们去探寻周围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究竟为何发生。假如痛苦引导我们去发现关于潜能和铭印的法则,那么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最棒的事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苦中求道。没有这个苦,我们很难去领悟生命更深的奥秘。《能断金刚》这本书也推荐给大家,尤其是第十二章:化危机为转机的空性。如果大家能把这一章读懂,足够转化眼前的危机,但这需要很多年的修为。这本书中讲了很多商业上我们常人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书中关于空性是这样论述的:

空性是非常深奥的世界运行的法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能够意识到万事万物皆具空性,就立刻保护了我们的心智,帮助我们保持头脑的清醒,集中注意力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本身是好的或者坏的,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事物的好坏取决于你的感知,而这个感知精准地受控于你过去在意识中所植入的好或坏的种子。

没有哪个问题本身就是问题,是我们意识中的某些东西让你把问题看成问题。一旦你把问题看成问题,你就会紧张,会让你在精神上处于防御状态,会抑制你的创造力。

如果你可以很好地理解空性,内在即刻会感觉到开阔清朗,从而放松下来,意识充满活力,开始可以专注于发现潜藏在问题里的机会,富有创造力地寻求解决之道。

问题本身是空的,空意味着可变。事物可变,与我有关。事物会随着我们的心而发生变化,我们动用了什么样的智慧,启动了什么样的心性,事物就会向哪里走。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

危机的到来,可能是一个陷阱,也可能是一次重大机遇。既然有两种可能性,我们更要打开创造力,提高警惕,全力备战,告诉自己机会来到了。别人可能看不懂,说企业那么困难,怎么会有机遇呢?他不懂,他只看到事物的表面,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因为本质是空的,所以事物是可变的。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觉得事物已经坐实了,动不了了,就是一个灾难,就是一个逆境,就是一个困难,一切都不可转化了,这种想法叫“我认为”,而不是“真理认为”。困难都是陷阱,这个也是“我认为”。不是困难本身出了问题,是谁出了问题?是我们。我们要先调整自己。心调不回来,困难是解不开的。当我们的心不能空下来,就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可变的能力。

是否所有的困难都可解呢?也不一定。那么,为什么说困难可解?回到生命本质来看,如果我们动用了全部智慧去面对困难,最后就算没有解决,但我们成长了,这种成长难道不是宝贵的吗?生命在于外在事业成功吗?成功没有永远的,内心的成长可以永远。

生命如同莲花,历经苦痛和混乱,在苦痛和混乱中茁壮成长,直至成为一个真正慈悲的人。

这句话也出自《能断金刚》,对我影响很大,多年以前,正是因为明白了这句话,我才知道迎难而上,不再害怕困难了,开始自己寻找困难,给自己加担子。很多困难只是看着难以克服,要敢于去面对它。有朋友问,为什么给自己压担子,你一定能办成吗?不一定。那为什么还要去做?我要成长,要经历这一段。2020年春节期间我写了《使命与发心》,这本书怎么来的?我从2014年开始筹备学校,2016年学校启动,到2022年一晃6年了,是这6年吃的苦攒出来的。2014—2016年无路可走,我用尽了各种方法,学校仍办不起来。2016年8月28日学校开学,8月27日早晨才拿到执照,那么多困难都挺过来了。此后三年半又历经了很多波折,这些事情给了我很多压力和烦恼,我身体累得几乎垮掉。可正是这些,让自己内在不断成长、升华,并写出这本书送给大家。

书中有我的人生经历,我经常鼓励自己:“生命如同莲花,历经苦痛和混乱,在苦痛和混乱中茁壮成长,直至成为一个真正慈悲的人。”我经常提醒自己,趁着年轻多经历,多挑战,多迎接,等岁数大了,我就没有体力再迎接这些困难了。我们要的不是困难,而是困难背后那个成长的自己。大家这么想,还怕困难吗?朋友们,抓住这次困难到来的机会,谁能抓住,3个月以后谁就不一样,1年以后更不一样。我们要做的是什么?练习。练习接受困难、接受挑战,经常提醒自己,困难、问题都是成长的良机。

没有成长的人生,岂不是很可惜。什么能让我们的人生很有价值?成长。身体会慢慢衰老,可心有力量,精神世界有力量,这种成长多好。从哪里去成长?困难中。人生要么是逆境,要么是顺境,人生本来不在顺逆之间。在哪里?成长。顺境中要勤奋,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多做利益大众的事;逆境中多向内求,多启动智慧破解困难,“顺境修福德,逆境修智慧”。

每个人的人生,不管顺境或逆境都要会用它。人生不在顺逆之间,在于你如何去用它来成长,改正不足就成长。考试考了70分,30分不会答,把这30分改出来了,就是成长。怎么改正不足?深刻地反思,找到那些不足。找到不足,才能改正不足。如果一个人不承认自己有不足,他怎么能够改正呢?

人在什么时候最能够反思?在困境和痛苦中。没有困境和痛苦的时候,人往往会得意,会大意,会觉得一切安好。只有当困境和痛苦到来时,才会映照出我们内在的种种不足,才会知道我们这不对了,那不对了,才会深刻地反省,这就是一个生命成长的链条。困境到来,一定有原因,不是无缘无故的。不要觉得自己很倒霉,这么想不是智者的思维,是向外,是推诿,不是勇敢者的思维。困境中一定要反思,一定是我们之前很多事情没有做对。

举一个例子,我在筹备学校的时候,困境越来越大,走不动。2016年春天经过反思,我找到了当时最核心的问题,愿力不足。因为愿力不足,所以因缘和智慧都打不开,尤其是因缘不给我们。既然是自己愿力不足,怎么办?改自己的愿。我当时正好在山东讲课,之后直接去了曲阜,去找孔老夫子,向他陈述我的心愿:“夫子在上,我们要办一所培养圣贤的学校!”从曲阜回来后不久,因缘就开始发生变化,8月底学校顺利开办。那次给我很多的思考,当自己内在愿力不足的时候,外在的因缘是起不来的。每当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是我们做深刻反思的时候。

遇到困难要做哪些反思呢?一般来说,出现困难,都是这三个方面出现了问题。第一,福德不足。因为福德不足,托不住了,就像兜里有5元钱,坐公交车可以,想打车钱就不够了。福德不足时,平常看不出来,遇到重大挑战和风险的时候,就会显现出种种现实困境。为什么一样的情况,有的人就没有困难,因为他的福德大。第二,智慧不足。困难到来前没有预判;困难到来后没有思路,这是很明显的智慧不足。如果我们对行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使命,对于“体、相、用”,对于种种类似的问题,都没有思考过,只能坐等着问题的出现。第三,愿力不足。大事业需要大愿力才能托起来,当愿力不足托不住事业时,事业会出现往下走的破败之相。这时要靠发愿把事业顶住才行。福德、智慧、愿力都在内在,不在外在,内在如果找不到,问题就解不开。

这是三个很重要的反省:我的福德够不够?我的智慧够不够?我的愿力够不够?福德看我们过去行了多少善,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智慧看我们过去读了多少好书,听了多少好课,我们对做企业的整个思路是否清晰。愿力看我们对社会、对国家的担当够不够。正是这些内在的不足引发了外在的问题,不是偶然的。当疫情到来的时候,很考验我们的福德、智慧和愿力。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怎么办?就是“愿有多大,力有多大”,先把内在愿力激发出来,只有愿力能让我们快速地穿越困难。

关于愿,和大家分享一个短片《坚定的使命》,讲的是红军在困难的时候是怎么度过的。这是一段关于朱德元帅的故事,非常感人。

朱德:“同志们,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首先,我声明一点,大家如果发现我朱德和那个家伙一样违反纪律,你们同样拿我问罪,朝我开枪。我还是那句话,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发放路费回家,朱德绝不强留。现在害群之马已经除了,要回家的,我们都让他们走了,剩下的都是大浪淘沙的精华,是革命的火种。现在我宣布,这支队伍由我和陈毅共同领导,希望大家抱成一个团,别离开这支队伍,永远战斗在一起。”

粟裕:“朱军长……朱军长,党代表、工农革命军警卫排3班班长粟裕要求归队。”

朱德:“好兄弟!同志们,你们都看到了。粟裕同志在石径岭战斗中失踪,我们都以为他牺牲了,可是没有想到,他负了重伤,竟然爬了十几里路回来了。大家说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我是想好了,要像粟裕同志那样,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坚持到底,革命到底。眼下的中国革命就像1905年的俄国革命一样,那时如果俄国革命失败了,就和我们现在的黑暗一样。可是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俄国革命成功了。同志们,我们一定要坚信,中国革命也会有1917。”

我每次看这个短片都非常感动,都会流泪,感觉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像朱德元帅等老一代人,他们吃的苦比我们多了很多倍。我们今天这点苦跟他们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我也和大家一样,也有俗心,也有俗情,也有困顿的时候,也有感觉迷茫的时候,经常看这些人的传记和电视剧来鼓励自己。想一想,我们这代人该走什么样的路?老一辈能打下江山,我们守还守不住吗?如果我们有老一代人这份精气神的话,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倒我们,更何况有些困难是必须克服的。就像中国的教育一样,必须找到出路。每一次困难、痛苦、烦恼,包括疾病的背后,都在提示我们很深刻的道理。

困难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它一定是要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一般来说,困难要么是告诉我们撤退,要么是告诉我们突破。不是所有的困难都要突破,很多事情如果你做得不对,它一定会出现困难。这种困难是拉警报。

困难出现以后,要特别冷静,不要喊口号,说“坚持就是胜利”,这类话是有很多条件的。退也是一种策略。困难出现的时候,必须要想,这个困难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有的困难是来磨炼我们的,要突破它;有的困难是来提醒我们的,要赶快收手。到底是进,还是退?是突破,还是收手?怎么分析?大家请看下面这幅商业图。

商业的本来状态是供需的中间渠道,供方是企业方,需方是顾客方,中间通过渠道连接。用这幅图来分析判断,什么时候要进,什么时候要退。选择撤退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需端根本不存在。或者虽然存在,但份额不足;或存在,但短时期内难以出现购买力。没有需端,这件事情根本就不能做。

德鲁克先生反复讲顾客导向,讲企业外部贡献成果,讲创造顾客,就是在说企业如果找不到需端,想把产品卖出去,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不成立。很多人做企业就是没有关注需端,落入自我的想法世界,等到产品生产出来,发现卖不出去。做企业一定要注意观察需求端,需求即市场,如果没有市场,谁都回天乏力,最好收手。有些项目,一看就让人担心,投资十几亿元,做一个旅游风景区,看着很好,但没有那么大需求;或者有需求,但不足以支撑它原始投资的利息,没有形成一个刚需市场,这样的项目启动以后,就不可能活下去,最好赶快停掉。很多重大投资项目犯的都是这个毛病——没有需求端。这样的错误一定要注意避免。

需求端一般分为刚需、次刚需和柔需。这次疫情对刚需没有什么影响。哪些是刚需呢?食品、粮油、家居必备的东西等。不管疫情怎么发展,它们的供应链一直保持着,而且不能停摆。还有医药、医院、卫生部门,家里再没有钱,病得看。还有教育,孩子要读书、要考学,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课还得上。这些都是刚需,排在一个家庭整个经济支出中的首位。刚需的行业,在整个市场萧条期,也不会出问题,只是稍微有所紧缩,消费额没有那么大了。次刚需指家电、日用品、住宅、汽车、办公用品等,人们有钱以后会买它,没有钱的时候就先不买了。

我们从20世纪走过来,第一件事是填饱肚子,然后买电视机、买冰箱,之后买房子、买汽车。从购买的前后顺序就会发现,需求是一步一步来的。次刚需是让人生活变得更便捷、更舒适,是在有余钱的时候才去满足的。市场出现紧缩的时候,次刚需会暂时放一放。大家这时不敢乱动钱,一部分自己做企业的人,企业需要追加投资,资金会紧张。有一位企业家想投资300万元买一套房子,但一看企业出问题了,就不敢用这300万元买房子了。或者本来想换辆车,也不敢换了,等一等,因为企业要用钱。工薪阶层,兜里有30万元想换辆车,后来一看市场这个情况,等一等,不敢买了。本来想换电视,看这种状态,等一等。这些能等待购买的都叫次刚需,会受影响,但影响不那么大,因为整个中国目前大市场比较好。

柔需即柔性需求,像奢侈品、娱乐消费等,暂时可以停掉。本来想买一颗特别好的钻石,一看不用也行,就先不买了。

整个疫情期间,我们会发现,柔需肯定要暂缓;次刚需等一段能过去,或者往刚需上靠;刚需一般会维持下来。观察我们的产品与需求之间是怎么变化的,我们企业的产品大体处在哪个层面,根据这些来制定销售策略。

第二种,供端的产品无法满足刚性需求,就选择退出。需端真的存在,但是供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很弱,企业研发能力又不足,短期内很难提升,拼不过同行。疫情期间,市场竞争格外激烈,很多小企业不好存活。比如,需端本来能买100个产品,现在只能买30个产品了,后面70个肯定要出局。看看排序,排在后面的就要小心了,可能要率先出局。短期内研发力上不来,不能推出新产品,没有那么多资金,不如暂时撤退,保存实力、蓄势待发,未来还有机会,中国市场不会一直这样。

产品非常重要,产品即经营,没有过硬的产品,经营也做不动。很多困难是难以克服的,因为供需的链条建立不起来,供需没有链条的时候,这件事情谁来想办法都很难做。需端的需求和供端的产品研发,需要时间量,需要一个大环境来养,不是短期两三个月能迅速调起来的。这种困难,不建议克服。它会把企业累死,是徒劳的。

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突破?当供方完全可以满足需方的需求,而需方的需求要么是刚需,要么是次刚需,它真实存在着。只是渠道出了问题,渠道变窄了。受渠道影响企业进入困难期,供需链条建不起来,是链条出了问题,不是两端出了问题,这种情况要做突破,链条是最容易突破的。产品和销售哪个难?看起来是销售难,其实是产品难,因为销售的困难是可以突破的,而产品的困难是短期内不容易突破的。

选择突破,就是把销售渠道给它拉宽,做销售增量。销售渠道能够做出增量来,供需链条重新拉起来,企业困难就挺过去了。企业遇到困难时,先分析是哪一种情况,该突破,还是该撤退?如果属于突破这种,要把精力放在渠道上,放在供需链条的建设上,这是突破点。

想做突破、想提高效率、想推动整个营销效率之前,有三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需端的定位问题。需端就是顾客端,即顾客端定位问题。做企业,必须让你的产品锁定顾客需求,销售渠道的建设就容易突破了,因为知道指向哪个人群了。

“德鲁克三问”中有一问——成为固定人群的固定消费品,以此为指导,企业才能做出有效的整体销售策划。想建供需链条,得知道链条指向哪里,就如拉弓前先瞄准,找到靶子才敢射,要有的放矢。让你的产品成为固定人群的固定消费品,做好这个步骤题——谁是我的顾客?知道这一点,才好去做后面的工作,才能精准地打好攻坚战。需端不明确销售容易贪大,想把一款产品卖给很多人。这是企业遇到销售困难时,非常容易犯的一种错误,以为卖给很多人就能提高销售额,其实不是这样的。

一款产品不一定能打动所有人的心。如果不能打动顾客的心,所做的销售策略,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就都浪费了,还会错过黄金战斗期,贻误战机。所以,越是销售困难的时候,越要把需求端定准,之后再去建渠道、定策略。渠道是针对需端而建设的,如果没有需端定位,整个策略是不敢定的。

明确定位后,就知道产品该走线上,还是走线下。线上指向哪里,线下指向哪里,顾客在哪里,我要送到哪里去。弄明白这些,就可以迅速与顾客建立连接。

举一个需端定位的例子:“舒提啦”旅行箱,它的客户定位是商务高密度出差人群。这家的旅行箱有什么特征?耐摔。因此市场做得很稳,这家企业的所有销售策略都指向特定顾客,在这个点上发力,销售费用投入非常精准,指向非常清楚,符合固定人群的固定消费品需求。一周出差两次,箱子用3年用不坏,如果3年用坏了保换。出差很频繁的人,很需要这种产品来配合,一年出差两三次的人就不需要。

产品定位要定得特别准。“靶”定准以后,就知道在哪里做策略了。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红军长征有一段“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故事。强渡大渡河三炮定乾坤。刘伯承、聂荣臻指挥杨得志团,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双方展开炮战,十七勇士登岸后,没有可依托的阵地,完全暴露在敌人密集的火力之中,杨得志急令炮兵火力援助。当时红军只有一门迫击炮,三枚炮弹,还没有炮架。炮手赵章成很厉害,卷起衣袖,平直伸出手臂,竖起拇指,一连串唱出方向、标高、距离等数字,左手托起炮身,右手起来装炮,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把这三枚炮弹打了出去。第一炮在反扑的敌人堆里爆炸,第二炮命中了敌指挥官,当敌人准备再次冲击时,第三炮把敌人的队形炸乱了,这时十七勇士占领了有利地形,第二船勇士也登了岸,守敌弃阵而逃。赵章成这三炮,在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时刻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一个部队、一门炮、三枚炮弹,发发命中,拯救了红军。现在遇到疫情,我们兜里的“炮弹”也不多,要注意资金的有效使用,铺渠道要做需方定位,瞄准以后,投入销售费用,就能产生回流。

第二项,要调整供需端心理。疫情期间,供端和需端的心理不一样,要注意这些变化。一是需端的需求能力或者消费热情会大大缩减;二是因为疫情封城等,很多渠道被收缩了,这两个不利因素可能导致供需之间的链条建立不起来。怎么办?首先要明白供需两端是命运共同体,必须体会对方的感受。供端想把货都卖出去,清库存,最好零库存,货卖得越好,企业越能够运转起来。需端的资金相对紧缩,购买什么产品,都要小心拿捏,要排序。能够体谅到供需两端的困难,这个局才可能做成。作为供端要明确自己的阶段性战略目标,两三个月或者四五个月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情况若发生变化了,必须及时做出调整。

调整战略目标,从疫情来看有两个判断:第一个,疫情是非常态的,肯定会给市场带来很大压力,但它不会持久。

第二个,疫情之后,中国会迎来更大的全球市场机遇,这是必然的。这次疫情使得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世界更依赖中国,这必然会给国内的企业带来很大的机遇,只是要熬过这一段黎明前的黑暗,这个时候要比谁能熬,谁能练内功。

基于这两个判断,我们在疫情期间的战略目标初步定为两个:求生存、蓄力量。不求什么太大利润,能开工资、能运转、能活下去,就完成任务了;同时蓄力量,锻炼我们的营销能力、服务能力、内部协同能力、哲学共有能力等,把力量蓄足。

一旦疫情过去,全球市场打开,我们就要冲出去。在疫情期间,追求的目标不是高利润,而是生存,要苦练内功、降成本等以让筋骨变得更加结实,准备迎接疫情过后更好的一片天地!这时候,目标要非常明确,懂得取舍。

供端要做一些调整:

第一个调整,短时期内如果不能提高产品性能,就要在提高服务上狠下功夫。一个产品的性能想提升是不容易的,就像手机、手表想研发出一款新产品,很费事、很费时。服务研发比产品性能的研发速度要快,因为服务靠人的精气神。所有的销售队伍、售后服务队伍,狠抓服务,提高服务质量,让顾客觉得这家企业很贴心,打通供需之间这种心理合作的关系。

第二个调整,疫情期间,顾客心理发生了变化,必须重新调动顾客心理,使顾客感觉:这家企业的产品确实很不错,服务也很贴心,值得购买。这就需要做足后面要介绍的三件大事,从而让顾客产生这样的心理变化。 QysX1m4aUlMNtr+PVwzGgbA1MeMmKJj4Pch/IgKfkzbqbw5ceylRVPRq3kHD5L7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