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归来再读书”,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是读书,然后学以致用。第一步,通过三要素把使命找出来;第二步,根据企业使命,重组团队。对企业团队,经营业务,内部组织结构调整改革,使企业体相合一。保证企业每项资源都产生高效,资源之间实现最合理配置。一定要进行资源重组,做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把整个企业优化出来,把一栋烂尾楼改成一幢精美的别墅。
资源重组要按照使命,引进什么资源,增加什么资源,减少什么资源,砍掉什么资源,哪些岗位要把人换了,哪些岗位人要请进来……使企业变成一个非常强壮、非常有效、非常精密的系统。这个完成了,企业为顾客服务开始运转。运转以后,再来观察用。就是观察这家企业,它是否产生了顾客满意度?它是否产生了对应的社会价值?它是否产生了外部成果?企业做的产品,顾客满意吗?对顾客有贡献吗?社会价值有了吗?如果这些都有了,哪怕暂时亏损,都不用害怕,因为盈利即将到来。虽然暂时亏损,但这家企业是有用的,因为这时企业已经具有了可以融入资本的能力。
很多投资人一看这家企业的整体架构、技术以及产品都是合理的,即使暂时亏损,也可以砸钱给你。如果你是一棵苹果树苗,将要结果了,但你没有钱,别人可以借钱给你,等苹果长好了,卖了苹果,就可以还他钱。如果你是一根木棍,现在缺钱,别人不敢借给你。因为把资源借给你以后,你全还债堵窟窿了,最后还不上钱。“帮能不帮穷”,这是资本市场的常态。你是能把事做成的人,大家就帮你;如果你负债累累,大家就不敢再给你投资。这就是要观察“用”,一旦出现“用”以后,企业基本就活下来了,后期就能运转起来。所以,越是困难时,越要保证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如果目前做不到社会价值最大化,那就要至少保证企业的顾客价值最大化。
回到书中强调的使命与发心,企业出现这么多问题的原因就在于使命三个要素没有落实。这三个要素都是指向顾客的,都是指向供需链的。“用什么?”做企业须得把“用什么”理得很清楚,企业文化引入,必须让顾客感觉到这家企业可靠、可信,让顾客感觉到这家企业的高端技术定位很准确,能满足自己的切实需求。企业做的正是顾客需要的,把这三个要素变成使命,把使命落成实际行动,顾客当然就跟着你走了,市场与价值也就必然出现了。
从社会的角度考量,一家企业使命清晰,又能满足顾客需求,可信度高,这样的企业就好办了。围绕服务,我们要反思在整个文明引入上投入多少,在客户定位上深入分析了多少,在满足顾客需求上有没有打到顾客心坎里……这些事情都要深度考虑,否则,我们可能做了很多事情,但没有多大效能。
这些内容在《使命与发心》一书中都有陈述,但是大家可能和现实对接不上,解决的办法一个是听课,有问题可以提出来交流探讨;另一个是大家多去看这本书,像看专业书那样,读原文,画重点,答问题,抓实践。读书须致用,闻道乐受,知非即改,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知非即改,知道错了就得调。书中给企业家列了很多自检表,凡是提问的地方,你都拿笔画出来,就给企业捋了一遍,书读完,就能找出企业的根本问题。如果企业没有使命,亏损是正常的,盈利是瞎蒙的。以前蒙对了无所谓,但蒙到今天,来场疫情,就露出原相来了。
知非即改。得改,不改的话,无法渡过难关。市场竞争靠的是硬功夫,只有走专业化道路才行得通。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些东北企业家,特别喜欢走人脉,销售快,但长板就是短板,你善于使用这个方法,就不容易走出东北,也不能走向国际。
企业在过去的经营过程中,整个决策的失误,导致了对社会、对百姓的伤害,虽然获得了利润,但也形成恶因。这些恶因攒到一块儿的时候,要集中爆发,就是企业出现困难和障碍的时候。现在,很多企业陷入窘境,这里有一个看不见的因素,就是过去你所经营的项目中,对其他人的误导、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伤害。
《大学》曰:“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稻盛和夫先生指出要以善恶、不以得失做判断,是对企业的一种保护。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正向发展,否则很可能走到一定高度就摔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