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书法与生活之道

赵杏根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革,书法也历经沉浮,从最初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工具性、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成为一门纯粹的书法艺术。

书法本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古代尤其如此。很多书法名作比如曾巩的《局势帖》、陆机的《平复帖》,原本都不是作为艺术品来创作的,而是出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书法既然是一种工具,就要遵循工具的逻辑——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由此,可以解释书法当中的一些现象。甲骨文、籀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之所以前后演进,之所以有的字体没有全面普及,而楷书最终最普及,原因就是作为工具,楷书高效得多。草书的诞生也缘于此。然而,草书书写快却难以辨认,影响阅读效率,还是很难普及。设想一下,如果草书既能书写得非常快,又方便阅读,是否会容易推广开来?正是出于此意,于右任先生编写了《标准草书》。于先生曾在《标准草书自序》中提道:隋唐以来,学书者率从千文习起,因之草书名家多有千文传世,故草书社选择标准之字,不能不求之于历来草圣,更不能不求之于草圣千文。大意是草书里面有些字写得又快又容易辨认,可以加以利用。那么,挑选的原则是什么呢?斯旨定后,乃立原则:曰易识,曰易写,曰准确,曰美丽,依此四则,以为取舍。虽然标准草书后来没有推广开,但其思路是正确的。如今的简化字当中就采用了很多古代草书里的字,草书遗产终究被我们利用起来了。如此说来,书法已经融入我们每天的生活,此即书法与生活之道。

正所谓“言之无文,行而无远”,书法也是如此。书法既然是一种传播工具,就要考虑到传播方式和受众。比如抄经体,这种书法体不用于社交场合,艺术性不高,但实用性非常强。翁同龢的台阁体要求很端庄,有一种威仪之美,颇具宰相风度,正如领导给下属做表率。一般来说,婚丧喜庆场合的典礼文字很少用草书,而大多采用楷书或隶书,给人认真、严谨的感觉。用作家庭装饰的书法字体五花八门,但一定要与主人的风格一致或契合。若主人严谨,悬挂楷书,则为一致;悬挂草书,则不契合。给亲友的书信也要考虑对方喜好,如不太懂书法就尽量用楷书。至于日记,就比较随意。还有一种考试文字叫“功令”,是科举考试的规定字体。鲁迅曾说过如果屈原参加考试,肯定写不出离骚。究其原因就是考试讲究工具性和效率,要按照国家规定来写,不能自由发挥。

书法在作为工具高频度的使用过程中,艺术性也随之提升。因此,在遵守写作规范的前提下,书法也讲究美。

除了工具性和艺术性之外,书法还有其他的附加值。以前一到年底,就有很多穷秀才写春联卖钱。晚清卖字的人也很多,大多集中在上海,其中两个人名气很大,一个是康有为,一个是张謇。张謇和其他人不一样,卖字的收入都用来办育婴堂之类的慈善事业。这就是书法的附加值——书法家,就是生活赋予书法人的额外价值。有一种说法叫“人以字重”,是说作者原本没什么社会地位,但因为字好,人也受到尊重;“字以人重”,指作者的书法不怎么样,但因为人的缘故,因此字也得到认可。

纵观书法的演变,从旧时代的人人用毛笔写字,到后来用钢笔、铅笔写字,形成硬笔书法,再到如今的电脑打字,书写者没有任何发挥和创造,文字几乎完全成了工具,书法的工具性和艺术性逐渐分离,书法成了纯粹的书法艺术,书法家创作也完全是艺术创作,不再具有实用价值。当然,这也会使书法作品具有此前所没有的一些特点。

既然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生活中的工具了,那么书法对现代生活还有没有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生活中书写不可避免,书写美观很有必要。更为重要的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恩格斯说,动物只能根据本能来创造,而人能根据美的规律来创造。书法一旦只具有艺术性,书法家便可以摆脱工具性的束缚,完全按照美的规律创作。

人们常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对于美有很高的欣赏能力,我们就可以比别人欣赏到更多美,得到更多美的享受,其中包括对书法之美的享受。要求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显然不现实,但这不妨碍我们欣赏生活中的书法之美。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书法之美呢?第一,字如其人,尽量把字写得美观。第二,多了解书法知识,多看书法作品,陶冶情操,增进自己的书法修养。或许你不会写一手漂亮的书法,但是通过日常的培养,会欣赏并且喜欢欣赏书法,让书法成为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不是一件难事。进一步来说,欣赏书法之美不仅能够增加生活情趣,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能对自己或者他人的欣赏能力展开欣赏,由此进入审美的另一重境界。

《论语》中子路问孔子如何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由此可见,多才多艺是成为“成人”即完美的人的必备条件之一。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学习书法理所当然是欣赏书法之美、增加艺术修养的上佳选择。

听课心得

说起书法与生活之道,首先映入我脑海的是春联。如今很多人不会写书法甚至连毛笔都拿不好,但过年贴春联却仍是一个少不了的习俗。这大概也是现代人为数不多必须接触书法的场合了。

大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老师要求每天写一页毛笔字,底下是字帖,上面覆盖着一层透明纸那种,或者是红线勾勒出轮廓的空心字,只要用墨水填满即可。接到这个任务后,每天练得不亦乐乎。尤其是看到发回来的字帖上耀眼的红圈圈时,心里甭提多美了。或许,对于书法的喜爱也从那时起在心里扎了根。

后来学业加重,加上自己懒散,没了老师的监督,短暂的书法之路中断了。长大后,也曾重新拿起毛笔,总想着能在过年时写一幅不丢人的对联。梦想还未实现,却有幸来到了中国第一书法名城——苏州。

记得初到苏州时,惊喜地发现有些公交站台的广告牌上不是艳丽醒目的广告,而是清丽端庄的毛笔字。细细端详一番,这些书法作品算不上名作,甚至没有多高的艺术价值,却好似一股清流,安静淡定,默默传递着一种态度,一份传承,一种对于书法的坚守。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终将回归生活。我相信,终有一天,书法会得到它应有的重视。生活仍在继续,书法就在身边。

(苏州大学文学院2016级研究生胡晓萍听课整理) yZIIaCLt9dDZdwt4qkKblgl+wna3bW3JQbOSEdCUmAyRnKIcYXOSfgv0xBHYs6w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