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书法与《黄帝内经》

陶先刚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些有关书法与《黄帝内经》养生的内容。

一、《黄帝内经》简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黄帝内经》的思想是在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中产生的。

《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经历了从春秋战国到汉朝漫长的过程,作者不一,是众医家集体创作的成果。《黄帝内经》关于生命的思维理论基础,是善待生命,以养护和调理,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手段。书中对于生命科学的探索,给现代医学提供了丰富的原创性科学宝藏。

《内经》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太极、武术、气功导引,甚至于古代中国的书画山水、诗词歌赋等。

二、《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观

“阴阳”指的是自然界永恒存在的一种状态,通俗地讲,地球总是向着和背着太阳。

所以古人用智慧的话语说成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是《黄帝内经》的核心,甚至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五行(木、火、土、金、水)所对应的是五德,《尚书》:“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樯。”中国古人注重德行,如古语“天地有好生之德”,《灵枢·本神第八》:“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阴阳五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德”在中医学术思想中的体现和运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灵枢·本神第八》:“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书法对情绪的调节,通过“顺”、“和”、“节”,达到心智的平和,平心静气,达到人格的完善和境界的提升。

《灵枢·阴阳应象大论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移精变气论第十三》:“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

在人的身体内部,蕴含着春夏秋冬的变化,正所谓人体小宇宙。按照《内经》经络的道理,找出人体的春夏秋冬,或者调动起来,就能进行健康的养生。

注重调养之道:调心、调身、调息,柔和之象。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精神岂有骤长之理?”

道家思想认为,日出没,比精神之旺盛,月盈亏,比气血之盛衰。

气机:气的升降沉浮。

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内气接外气,上气接下气。

气之逆顺:人之呼气出为阳也,吸气入为阴也。故呼气之时,在口为出,于手足亦为出;吸气之时,在口为入,于手足亦为入。饮食是充虚接气的活动。

导引(吐纳):“导气令和,引体致柔。”

隋·杨上善:“人之吸气,身上有孔闭处,皆入聚于肾肝;呼气之时,有孔开处,气皆从心肺而出。”、“腠理密不泄者,乃内阴之力也;五藏藏神固者,外阳之力也。”、“天地间气为外气,人身中气为内气,外气裁成万物,是为外实,内气营卫裁生,故为内实。”、“治病能求内气之理,是治病之要也。”

人在气中,如鱼在水中。

“阳大阴小”:对平常人来说,指白昼活动有余,对气功导引来说,有助于“扶助阳气”,对武术气功而言,亦可修炼到一种境界。

“卫气”,如沐春风,阴阳在身体内部,卫气的来源与饮食、锻炼、情绪等密切相关。

三、书法的自然观、气韵观与生命观

地球总是向着和背着太阳在运行,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也涉及生命的本源问题,即生命是什么?所以,《内经》的思想对更广义上的生物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和启迪。

《诗经·豳风·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汉·蔡邕《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晋·卫恒《四体书势》:“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

以上两则文献强调的是字和自然的同一性,也可以说书法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人化。

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庾信《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蔡邕《笔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这段话类似于《聊斋志异》中“一身剩有须眉在,小饮能令块垒消”,体现出书法的养生作用。

姜夔《续书谱》:“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

宋曹《书法约言》:“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大要执笔欲紧,运笔欲活,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右军曰:‘意在笔先’。此法言也。”

四、中医、书法的养生之道

文以载道,“道心惟微”,“道不远人,而人远道也。”“合同于道”,“老子曰: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乃长生之诀也。”(《医学源流论》)

养生最重要的是自身的修养和锻炼,而学习《黄帝内经》,正是养生最佳的方式和选择。

楷书,永字八法,“道”与“技术”,写实与写意,气与韵,形神合一。

《内经》认为“疾病”是建立在脏腑、经络、营卫(血气)等的基础之上。人类社会发展到了现代,医学上不断更新着所谓“疾病谱”,但人体生命的生理、病理变化之基础,却朝向传统和自然回归,这些正是中华传统医药学给人类做出的贡献。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无论从思想的精深还是涉及范围的广博而言,都堪称独一无二。《黄帝内经》的一个基本思想是要防患于未然,即注重使人的心情、情志与每个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相适应、相一致,以此来达到人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这也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养生。

听课心得

《内经》养生注重天人合一,尤其是《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等篇目,都是将主体的内在生命体验混同圆融在客观自然的变化之中。纵观《内经》,“志”字出现频率极高。“志”,“在心为志”(《毛诗序》),可以这样说,“志”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人的品德、性情、个性等方面的综合。养志无疑就是养气、养性、养心,通过调节身体和外界的联系,来达到内心世界的澄明和身体的健康。在这一点上,书法也具有养生性。

写作书法的过程无疑是一个养气、养性、养心的过程,对每一个笔画、每一丝线条一丝不苟地追求都是本人气、性、心的体现。书的过程伴随着笔势的游走,笔法的提按顿挫,人的呼吸也会跟着笔的运行时长时短、忽快忽慢,悠悠然有节奏焉。若从武学的角度来看,每一笔的运行,都是一个力从脚起、经胯过腰、灵通于背,最终形于手指。此种发力方式说白了也是一种养生。也只有如此发力写出的书法,才能入木三分。

(苏州大学文学院2016级研究生柴永鹏听课整理) fBNUzMUSEcysk2QES7RwcPreIOmjRPJFqzLJ5uAzgxOiPblHf5x2LBFWweI11wb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