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书法与东汉碑刻

华人德

一、引言

汉代隶书,真正灿若群星、彪炳后世的应是汉代碑刻。西汉由于尚无如东汉以后在形制和功用上能称之为“碑”的石刻流传,故凡所见刻有文字之石,概为“刻石”。当时刻石风气并未形成,少有技艺高超的石工,所以西汉刻石,石质粗粝,类别杂乱,形制不一,字数较少,但书风雄浑,凝重简率,款式自由,无挂无碍。到新莽时期,墓葬渐趋豪华,墓室内开始用画像石装饰,石工技艺逐渐精湛,为东汉碑刻的辉煌提供了条件。及至东汉,统治者提倡名节孝道,崇扬儒学,私学兴盛,门生故吏集团化,社会大肆树碑立传,厚葬蔚然成风。所以,这时期的碑刻门类齐全,数量众多,成就最高。

二、分述

碑刻,是碑帖摹拓的主要依据,是古人学习书法最直观的参照。不同的碑刻类型,具有不同的书法特点。

1.碑

碑是刻上文字作为纪念或标记的石头。汉碑石材选取讲究,有专门的人选石采石。样式上有圆首、尖首和平首之分。圆首、尖首的正中或偏上方往往有一圆孔,名曰“穿”,用以穿绳减缓落棺速度。典型的碑,有碑额,刻碑铭题署。碑之正面称碑阳,背面称碑阴,两侧称碑侧,底座称碑趺。碑阳刻正文,记事颂德,如《乙瑛碑》。碑阴列门生故吏姓名及出钱数目,如《张迁碑》。碑阳刻不下的,则连续刻于碑阴,如《鲜于璜碑》。碑阴刻不下的,则写于碑侧,如《礼器碑》。碑趺起稳固作用,多作长方形,也有作螭首龟趺的。

由于立碑主要是使碑主的事迹功德传世,故撰书者并不重要,一般碑铭都由令史、书佐等地位不高的文吏撰书。当时碑铭大多不列撰书者名,只有少数例外,如《樊敏碑》《华山庙碑》等。而刊刻造作的石工名字却常常列于碑末,这是受当时“物勒工名”的影响。总的来说,汉碑文字庄重讲究,行列整齐,有些碑还要划棋坪方格书写。而碑阴碑侧的文字相对于碑阳,要活泼随意些。汉碑以山东一带最多,而今传世的主要集中保存于曲阜孔庙和济宁汉碑廊等处。

2.墓志

墓志是将墓主姓名、爵里、卒葬年月、生平事迹或其他有关内容,写刻于砖、石、木、瓷等而设于圹中者。其中包括画像石墓和四川崖墓上的墓主信息或哀悼祈愿等内容的文字。汉代墓志形式不一,后人所加的名称也不同,如葬砖、墓志、柩(椁)铭、墓室题记等。

单设石质墓志最早的实物是东汉延平元年(106)的《贾武仲妻马姜墓记》,洛阳出土,高46厘米,宽58.5厘米,扁方形,志文为180多字的散文,内容形式类似同时期的碑文。后有山东邹县出土的延熹六年(163)的《□临为父通作封记》,方形;山东高密出土的熹平四年(175)的《孙仲隐墓志》,圭形。这类墓志数量不多且形制不定。

汉代人往往还在石棺、石椁上刻死者的相关信息,书刻极工细,如四川出土的孙仲妻石棺题字,陕北出土的《西河圜阳郭季妃之椁》。这种棺铭、椁铭到西晋时就成了单设的墓志,但其墓志的题额、题首往往仍称某某之柩。

3.摩崖

摩崖是指在天然崖岩上所刻的文字,有的崖岩则需要加以磨治后再刻。刻石的目的一般是记功或宣威。如东汉窦宪率师出塞,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永寿四年(158)所刻《刘平国刻石》,在今新疆拜城县博扎克拉格沟口之摩崖,也是为了宣威绥远而勒铭天山。

摩崖刻石,一般因石面大,故字也比其他的碑刻字大,也因天然摩崖常有裂缝、石筋,书刻时需避让,故行款多不齐,字也大小不一,错落欹斜。也有石面较好而排列整齐者,如《西狭颂》正文。摩崖刻石,多用捶凿刻成,一方面,笔画多圆,前人论述以为是篆书笔法,其实是一种误解;另一方面,捶凿时字口剥落,加之长年风化雨蚀,字迹残泐模糊,古意盎然,让追求金石气息的碑学书家心慕手追。

4.石阙

石阙,是祠庙、陵墓前的一种装饰性建筑。石阙在门前的两旁,阙中间为行走之道,称为神道。石阙上刻有铭文,河南登封太室阙、山东嘉祥武氏阙的铭文皆直称为“阙”,而四川渠县冯焕阙,北京秦君阙等则称为“神道”,故石阙又称为“神道阙”。

石阙大多有铭文,但书刻位置不同,有刻于阙身者,如四川渠县冯焕阙,也有刻于檐下枋头者,如四川雅安高颐阙。关于铭文的年代,有些石阙上的并非汉代原刻,而为后人所刻,如高颐阙阙身之文字。也有阙的文字,并非原创,而是汉代人将其他铭文刻于其上,如嵩山开母庙石阙下方之《堂谿典嵩高山请雨铭》。石阙上的字体,除嵩山《少室神道阙》和《开母石阙》用篆书外,其他多为隶书。字的风格,有的方正,有的放纵恣意,横向笔画伸展极长。

石阙在汉代以后基本不再营造,现存汉碑以四川地区最多,有20处。

5.石经

东汉石经为官方所立,将儒家经典刻于石山,以为定本,让后儒晚学取正。熹平四年(175),蔡邕与杨赐、张驯、韩说、堂谿典等,上奏要求正定六经文字,经灵帝特许,由蔡邕等书写经文于石,使工镌刻于洛阳太学门外,作为官方定本。因工程巨大,讫于光和六年(183),历时九年才完成。《隋书·经籍志》记:“《周易》一卷,《尚书》六卷,《鲁诗》六卷,《仪礼》九卷,《春秋》一卷,《公羊传》九卷,《论语》一卷。”共七经,皆为今文经。《洛阳记》记碑凡46石,用隶书一体,两面皆刻字,字体方平正直,中规入矩,为区别于后世所立之石经,名为“汉石经”或“熹平石经”。东汉石经规模宏大,开了我国历代官定石经的先河,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维护文字的统一,也起了积极作用。

6.杂类

汉代刻石文字除上述各类外,还有画像石题字、封门塞石题字、黄肠石题字、石人石兽题字、地券、镇墓文等。

(1)画像石题字。东汉画像石墓较普遍,这些石墓在墓门、墓室、石椁上雕刻神仙圣贤、瑞禽怪兽、奇花异草等。地面上往往还建有祠堂石室,四壁雕刻画像或文字,文字都较小,但刻写细致,结体自然生动。

(2)封门塞石题字。西汉诸侯王墓葬多因山势打隧道作陵寝,入葬后隧道用巨石封塞。石上标记尺寸或石工姓名。

(3)黄肠石题字。黄肠石由黄肠题凑而来。石上的文字多为当时的地名、年月、石工姓名、石头的长宽高等。文字大多先书后刻,刀锋直露,平直无波势,转折处用两笔来刻。

(4)石人石兽题字。石人石兽有的设于陵墓,有的设立以为纪念,也有的带压胜性质,如四川都江堰李冰石像。上面的题字,有的是表明石人身份,有的是造者或吉祥语等,书体有隶有篆。

(5)地券或墓券。在封建社会,若要占有、转让或买卖田地,需建立契约,为示郑重,往往将年月、买主及所出钱值镂刻于金石。东汉还有专门埋设于墓中的买地券,刻写于玉、砖、铅等上,内容是向神灵买下殓地,后人称之为“墓券”。

三、结语

东汉碑刻的碑主多为今文经学家,这和东汉立今文经学为官学有关。碑刻多用隶书刻写。东汉隶书逐渐分化为两种形式,一种有波磔,一种无明显波磔。有波磔的工整隶书多用于官文或其他正规严肃的场合,如宗庙、山川、祠墓。无明显波挑的隶书逐渐演变出行书和一种较工整的新型书体,这种新型书体被称为“隶书”或“章程书”。“章程”二字急读,即为“真书”,以后又称为“正书”、“楷书”。为了区别于有波磔的工整隶书,魏晋之际将其称之为“八分”或“分书”。八分书工整华美,笔法丰富,装饰性强,是当时最适宜用于碑刻体现书法美的书体,因此,东汉中后期的著名碑刻几乎都用八分书书刻。

听课心得

本讲座脉络清晰,首先回溯了汉代碑刻的历史及发展,从西汉刻石的粗粝杂乱到新莽墓室的渐趋豪华再到东汉碑刻的成熟辉煌;接着介绍了碑刻的类型及特点,其中对碑、墓志、摩崖、石阙、石经介绍得比较详细,对画像石、封门塞石、黄肠石、石人石兽、地券墓券的题字介绍得则相对简略,可谓详略得当;最后一部分总结了碑刻字体隶书的变化及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点,第一点,文化的发展跟社会环境关系密切,东汉碑刻能如此灿烂,得益于汉代独尊儒学、崇尚名节的政治文化。第二点,碑刻种类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某些部分难免重叠。比如四川的东汉崖墓,按功用应归入墓志,按形式应归入摩崖。又如某些墓壁,既可以说是画像石题字,又可以说是墓志。最后一点,书法学习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今初学者临习隶书的范本,多选用《曹全碑》和《张迁碑》,两者古雅秀丽,皆为八分书典型之作,学习者在学习八分书的同时,也在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苏州大学文学院2016级研究生高长美听课整理) SRHONkG17mHlYSkNb6xefbE7lC5OEWIZG/XUDfEzXhvksx508vqub6WGzZbYCbk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