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相

民俗是人类社会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何谓民俗?从第一个层面,即生活的角度来看,民俗是一种生活相。“相”是佛家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例如,佛家认为,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而笔者认为,民俗就是一种生活相,即生活的样子、生活的方式,并非一个“古老”就可以概括。古老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民俗是活的,是活世态的生活相,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活的技艺和生活的习惯。

比如人们买房子,现在仍保留要朝南的观念,为什么?因为有阳光,看似简单,可我们的古人花了多少时间选择“朝南”呢?四千年前的“东夷”地区,房屋的朝向是东面,朝着太阳,主要是由于太阳崇拜。那么后来为什么改成朝南了呢?这就是生活技艺积累的结果。人们从生活中悟出一个道理,在我们居住的北半球,朝东居住是不合适的。这种改变是在生活中慢慢积累而产生的,并渐渐形成一套理论——风水理论。

笔者曾在同济大学班门弄斧,谈建筑风水。一想到风水,我们马上会说,封建迷信。然而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外就出版了很多介绍中国风水理论的书籍,并称之为“中国的潜科学”。我们不否认风水中有封建迷信的成分,特别是风水理论的后期。但风水理论的内涵,确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东西。所谓风水,简言之就是风的走向,水的流向。其核心是人们选择居所的方法,通常要考虑到风和水的走向。地球上并非任何地方都适合人类居住,那么人适合居住在何处?我们的先民创造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人们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便隐含着这一理论——山势的走向关系到风和水的走向。在中国传统的居住理念中,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又有环绕而向外的流水,这个被包孕的位置,即为“穴”,是最佳的居住地——风水宝地。

这种理念适用于我们生活的北半球。这一地区,季节风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大。东面季风带来大量雨水,因此通常我们会感觉东墙易渗水,于是东面要有屏障挡住雨水,西面、北面也要有屏障,挡住西北风。中间这个地方就是最保暖的。然而这还不够,还需要有水。人活着不能没有水,所以最好有山上流下来的溪水,这水是活的,向外流,既保障生活用水,又能把生活污物带走,因而健康。由此可知,风水理论的基本内涵,就是依据风和水的走向、利用山体与河道来确定适合人居住的环境。北京的四合院和江南民居中的厢房,其实就是将风水理论以人工建筑的方式实现了。从而使一种理念成为了生活的习惯。环视当今建筑,有些真的惨不忍睹。如南方一些城市常见的玻璃幕高楼,不但不符合风水理念,甚至对生活有害。这种建筑模式来自北欧,那里天气比较寒冷,需要采光。而我们南方处在亚热带,房子需要散热,尽管可以用空调制冷,却增加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又浪费了宝贵的能源。这种西方的建筑模式移植到中国来,就成了典型的建筑垃圾。

从生活层面来看,民俗是生活的方式和技艺,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年轻人谈情说爱的方式。有人会说,现在自由恋爱,与民俗何关?看似无关,可在实际操作上又是怎样的呢?我曾调查过上海滩女孩的恋爱经,她们给我总结了三个词:“face,class,花露水”。face和class都是洋泾浜英语,分别表示脸面和阶层地位,“花露水”则是上海方言。也就是说,谈朋友主要看三点,一看长相如何。二看地位是否门当户对。通常男方喜欢低就,女方喜欢高攀。最后一条“花露水”,就是看男方“花”功到家与否,待人接物的灵活性够不够。在上海滩谈朋友,女孩一般不会主动说“我爱你”,她们会绕很大的圈子让男方说出口。西方人没有这种习惯,爱就是爱,不必绕圈。所以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这种“含蓄”感到无法理解。曾经,复旦大学招了一批学习中文的法国女孩。她们学习古典文学。经过一段时间,语言关过了,开始读《红楼梦》。然而文字看得懂,意思她们却无法理解。一次,一位法国大家闺秀突然把书往桌上一扔。旁边的人都很错愕,陪读的中国青年男教师问她怎么了。女孩说:“没什么,看这个书窝囊!”教师问原因,女孩说:“林黛玉为什么要这样?”男教师问:“那么,要怎样才行呢?”女孩答道:“不是很简单嘛,说一句话啊!”男教师问要说什么话,法国学生说:“我爱你!不就完了吗?”这位教师一时愣住,无言可答,想了半天,说:“哦,假如你要《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说‘我爱你’的话,那么《红楼梦》也就没有了。”这就是东西方恋爱婚姻习尚最实质的差别。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相当多。民俗就是活世态的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日常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和民俗分不开。比如,用筷子恐怕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可为什么要用筷子?世界上有用刀叉和用筷子两种用餐习惯。游牧民族为了撕裂动物,选择刀叉。为何我们会选择筷子?我们的筷子模仿的是鸟爪。而我们吃的大米饭,就是鸟食。古人正是与鸟争食,才发现了大米,进而开始种水稻的。笔者专著《中国鸟文化》及《中国鸟信仰》对此有专门的田野调查和理论阐释。

关于如何使用筷子,中国有相应的习俗。父母长辈,在孩子成长时都会专门教育他们怎样用筷子。笔者年幼时,将筷子交叉握着去夹菜,还没夹到菜,外婆的巴掌已经过来了,她说这个举动是“搞七捻三”,吴语方言,意为“胡闹、纠缠不清”等,外婆认为这预示着“不顺”,不能这样拿筷子。我改正后,手又握得比较高,外婆又是一巴掌,说:“你拿这么高干什么!这样你将来要出远门的。”结果不幸言中,笔者高中毕业就到北大荒去了。当然,这恐怕纯粹是偶然巧合。但生活中诸多规范,看不见,摸不着,却要求我们处处遵守,确是如此。再如,还是以筷子为例,有些年轻人,打完饭后常习惯性将筷子朝饭里一插。每每看到,我都觉得不舒服。要知道,中国人上坟、祭祀祖先时,正是这样把筷子插在饭上,请祖先用饭的。又如,中国人有一个风俗习惯——夹菜,因为好客,一吃饭就给人夹菜,边夹还边说:“哎呀,菜不多,要吃饱。”后来人们认为这样不卫生,于是改用“公筷”为客人夹菜。可是要知道,对有些民族来说,即使是用公筷,也无法接受这类举动。老一辈的日本人便是如此。首先,他们并无为客夹菜的习惯。但是,他们生活中确有这样的动作,不过是在特殊场合下才做——每当亲人去世,尸体火化,骨灰中仍有些小骨头,亲朋好友便团团围坐,将它们一块块夹出来,同时还要虔诚地拜一拜。所以,如此举动在他们看来并不意味着热情,而会让人想到过世亲人的骨头,自然受不了。

因此,从生活的层面来看,民俗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子举不胜举,这是第一个方面。 NmzJFa4UzIRsHL4Z637i/bH0gIVorCjsthxvBM+hIBtsK2UPCujaAzv4HzBsxC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