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统治阶级思想的渗透与衍化

如上所述,中国民俗的生成,根基于民众的客观生活实践及主观心理意识的中转衍化。然而,尚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大地历代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力量。它们对中国民俗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一定影响,常常是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作用,有时充任了关键的导火索。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民俗自身也常不得不打上一定统治思想的烙印。

中国民俗在萌发中,也摆脱不了这种影响的轨迹和印纹。统治者为统治需要,常发布一些顺乎民情的行政规范,这也加速了某种民俗事象的成型和发展,中国元宵节的源起便是如此。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传统元宵节。相传汉武帝时,有不少民间少女被选入宫。这些宫女犹如关进笼子的小鸟,从此不得回家门。侍臣东方朔受汉武帝差遣,去御花园折梅花。刚进园门,见一个宫娥泪流满面向御井扑去。他慌忙上前拦救。一问得知,宫娥叫元宵,家住在长安西北山上,家中尚有父母、妹妹。她被选进宫后,每逢年终,更是倍思亲人,无奈不能相见。她想想自己既不能侍奉双亲,又不能见面,心如刀绞,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十分同情,解劝了一番,答应帮她与家人团聚。他眼珠一转,计上心头,如此这般地交待了一番。事后东方朔装扮成民间卜卦之人,在长安城内为百姓行占卖卦,乘机传出了“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凶卦及“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的偈语。灾讯一出,不胫而走,引起朝野一片恐慌。人们纷纷祈求消灾良方。汉武帝听了,也吓得满头冷汗,急召东方朔献策。东方朔见了汉武帝,不露声色道,听说天上火神最喜吃汤圆,宫女元宵也不是常给您做汤圆吗?火神当然也知道她做的元宵好吃。万岁可在十五晚上让元宵做汤圆,并亲自焚香上供。另传谕京都百姓,家家户户做汤圆,一齐敬奉驾临长安上空的火神。火神受了贡奉,心自然会软下来。再传谕宫内外臣民倾门而出,大街小巷挂满灯,燃爆竹,好像满城大火,以便在天上观察的天帝不致生疑。汉武帝一一照办。届时全城臣民做汤圆、挂红灯、放焰火。从街坊到宫廷,万人空巷,连皇帝也穿了微服,杂夹在百姓中消灾同乐。宫女元宵便在东方朔的巧计妙算下,乘机与家人相见团聚。吃了汤圆,闹了灯火,长安城安然无恙,汉武帝大喜,第二年要臣民百姓照样办理,并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因十五上供的汤圆,元宵做得最好,火神也满意,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这天叫元宵节。

有的民间传说讲元宵节源于隋朝。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十五晚上,妹妹见京城满地都是亮光,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尽。为了纪念这位不甘被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是随佛教进来的舶来品。《涅槃经》曰:“如来周维讫,收舍利罂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乐,绕城步行燃灯十二里。”又《西域记》曰:摩揭信国,正月十五日,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放光雨花。

这几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与统治者(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倡导有关。我们探究元宵节的真实起因,也印证了这一点。

中国汉朝以前没有元宵节,但有一种通宵点灯、祭祀神祇的习俗活动。《史记·乐书》曰:“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我们在楚辞中可以见到楚先民祭太一神的记载,唱着楚歌《大风歌》进京建立汉王朝的刘邦,把楚文化的民俗信仰崇拜也带到新王朝中。从黄昏祠到天明祭太一神,很明显,祭祀不是摸黑进行的,祭祀灯从黄昏一直点到天明,彻夜不息。其渊源,有的学者一直追踪到中华先民的初期。

原始人发明了火以后,认为神秘的火能驱赶走一切妖魔鬼怪,遂形成持火驱鬼的习俗活动“傩”,又因对火的崇拜,衍化出后来的元宵节。 远古的“傩”俗是否元宵节的前身似可商榷,但有一个信息还是不错的,即与火崇拜有关。它沿袭到汉代,便是通宵点灯迎黎明,由此逐步衍生成元宵节。对此,古人已有认识。《初学记》载:“今人(指唐代)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也对汉家祭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为元宵节直接之前身作了认可。从这种祭祀到元宵节俗的成型,中间尚有一个质的飞跃,即定时开展群众性的玩灯娱乐活动。据后代传说附会,这一飞跃,是在汉文帝首创下,与汉、唐、宋众多帝王的沿袭、提倡是分不开的。汉文帝是周勃戡平诸吕之乱以后上台的。戡平之时,恰好是正月十五。汉文帝兴奋不已,下令连夜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彻夜不止。是时,到处燃灯火放光明。从此,汉文帝每年正月十五夜要出宫游乐。古语中夜又作“宵”,文帝就将登基日狂欢之夜称为元宵节。后来汉明帝为倡导佛教,又特意在元宵节点灯。到了唐宋,帝王贵戚推波助澜元宵节俗更日趋完善,越来越热闹,成了举国上下、全民共同欢度的节日。至唐代,元宵放灯在风流皇帝唐玄宗和杨贵妃及皇亲国戚们身体力行,互相攀比,争艳斗奇的感染下,发展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绪,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玄宗本人则令人作过高达150尺、30间房大的灯楼。杨贵妃的二姐,韩国夫人所制百枝灯树高80尺,上元夜点之,光明夺目,百里皆见。是日,万人空巷,人们到处观灯游乐,彻夜不眠。唐诗人崔液有诗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正是这种盛况的真实描绘。到宋代,帝王们的倡导似乎更进了一步。为了鼓励人们到御街观灯,朝廷规定,“凡来观灯者赐酒一杯”,游人不仅大饱眼福,还可得到钦赐御酒的口福,何乐而不为呢?可见元宵节俗的形成和发展,与汉以来的帝王贵戚们有意无意的倡导和扶植是分不开的,这似乎是无可置疑的了。

总而言之,中国民俗的发端,源于中华大地先民为维护自己生存和种族发展的物质劳动与共同生活。一定地域的先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为某一目的而采取共同行动和同感意识,并表现出一定的规范和程式,长年累月,重复同一,遂不知不觉相沿成俗。人是从兽类发展过来的。中国民俗的发轫,表明我们先民为挣脱兽性,取得社会的人的地位而作的集体有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努力。而中国民俗,尤其是人生礼俗则是社会化的人对兽性的初步抑制,它在中国人民的文明史上有着光辉的业绩。

思考题:

1.中国的十二生肖是如何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运而生的?

2.民俗在族群自身繁衍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3.中国崇龙信仰习俗是怎样经过群体心理认同、积淀的过渡而渐渐形成的? CzwSuo/WVigUH69pJtueo7sI8oxxmUiXzeks25xkCWNf0L7LzDbnjEwl14u65Zy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