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唐和中亚各国的关系

(一)中亚各国的重要

中亚各国,包括昭武九姓国、拔汗那和阿姆河以南的吐火罗、谢 (漕矩吒)、帆延(梵衍那),7世纪中叶后都属唐朝的羁縻府州。阿姆河以北以康国为大,阿姆河以南以吐火罗为首。这些地方在唐前期是唐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双方使节来往,关系密切,贸易上的联系尤其频繁。8世纪中叶大食入侵中亚以后,中亚各国和唐帝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仍未停息,各国中相当一部分贵族都倾向于和唐保持原来的宗藩关系。直到怛罗斯战役后,唐才发现中亚局势的不稳,但吐蕃的进逼对唐威胁更大,使唐对大食采取友善的睦邻政策,承认了大食在中亚的兼并。不过此后,直到772年十二月,康国、石国、曹国、安国、火寻、米国仍和唐维持着朝贡关系。

中亚各国和安西都护府最近的是拔汗那和史国。739年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Arslan targan)助唐平定突骑施吐火仙的叛乱,受唐封为奉化王。744年更改国号为宁远,玄宗李隆基以外家姓赐王为窦氏,又以宗室女为和义公主下嫁。754年拔汗那王忠节派王子窦薛裕到长安,请留宿卫,学习中华礼仪,755年授以左武卫员外将军的勋职。唐的政治和礼仪制度对拔汗那有一定影响。史国,或称佉沙、羯霜那,又可称柘羯。史国国王在唐平定突骑施苏禄可汗的战役中有功,740年三月,唐加史国国王斯谨鞮(al-Iskand)特进,天宝中又改称为来威国。来威和宁远一样都是唐朝册封的国号,是唐在中亚细亚重要的属邦。

来威之名和史国人以勇健善战著称有关。史国王斯谨鞮,在《册府元龟》卷九六四中被称为柘羯王斯谨鞮。柘羯一名,《新唐书·安国传》卷二二一下说,安国有“大城四十,小堡千余,募勇健者为柘羯,柘羯犹中国言战士也”。柘羯又译作赭羯,《大唐西域记》卷一飒秣建国,“其王豪勇,邻国承命,兵马强盛,多是赭羯。赭羯之人,其姓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柘羯或赭羯,是波斯语tchakar的同名异译,在粟特地区训作卫士 。柘羯都是志愿招募选拔的职业军人,接受专门的军事训练,作战勇武,在粟特地区声誉卓著。突厥颉利可汗曾招募柘羯,630年颉利可汗为唐所败,部众或投奔薛延陀或走西域,余众十余万人归降唐朝,只有柘羯军仍未归属。

粟特卫士的存在对唐朝实行募兵制有直接的影响。据《旧唐书·封常清传》卷一○四,755年十二月,安禄山起兵反唐,渡过黄河,攻陷陈留,先锋到达葵园,封常清以骁骑和柘羯迎战。杀安禄山军数十百人,但未能阻止叛军前进,只得退入洛阳上东门。可见柘羯军参加唐军已是史有明文。招募柘羯军,对依赖府兵制,普遍实行征调士兵的唐朝,是一种可以补充兵源的措施。唐初李世民发动侵略高句丽的战争,武则天时对吐蕃、契丹、西突厥的战争都曾临时招募士兵从征。唐中叶,均田制逐渐破坏,农民逃亡,府兵制随之崩溃,723年玄宗采用张说建议,一次招募12万宿卫之士,称“长从宿卫”,后来改称“ 骑”。737年更明令规定各军镇都以丁壮充健儿长住边军,全面推行募兵制。

在唐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来自中亚的柘羯军更是仅次于回鹘精骑的主力军之一。756年唐决定征调安西、北庭和拔汗那、大食等国军队,平定安史之乱。757年二月,西域军队经由凉州、鄯州到达凤翔,和陇右、河西军会合,肃宗以郭子仪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发兵东讨安史叛军。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有“花门腾绝漠,柘羯渡临洮。此辈感恩至,羸俘何足操。锋先衣染血,骑突剑吹毛。喜觉都城动,悲连子女号。家家卖钗钏,只待献春醪”。花门指回鹘 ,柘羯则是西域军队的中坚,粟特卫士,其中尤多史国勇士。这些柘羯军和拔汗那、于阗兵都归镇西(安西)节度使统领,在平定安史之乱,克复长安、洛阳之役屡建功勋。762年唐军第二次克复洛阳,回鹘首先入城抢掠,继之者是拔汗那和柘羯军。戎昱《苦哉行》有“今秋官军至,岂意遭戈铤。匈奴为先锋,长鼻黄发拳”。“匈奴”喻回鹘,“长鼻黄发拳”指的是中亚各族的军队。此外,在758年参加平定安史之乱,和西域九国同时发兵的还有吐火罗军队,被编入朔方行营。安西、朔方节度使的军队中都有中亚各族的骑兵。

(二)中亚各国和中原文化

唐代中亚各族移居内地的很多,对于宣扬中亚文化,印度、波斯的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是极其有利的因素。这些侨民大致分属五种类型:一种是贵族子弟,他们或以使者身份流寓河西、关中,或者入充侍卫,久居长安;另一种为成批南移的突厥部族和粟特地区的职业军人;更多的是由于经商往返于甘、凉和长安、洛阳的商胡;还有少数来华传教的僧侣,包括佛教、祆教和摩尼教徒;最后是一些画师、乐工和舞伎。

来往使者流寓关中的,在8世纪下半叶吐蕃攻占河、陇,西域交通断绝后人数达4000,成为唐朝的一项财政负担。这些西域使者在长安无法返回,人马仗赖于鸿胪礼宾。其中有留住长安达40多年的,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安居不归。787年李泌下令检括胡客,凡有田宅因而停止给养的有4000人。经李泌处理,大都分隶神策两军,王子使者为兵马使或押牙,其他则充士卒。从此鸿胪所供给的胡客减少到10余人,每年节省度支钱50万缗。

康国有大批移民居住各地。敦煌发现的《沙州都督府图经》写本(有斯坦因本和伯希和本)提到有个石城镇,东去沙州1580里,是汉代鄯善国都所在的鄯善镇,“隋乱其城遂废。贞观中(627—649年)康国大首领康艳典(康染颠)东来居此城,胡人随之,因成聚落,亦曰典合城。其城四面皆是沙漠,上元二年(675年)改为石城镇,隶沙州”(斯坦因本)。汉代鄯善故城,在石城镇西二十步(伯希和本)。石城镇在罗布淖尔西南320里若羌境内,唐代属于沙州管辖 。康艳典来到鄯善,先在石城镇西240里处修筑新城,粟特语称为弩之城,以后又修筑了石城镇、蒲桃城、萨毗城,共四个新城镇。这些城镇地处南道东西交通要冲,成为康国移民区。

康国侨民人数众多,大多在唐朝充任武臣,或供职军队。颜鲁公《康金吾神道碑》说:“北方之强欤,十有二姓强哉矫。部落之雄者康,执兵柄,缅乎眇。”营州杂胡安禄山,出于北蕃,本姓康氏,妻亦姓康,到中国后,寄养于安波主,才改姓安(《全唐文》卷四五二,《邵说代郭令公请雪安思顺表》),开元、天宝之际成为边镇中实力最强的武臣。康氏在北方和西北都是大姓,移民数极可观,在地方上很有势力。参加唐军的柘羯军,他们的后裔大都留在中国。唐军部将康元宝就是康国人,叛军史思明部下康没野波当然也是康国人。至于史思明,则是史国人,但也有康国血统。

移民数量次于康国的有安国。姑臧安氏和酒泉康氏同是河西大姓。移居洛阳的安延、安神俨都是姑臧安氏的后人。唐代的安国将领有安兴贵、李抱玉、李抱真等。《新唐书·李光弼传》卷一三六记李光弼先祖本姓安,世居河西,是移住甘肃的安国人,父楷洛在武后时入朝。李光弼和安禄山同是安国后裔,安史之乱起,李光弼成中兴名将。

由于经商而移居内地的中亚商人,也以康国、安国为最多。唐代康国商人最突出的是康谦,以商胡出身,在天宝中(742—756)任安南都护,靠依附杨国忠,官至将军。肃宗时到长安任鸿胪卿,专门接待各国使节,后因女婿参加安史之乱,被告谋叛遭杀害。唐后期宰相中有毕 ,先世或者也出于中亚的毕国人。毕国素称“商都”,商贾往来中国,都成巨富。塔巴里记载,706年阿拉伯将领屈底波攻陷毕国时,正当富商由中国和其他地方归国,于是出资赎回妻室,复兴故都。毕国商人行踪也遍及河西、关中,唐末孙光宪《北梦琐言》才以毕为蕃姓。

来华传教的中亚人士,有佛教僧侣法藏、僧伽、神会。中亚素盛佛教,唐代华严宗第三祖贤首大师释法藏(643—712)是康国人,法藏累代是康国丞相,祖父自康国移居中国,大约在北周、北齐之际,父康谧,唐赐左侍中,弟宝藏,中宗朝议郎行统万监。法藏自幼生长雍州,28岁在太原寺受戒,圆寂于长安大荐福寺,曾和玄奘、义净同时参与佛典的翻译。释僧伽(628—710)是何国人,“自言俗姓何氏”,30岁到中国,83岁圆寂于长安荐福寺。释神会(720—794),“俗姓石,本西域人也。祖父徙居,因家于岐,遂为凤翔人矣”(《宋高僧传》卷九)。神会是圆寂于成都净众寺的石国高僧。7世纪佛教在中亚已濒于衰败之际,祆教、摩尼教正盛行于阿姆河南北,内地才是佛教弘扬的中心,中亚各国佛教僧侣移居中国,康国、何国、石国高僧东迁,是由西北边陲依附于佛学中枢,以取得唐朝统治集团庇护。

佛教之外更有祆教、景教、摩尼教的传入。祆教,一称火祆教、拜火教,是粟特人信奉的主要宗教。传入内地有康国、安国、石国(翟姓)、米国、史国、何国信徒。景教和摩尼教在祆教流行中亚以后被排斥,粟特文的景教和摩尼教典籍都仅见于中亚以东的库车、吐鲁番、楼兰和敦煌。粟特人在传布这两种宗教的活动中起了相当的作用。

至于侨居内地的中亚画师、乐工、舞伎,在河西、关中也极可观。画家有来自康国、何国的。乐府伶工属籍有米国、曹国、安国、康国。舞伎以康国、石国为妙,健舞中的胡腾舞、柘枝舞出自石国,胡旋舞出自康国,玄宗时康、米、史、俱密等国都曾进献胡旋舞女。

中亚各国的侨民为数极多,在唐朝的政治和军事上曾经叱咤风云,在经济生活上大显身手,在艺术领域里显赫一时。他们对唐朝的军事制度、贸易往来、财政收入、艺术风格,以至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些定居中国的中亚各国人士,也深受中国文物、典章制度的感染,因而多数成了华化“蕃胡”的一部分。他们采用汉姓汉名,熟悉汉字汉文,习用唐式衣冠,沿袭唐朝礼仪,与汉族女子通婚,改变早先实行天葬和火葬的习俗,高层人士也采用汉式墓葬,使用长斜坡墓道、加上天井和过洞的砖室墓,墓内置有围屏石榻,并竖立墓志。已出土的昭武九姓墓志,康国有康大农、康磨伽、康留买兄弟、康阿达,安国有安延、安思节、安菩,曹国有曹明照,石国有石崇俊、石神福,何国有何文哲、何摩诃、何盛,米国有米继芬、米萨宝,固安南郊出土的史国人墓志有史射勿、史索岩、史诃耽、史铁棒、史道德等。

中亚各国也受到中原文化的熏染。仿照内地都城的城镇曾经屹立在碎叶水畔。679年九月安西都护王方翼在碎叶修筑新城,五旬而毕,改建后的碎叶城,“四面十二门,作屈曲隐伏出没之状”(《唐会要》卷七三,《册府元龟》卷四一○)。张说《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更说:“公城碎叶,街廓回互,夷夏纵观,莫究端倪。”由于新城筑成四面十二门的方形围城,城内街坊规划成曲折迂回的形状,完全仿照长安城的建制,和突厥城镇迥然不同,引起居住在中亚的汉人和各国人士的注意,被来往此地的各民族哄传一时。新城正是1954年科兹拉索夫在托克玛克西南8千米发掘的阿克·贝希姆废址东西二城中的西城。西城城垣共长2200米,略短于东城的3970米。玄奘在630年路过时看到“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的碎叶东城。西城虽兴起于5世纪,大约在突厥战胜柔然的战争中被毁,后经王方翼修筑,成为一座中国式的城市。这时的碎叶城拥有风格不同的东西二城,正处于它的全盛时期。

碎叶西行600里有怛罗斯城,也是塔拉斯河畔的商业中心。向南十多里有小孤城,玄奘曾亲见这里有300余户中国人,是被突厥掠去的汉人自己鸠集的居处。这些移居中亚的汉人,在7世纪上半叶,尽管服式已经突厥化,而语言生活习惯仍保持着中原的风尚。

中国绘画在何国也可见到。何国都城卡塞尼亚在撒马尔罕的西北,都城附近有重楼,北绘中华古帝,东面是突厥、婆罗门君王,西面供奉波斯、拂菻(拜占庭)等国帝王,受到国王的崇敬。中华古帝大约是中国画风的帝王图像,也许是按照唐初著名画家阎立本(600—673)《列帝图》中自汉文帝以至隋炀帝等十三帝王像临摹而成。

至于中国的丝绸,在粟特地区更是名贵的装束。粟特,玄奘译作窣利。当地居民虽服毡褐,但“齐发露顶,或总剪剃,缯彩络额”,飒秣建国(撒马尔罕)更是“异方宝货,多聚此国”,中国缯彩便是大宗货物,受到普遍的赞赏。粟特地区织造的锦缎同样在中国西部地区畅销。安国的撒旦那(Zandena)村以波斯锦的织法和图样生产的优质锦缎,称作Zadaniji,流行亚欧各地。1959年谢菲德(D.G.Shepherd)和亨宁(W.B.Henning)解读了比利时Huy圣母礼拜堂收藏的联珠对羊纹锦背面的粟特文题记,始知“撒旦拉奇”之名。吐鲁番阿斯塔那325号墓出土661年的猪头纹锦,就是这类粟特锦。直到元代,为织造这种译作“撒答剌欺”锦,还在工部属下专门设置提举司加以督造。1982—1985年间,在青海都兰县热水乡吐蕃墓地亦有成批出土。这种锦在织法上与唐锦的夹经用S拈不同,采用Z拈,配色对比强烈,常用紫红作底色,图案不如中国锦豪放,而流于刻板

(三)回鹘的丝绢贸易

开元、天宝之际,怀仁可汗在乌德鞬山(蒙古杭爱山之北山)和温昆河之间建立牙帐,统治回鹘汗国。回鹘政权受唐册封,在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方面都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回鹘和中原的经济往来非常密切,“绢马贸易”成了双方经济联系的标志,回鹘经常以大批马匹换取唐的丝绢和茶叶。这种“绢马贸易”由于回鹘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而成为回鹘从唐取得的酬劳。安史之乱起,唐肃宗借回鹘骑兵平乱,757年回鹘精骑四千收复长安、洛阳二京,洛阳收复后,回鹘纵兵劫掠,洛阳人集罗锦万匹奉送。肃宗和回鹘统帅叶护约定每年送绢两万匹,又立马市。762年唐代宗又借回鹘兵平定史朝义,约定唐每年向回鹘收买数万匹至10万匹马,每马付绢40匹,病弱马照数付价。780年(德宗建中元年),唐积欠马价绢达108万匹。后来马价又一度上升为50匹绢(《白氏长庆集》卷四〇,《与可汗书》)。唐为“绢马贸易”承担了巨大的财政赤字,807年才偿还掉历年积欠。次年,回鹘又运来许多病弱马匹,直到842年回鹘亡国时,唐才将债务偿清。

回鹘从绢马贸易中获得数量巨大的丝绢,以之贩运中亚和西亚。回鹘将大批绢匹输入中亚。8世纪中叶以后,丝路的东段绕道回鹘汗国,通过庭州(吉木萨尔)、弓月城(伊宁市东北)和碎叶,与中亚细亚进行频繁的商业往来。在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整整一个世纪中,由于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断,安西四镇相继陷入吐蕃手中,回鹘人成为葱岭以东丝绢贸易最大的中介商。回鹘人和粟特商人来往于庭州、弓月和碎叶之间的天山北道,每年都有成百万、上千万匹缯帛向西运出。1966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高昌县上安西都护牒》 ,发现在出土673年墓志的墓葬中,记述一个胡人曹禄山(曹国人)向西州长史控告“京师汉”李绍谨在弓月城一次提取275匹绢去龟兹,而货物一直未到。弓月城在天山北路已是一个仅次于庭州、碎叶的绢匹集散中心。碎叶在648年设镇以后,到719年十姓可汗居碎叶,撤销碎叶镇,始终是唐朝在西部边疆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业都市,直到748年王正见出兵碎叶才见“邑居零落”。回鹘人和粟特人在中国和阿拉伯之间起了转运商的作用。回鹘不但将大批丝绢从蒙古草原西运中亚细亚,而且将珊瑚、翡翠、象牙、琥珀、琉璃器、安息香、鸡舌香等香药运往中原,这些物品都非回鹘所产,大都来自西亚。粟特人在回鹘境内经商的很多,经常由回鹘进入长安。《新唐书·回鹘传》说:“代宗之世,九姓胡(粟特商人)常冒回纥之名杂居京师。”在留居长安的两千名回鹘人中,相当一部分是“所辅以强者群胡耳”的中亚细亚各国人士。 MCXzlHbIbafoOI/w3y6KASmyojo7wDoLDKOcerLA09fYZb+H2TCLcVnSFjcWDFb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