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自魏至隋的西域交通

(一)敦煌通西海的三道

隋朝在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270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消息通过突厥、铁勒各部传递,迅速传到拜占庭。拜占庭史家西摩喀塔的《莫利斯帝纪》,记述拜占庭皇帝莫利斯(582—602)在位时,在大汗国(中国)发生巨大的变化,原先以大河(长江)为界的南北二国,由北方的黑衣国渡河占领了南方的红衣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为开创隋唐时代中西交通的空前繁荣,提供了条件。

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后,立即派韦节等人出使西域,此后,西域30多个国家都有使节出入内地。615年隋朝为处理繁忙的涉外事务,特地在敦煌设置了西域校尉,加以管辖。负责对外事务的裴矩,根据外国典籍和采访材料,著有《西域图记》,原书虽佚,序文尚存,总结西域交通,起自敦煌,至于西海,共有三道,而各有襟带。

隋代伊吾路成为北道咽喉,高昌路替代魏晋时期经过罗布泊楼兰故址的中道,跃升中道枢纽,南道仍以鄯善为纽带。

北道自6世纪伊吾路辟通,由玉门关西北经星星峡到伊吾(今哈密西南),通过天山北麓,经巴里坤,过吉木萨尔、玛纳斯、石河子,到达突厥可汗廷弓月城(伊宁市东北吐鲁番圩子大小金城故址),再渡伊犁河,向西越过中亚细亚草原,到达黑海之滨的拜占庭。这条草原路自伊吾以西,全在突厥汗国控制下,是突厥和拜占庭、波斯交易丝绢和商货的通道。

中道高昌路沿天山南麓,通往伊朗高原,顺沙漠边缘的绿洲抵达波斯湾。中间经龟兹(库车)、疏勒(喀什噶尔),出葱岭后遍历中亚细亚的沛汗(费尔干那)、苏对沙那(乌腊提尤别)、康国(撒马尔罕)、曹国(伊什特汗)、何国(阿克塔什)、小安国(克美尼赫附近卡尔干)、安国(布哈拉)、穆国(马里),向西抵达波斯都城宿利(塞琉西)城,沿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南下波斯湾,是中国和地中海东部交通的干道,可以称作伊朗道。

南道鄯善路沿塔里木盆地南缘,经阿富汗进入印度河流域,抵达南亚次大陆西部各港。这条路经于阗(和阗)、塔什库尔干后攀越葱岭,西出护密(瓦罕),由吐火罗(昆都士)南越兴都库什山,到帆延(巴米安)、漕国(喀布尔),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旁遮普,然后沿印度河南下,或取东南到坎贝湾的古港巴里格柴(巴罗达),抵达阿拉伯海。这是汉代以来中印交通的干道,也是东汉至隋唐中国和埃及以及阿拉伯国家进行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

隋代通过这些交通线,吸收了中亚各国、萨珊波斯和印度文化。

(二)波斯甲骑具装的东传

波斯是很早使用铠甲和具装铠的国家,公元前480年,波斯皇帝泽尔士的军队已装备了铁甲片编缀的鱼鳞甲。在幼发拉底河畔杜拉·欧罗波发现的安息艺术中,有头戴兜鍪身披铠甲的骑士,战马也披有鳞形马铠。这些马具装,连同波斯所特有的锁子甲和萨珊式开胸铁甲,经过中亚细亚在魏晋至隋唐时先后从新疆进入内地,成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常见的铠具。

波斯的锁子甲,或称环锁铠,3世纪已传入内地,曹植《先帝赐臣铠表》中已经提到过。这种环锁铠极为名贵,但恐已流行在新疆骑马民族中了。382年前秦吕光率大军七万五千征讨西域,就在龟兹看到西域诸军的铠甲是“铠如连锁,射不可入”。这种铠当时在中原军队还是见所未见的新式装备。隋唐时期环锁铠在7世纪时还未成为内地军队普遍装备的铠甲,但中原地区确已掌握了制造这种铠甲的技术,在《唐六典》甲制中列居第十二位。

5—6世纪的具装马(河南邓县彩色画像砖墓、吉林集安高句丽壁画墓、安徽六安东三十铺隋墓砖画)

6、7世纪在新疆军队中风行萨珊波斯开胸铠甲,这种铠甲拥有左右分开的高立领,铠甲由前胸正中开合,下摆垂长及膝,外展如裙。在中亚康居片施肯特城遗址绘画中有身披这种铠甲的骑士正在作战 。萨珊波斯国王狩猎图中国王的铠甲也属同一类型。新疆石窟艺术中也有这类铠甲的武士,库车西北克孜喀拉罕石窟第11、32窟甬道壁画有披甲、佩剑、脚着长靴的武士供养人,拜城克孜尔石窟等处也有同类铠甲武士。这类萨珊式铠甲一直在新疆境内流传到20世纪。

马铠的使用初见于东汉末年的袁绍军队中,当时仅装备马铠三百具。十六国、南北朝时,北方军队使用马铠的已成千上万。《晋书》记姚兴击败乞伏乾归,“收铠马六万匹”。目前所见甲骑具装图像中最早的是平壤安岳3号墓(冬寿墓)壁画以及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太元年间霍承嗣墓壁画、麦积山石窟127窟北魏壁画,敦煌285窟西魏大统时和296窟北周壁画也有马具装。平壤安岳墓是辽东人冬寿在晋永和十三年(357)安葬时留下的壁画墓,冬寿在336年率领族人逃亡高句丽,下一年冬寿的旧主正式称燕王,建立前燕。壁画中有披甲持矛战士骑在铠马上,铠马身披长方形锁子甲,头戴三花面廉,全副武装。中国境内辽西三燕墓葬,自1988年朝阳十二台乡砖厂出土中国第一副甲骑具装实物以来,在朝阳和北票又陆续出土了鞍桥和马甲。甲骑具装俑也见于东晋末西安草厂坡一号墓,北魏太和八年(484)大同司马金龙墓,河北赞皇、磁县东魏墓葬,景县封氏墓群,陕西咸阳底张湾北周墓葬和山西祁县北齐墓葬中。河南邓县彩色画像砖 、江苏丹阳陈朝大墓里也见有甲骑具装的砖刻图像 。从3世纪甲骑具装大量使用,4—5世纪传入朝鲜半岛,随即在日本古坟文化时期流行。到6世纪末,具装铠已由北方民族的传递而被长江流域的南朝军队所采用,从此,便遍及全国了。

(三)中国马镫的西传

公元1世纪以后,中国境内先以新疆开始,已使用了用金属制备的马镫。20世纪在新疆西北部特克斯县东边的塔翁布拉克村,在东汉时期大型乌孙墓葬中,发现了铜制和铁制的环圆形马镫,马镫圆环底部均有一块向外突出的底板,便于骑者上下和驭马,铜镫制作技术圆熟。

随后,在3、4世纪之际,黄河流域也使用了用金属或金属皮包裹的马镫。属于初始阶段的中国马镫,最早是4世纪初安阳孝民屯154号西晋墓出土的一件单镫,和长沙一座302年墓骑马俑鞍下的单镫。这种单在马身一侧具有的镫,和帕提亚图画中骑士使用的三角形脚扣相仿,骑士都不将脚踏在镫上,脚扣只挂在鞍的左侧。安阳孝民屯马镫是木芯外包有鎏金铜皮,镫上部是呈扁圆形的长柄,总长27厘米。马镫出土位置在马鞍左侧,这是目前所知全世界最早的一件马镫实物。5世纪后半叶的马镫发现于日本大谷古坟,打破了早先认为马镫是7世纪由中亚细亚一带开始的旧观念。中亚和西亚出土过公元前后许多带骑马纹饰的器物,但直到萨珊时期,仍极少见到用镫。

马镫形成前的脚扣

1.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出土骑马俑 2.契尔托姆雷克巨冢出土银瓶上的斯基泰人驯马图

中国出土马镫

1.安阳孝民屯154号晋墓马镫 2.吉林集安万宝汀78号墓马镫 3.吉林集安七星山96号墓马镫 4.固原北魏墓马镫 5.辽宁朝阳袁台子墓马镫 6.吉林集安禹山下41号墓马镫 7.辽宁北票冯素弗墓马镫

法国卢浮宫收藏帕提亚时代图画中的脚扣

萨珊银盘上的骑马狩猎像

1.沙普尔二世(309—379)骑马像 2.库思老二世(590—628)骑马像

由脚扣到单镫,再进而在4世纪初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了马鞍两侧都有的马镫,于是骑士在马背上有了立足之地,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各种战术动作,大大增强了骑兵的作战功能。于是马镫迅速西传,欧洲最早的马镫是在6世纪匈牙利遗址中发现,大约由黑海北岸草原牧民一路传入。法国要到9世纪加洛林王朝才使用马镫。

(四)拂菻的初通

西晋末年,在凉州出现了张氏建立的前凉(301—376)政权,到张骏执政时,前凉势力进入西域。罗马帝国和北方的前凉、局处南方的东晋,都有过往来。罗马帝国的新的名称拂菻,初次出现在《前凉录》(《太平御览》卷七五八)中。“张轨时,西胡致金胡缾,皆拂菻(原注:力禁切)作,奇状,并人高,二枚。”通过中亚细亚的康居,罗马的金瓶从陆路运到了河西,这件事发生在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拂菻是拜占庭人对罗马新都君士坦丁堡的通称 πσλιν (首都),来自君士坦丁堡的简称 πσλις (城)。罗马皇帝君士坦丁(306—337)执政期间从罗马迁都拜占庭,建立新都,号为新罗马,定名君士坦丁堡,消息很快便传到了中国。

拂菻的“拂”字古读重唇音,和 πσλις (polin)相合,南方的东晋便译作蒲林。据《晋起居注》(《太平御览》卷七八七),在晋穆帝(345—361)时罗马使者已从陆路到达东晋都城建康。“兴宁元年闰月,蒲林王国新开通,前所奉表诣先帝,今遣到其国慰谕。”所指先帝是穆帝。363年东晋哀帝司马丕又派使者报聘,这是中国和拜占庭的第一次使节往还。拂菻或蒲林便是拜占庭。这次双方互通使节,可能是在朱里安(361—363)秉政时进行的外交往来,中国使节抵达拜占庭时,已是瓦伦丁尼(Valentinian,364—375)统治时期了。蒲林王国的新开通,发生在347年东晋灭成汉、占领巴蜀后。到370年前秦攻灭前燕,凉州张氏和吐谷浑被迫称藩后,东晋通过巴蜀和西域的联系便告中断。东晋使者大约是通过名义上受晋朝封号的凉州张氏政权,和中亚,乃至里海以西的拜占庭发生外交关系的。

402年柔然兴起后,拜占庭一直和欧亚草原民族保持着联系,并通过他们取得中国的丝货。北魏和拜占庭建立了友好关系,史称它为普岚。《魏书》卷五记456年(太安二年) 哒、普岚国并遣使者。465年(和平六年)普岚国献宝剑。卷六记467年(皇兴元年)普岚和粟特、于阗等国遣使和北魏通好。普岚在《北史》卷九七中又译作伏卢尼,伏卢尼(Fromī)和普岚(Frōm)都是波斯人对拜占庭人的称呼。普岚一名大约经过 哒人之口从突厥语中转译 [1] 。今本《魏书·西域传》从《北史·西域传》补,所以《魏书》译名有重出。《北史》中的伏卢尼正是地中海滨扼黑海和爱琴海交通的拜占庭城。中国和拜占庭大规模开展直接贸易,开始于456年的普岚使者,普岚使者来华,标志着397年东西罗马分裂,罗马和印度、中国海上贸易停滞达一个世纪后,罗马决心重新加强它和中国的陆上贸易关系。《魏书》以为大秦都城是安都,在波斯湾以西循海曲万里之处,这安都正是地处黑海与马尔马拉海之间博斯普鲁斯海峡西侧的拜占庭城。由于地势险要,城堡建筑在临海的山边,十分牢固,三面环水,敌军难以攻克,而有了“安都”的称号。反映出拜占庭城确是掌控红海、地中海和黑海三大海洋之间贸易和航运的中心。所以“安都”并非音译名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大秦的都城从亚历山大里亚转到安都,显示了中国和罗马世界贸易关系的变迁。当时取道红海的海上交通已由新兴的阿克苏姆王国所霸占,阿克苏姆王国已成为罗马从海上谋求丝货的重要中介者。贯通西亚的陆路,也同时出现了新的转机。经过两个世纪的战争,罗马和萨珊波斯终于在5世纪中叶达成了和平协议,于是丝路重新畅通无阻。哈来比、杜拉欧罗波、巴尔米拉出土的成批中国丝绸残件,正是这贸易重又恢复的证据。黑海北岸刻赤也出土了中国丝绸,表明拜占庭商人确经由伏尔加河和里海以北的草原路,通过粟特人之手取得中国丝货,这条路的利用,仍是为了摆脱波斯商人的垄断。

隋代西域交通繁盛,裴矩《西域图记》序总结为北、中、南三道,其中北道从伊吾经天山北路,突厥可汗廷,到拂菻国,是通过欧亚草原,绕过波斯,联结中国和拜占庭的一条草原路。草原路的西段受西突厥统辖,拜占庭试图从这里获取中国丝货。撒马尔罕使者马尼克得到西突厥室点密可汗支持,曾在567年年底经高加索抵达拜占庭,向查士丁尼皇帝呈递国书,馈赠丝绢。568年拜占庭派使者柴马克伴送马尼克归国,并进谒室点密可汗于白山可汗廷。此后双方使节往还,西突厥联合拜占庭攻袭波斯,国势因此大振。中国的丝绸仍然通过这条草原路往西输送。

(五)法显印度巡礼

在中国求法僧中,法显是第一个历尽艰辛,攀越葱岭,到印度巡礼,又经险恶的海路返国,取得大批佛教经律原本,并以六七十岁的高龄坚韧不拔地从事长途旅行的播道者。法显那种为弘扬佛教戒律、寻求佛典梵本,勇往直前的行动,使他成为一位前无古人、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师。

法显(约338—423)原姓龚,晋平阳郡平阳(山西临汾南)人。兄三人都早年夭折,法显3岁便度为沙弥,20岁受大戒。鉴于经律舛阙,为了到印度寻求中国佛教迫切需要的经律,法显在399年(后秦弘治元年)三月从长安出发,西渡流沙,遍游印度北部,寻求律藏,取得《摩诃僧祗众律》、《方等般泥洹经》、《杂阿毗昙心》等重要经律。并在斯里兰卡居住两年,取得梵本《弥沙塞律藏》和《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到412年(晋安帝义熙八年)七月由海上回到青州,前后13年又4个月,总计经历34国。归国后在413年(义熙九年)七月到达建康(南京)道场寺,与宝云、佛陀跋陀罗译出《大般泥洹经》等经律,最后到荆州(湖北江陵县)辛寺(或作新寺),卒于辛寺,春秋86。法显曾将出国时所见所闻写成《佛国记》(又作《法显传》、《历游天竺记传》)一书,在沟通中印文化思想上取得了巨大业绩。唐代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将法显评为求法僧中可和玄奘先后辉映的大师:“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正路。”

法显生卒年不明确。慧皎《高僧传》卷三法显传作卒年“春秋八十有六”(智昇《开元释教录》卷三同),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一五法显传说卒时“春秋八十有二”。法显去世在418年(义熙十四年)到423年(景平元年)之间。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祗律·私记》称法显在义熙十四年二月末在建康斗场寺(道场寺)译毕,《高僧传》佛驮什传说宋景平元年七月以前法显未能译出弥沙塞律而仙化。以86岁计,若卒年定在423年,法显当生在338年(晋咸康四年)。

399年,法显以62岁高龄启程西行,同时结伴的有慧景、慧嵬、慧应、道整、智严、慧简、宝云、僧景、僧绍、慧达10人。沿路经张掖、敦煌到鄯善,北上 夷(焉耆),经龟兹至于阗,然后越过葱岭,走了一个月,渡新头河,历悬度之险,过栈道七百级,蹑悬 过河,便进入北印度的乌苌国(曼格洛尔),这时已是402年四月了。法显在乌苌坐夏后又达犍陀卫国(犍陀罗国)、竺刹尸罗、弗楼沙、那竭国,然后折向东南,进入中印度。405年到摩竭提国(摩竭陀)巴连弗邑(华氏城,今巴特那),滞留三年,巡礼佛迹。法显自述到中印度的目的,“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步,乃至中天竺”。到了巴连弗城,便在这里学梵书、梵语、写律。道整到这里见沙门法则威仪,便留下了。“法显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汉地,于是独还。”408年返国,沿恒河东下耽摩粟底国,又住两年,写经及画像,从那里乘海舶到师子国。

斯里兰卡,古译斯调,是巴利语Sīhaladīpa(师子国)的音译。晋代文献中又称私诃条、斯诃条、私诃调。3世纪时中国帆船已经到过那里。晋义熙(405—418)中始献玉佛,供奉在建康瓦官寺,与戴逵佛像、顾恺之维摩诘画称为三绝。法显在无畏山玉佛像前,见到商人以晋地一白绢扇供养,足见中国海外贸易商早已经常来往于斯里兰卡和广州之间了。法显在斯里兰卡又住两年,411年九月乘商人大舶启航返回广州。所乘的大约是师子国舶,可容200多人,并系有小船一艘,以备安全。东下二日便遭遇大风。孟加拉湾每年九月有两次风暴,常起于北纬12度,于是船只漂向东北,昼夜13日随波逐流,到一小岛修补船漏,又经90天漂流,大致由马六甲海峡南口向东漂往加里曼丹西岸,法显称为耶婆提洲。在耶婆提洲停留5个月后,412年四月十六日,法显又乘商船北航广州,容纳人数也是200人左右,预计50日可到。航行一个多月,在西沙群岛附近海域遇到暴风 ,经70余日和风浪搏斗,坚持西北求岸,所带经律梵本,经法显舍命卫护方得保全。又经过12昼夜,在七月十四日登上陆地,才知是山东长广郡牢山南岸。登岸后,在413年辗转到达建康译经,已经是年逾古稀之人了。 cEFVOTCkqjpuenQ4vhrwulNlJnBvdTKacluDyP5/Ca6ywut3rtntvLvJA5TJKT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