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学习力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枯竭就意味生命力的枯竭。成功者不一定有文凭,但一定是善于学习的人,学习能力就是新一代成功人士的特质。
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善于用知识武装头脑,并转化为行动力的人,一定会成功。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虽然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但这句古话到现在还是很实用:“勤奋学习终究会有回报。”
在很多人眼里,王文京就是“知识创造财富”这句话最生动的阐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有学生问王文京:“在竞争特别激烈的软件业里,你怎么能保证自己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敏锐?”他回答:“持续关注、学习和同行交流。”
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即使在晚年仍比许多25岁的年轻人活跃。作为世界500强的大企业,如SONY、通用汽车公司、奇异电子总裁的特别顾问,他经常周游世界。此外,他还写书,而且大多数都是畅销书。尽管很忙,他每天仍然挤出3~5个小时读书,涉猎的领域极广。这是他年轻时养成的习惯。杜拉克率直地说:“每隔几年,我就选择一个新的主攻课题,每日攻读,连续3年。这样虽不能使我成为专家,但足可以使我了解那个领域中最基本的部分。我这么做已经60年了。”
远大空调集团总裁张跃拥有资产2亿美元以上。1989年创业时只有25岁,张跃的座右铭就是:“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当然,这并不全指那些很刻板的知识,还包括生活方式的认知、品位和感受。这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方面,他要在知识中找到美感、体会到享受。
那些追求成功的人都能坚持学习,我们又为何不能呢?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切,可以放松了,那么你在放松的那一刻也就是你的竞争对手开始超越你的时刻。并且,会将你现在所获得的成果全部毁灭,砸碎你的牌子、占领你的阵地。
据美国有关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劳工技能在短短的3~5年内就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变得无用,而从前这种技能的折旧期是7~14年。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又处于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中,也许每过几秒钟便会有一种新的事物产生。每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便会连带出一种新的经验和运作方式。面对这些新的事物和新的经验,如果一个人拒绝学习,那么他便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将要面对的必定是失败。
在工作和生活上,有些人自以为进入了无人之境,可以高枕无忧了。却不知道自己正在不知不觉中丢失阵地,所以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你的竞争优势。每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应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用这个习惯督促自己不断前进,从而实现目标。
人活着应该有个目标,没有目标和方向的人就会迷茫,而这个目标和方向就是与文化和知识联系在一起。每一个人都有思考盲点,但就是因为这些盲点让你看不清目标和方向,这就需要别人来帮你看,而看书和学习就是突破这些盲点的最好方法,这就是为什么你要看书、要学习的原因。
学习就意味着发现、唤醒、思考,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为我们带来自信、果断、欢乐和兴奋的过程。学习实际包括了很多层面的内容:知识、信息、技能、价值,还有领导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摒除我们思想中的旧观点、旧习惯,为新思想的产生创造条件。这时候,你要问自己:“是什么在阻碍我实现自己的目标、梦想?我是否在抗拒变化?我在抗拒什么变化?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阻碍我实现目标、梦想的观念和习惯?那些与我们有相似目标的人,我们要注意听取他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那些已经达到目标的人,我们可以请教他们,他们是如何改头换面、辞旧迎新的”
知识经济时代,是彻底的“以人为本”的时代。高智慧的人将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的兴衰,企业的竞争将集中在人才上。《管子·霸言》中说:“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知识越多,就越有价值。高知高酬、高智高位,势所必然。”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来能够拥有成功的事业和美好的生活。而想要拥有成功的事业和美好的生活就得从现在开始不断地努力学习。不断地学习才能使我们的各方面得到充实,使我们的事业与人生变得更好,做事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特别是对我们的将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做事时,很多人总是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是因为在应该好好学习的时候没有努力地进行学习,以至于现在捉襟见肘,难以应付所遭遇的情况。经常会看到,很多人只是尽情地享受现在,丝毫不为自己的将来作打算,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思想是不正确的,不仅对他人无益,对自己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成功是需要以学习做基础的,但要学习有成效则需要把学习形成一种习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学习方法,终究难成大事。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每一个不甘沦为平庸的人都应该认识到学习将是成功的基础。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早就说过:“学不可以已。”人一旦放弃了学习,就等于把自己局限在旧知识的沼泽里,一旦时代发生了变化,人就会溺死在沼泽里,这么做无形中是在挤压自己的发展空间,把自己一步步逼上了绝路。
丰富的学识需要以勤于学习做基础。久而久之,新知识会越积越多,自然会化作提高个人能力的动力,帮助人们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