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有“笨鸟先飞”的意识,更要懂方法

清华大学 法学院 刘丽雅

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自以为聪明。所以当别人夸我聪明的时候,我就在心里对自己说:“你并不聪明,只是懂得笨鸟先飞的道理而已。”我觉得这种心态对我的帮助很大,尤其在具体的学习中,我从来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小聪明上,而是静下心来刻苦钻研。我知道如果我比别人多付出一倍的辛苦,那么我会多一倍的收获。但是笨鸟先飞并不是一味地强调辛苦学习,而是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方法,笨鸟才能飞得更快、更高。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对这样一类学生印象深刻,他们从小深受长辈“勤能补拙”思想的熏陶,时刻铭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因此当他们觉得自己在智力上没有超出众人的优势时,他们就会用另一条道路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条道路就是刻苦努力。

这些学生的做法似乎无可厚非,天资不够,当然要靠后天的努力。

但是我要说的是,这种看法并不一定全面科学,因为“勤”确实能够补拙,但关键还要看是什么样的“勤”。

我认识这样一个学生,他每天早上比别人早起一个小时,用来背诵语文和英语;每天晚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他又给自己布置了大量的课外作业,数学、物理……一直到深夜,才去睡觉。但是这样超负荷的学习量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成功,他的成绩始终不好,甚至还有退步的危险。最后这个学生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他真的不是学习的料吗?

我并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一个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想要通过刻苦努力来提高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已经成功了一半。但是仅仅是一半,还有另一半需要自己去摸索,这一半就是方法和技巧。

在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的时候,我经常把勤劳和方法比作人的两条腿,两条腿走路才会走得稳当,走得长远。否则,只有勤劳,没有方法,就像一个一条腿走路的人,付出的辛苦比别人多,但走的路程却比别人少。

因此,关于勤奋你一定要知道——

(1)再努力也要留给自己充足的休息时间,疲劳战术会让你得不偿失

在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学生不理解:既然你说的是笨鸟先飞,为什么一开始就提到休息呢?

不要着急,听了我的解释,你就明白了。

所谓的笨鸟先飞,前提就是一定要比别人多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这也就意味着,当别人学习的时候,你要学习,当别人休息的时候,你也要学习。你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超出其他人,那么相应地,你用在休息和娱乐上的时间就要少于其他人。

但是休息和娱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没有休息,根本就提不上学习。

为什么这么说呢?

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注意力、精力能够集中的时间是有限度的,尤其是在从事脑力劳动的时候,大脑的耗氧量和身体的承受能力更是有限,一旦超出这个限度,大脑和身体就会处于疲惫状态。在疲劳状态下,学习是很吃力的,效率也非常低。

因此,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在提到学习的时候,总是会强调充足的休息和放松。

所以对于那些需要额外努力的学生来说,如果不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过多地挤压休息时间,让身体和大脑长时间地处于紧张和疲惫状态下,是很难得到长久的提高的。

一个顺利考入清华的学生曾经这样分享他的学习经验:

我从来不是大家眼中的聪明学生,但是我坚信勤能补拙,只要我比别人多用功,一定会有收获。但是在学习的时候,我也不会盲目地追求大量化的学习。每天我都要保证有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那么我从哪里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呢?很简单,首先要保证学习时间不分神,最大程度地发挥学习时间的作用。其次,减少每天胡思乱想、和同学打闹的时间。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天才无非是当别人喝咖啡的时候,你在学习罢了。”对此我深以为然,每天我的时间安排都是很紧凑的,早晨是阅读和背诵时间,晚上是做题时间,星期天和假期,我尽量少玩,一方面是可以收心,防止过于悠闲的生活冲散我学习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是腾出足够的时间来补习。

但是无论学习多么忙,我都会保证自己的休息时间。我相信,更好地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打仗的时候,能进能退才是好士兵,学习的时候,劳逸结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俗话说“不会休息的人也不会工作”。

关于怎样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对你的学习应该会有帮助。

第一:留足充分的睡眠时间,每天最少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课间十分钟,最好用来远眺或者放松。

第二:掌握好自己的最佳用脑时间。如果早晨大脑比较清醒,就可以把大部分学习任务放在上午。如果晚上比较清醒,就可以多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学习。

第三:疲劳的时候,不要眷恋学习。该休息的时候一定要休息,疲劳战术会让你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笨鸟先飞,首先一定要有个好身体,学习也是如此,勤能补拙,但是一张一弛,张弛有度,才能走得更远。所以,如果你想比别人多付出一些努力,不妨按照上面提到的三点来做吧。

(2)课外时间要用在刀刃上,把时间用在学习方法上,而不是题海里

有不少学生在理解勤能补拙的时候,把勤奋和做题画上了等号。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就是这样,他认为学习无非就是重复,多重复,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做题或者考试也就能顺手拈来。

但是结果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他把自己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做题上,语数外政史地理化,每个学科都买了好几本参考书。晚上放学回家,埋头做题,一直到半夜还不睡,但是他的成绩并没有得到提高。他感到很不解,为什么自己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做了这么多的题,考试的时候还是不会呢?

其实,这个学生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做题当作学习。

学习是什么?学习当然也包括做题,但是学习还有更广义的解释,思考、推理、总结、归纳,总而言之,学习是一种非常高深的技能,做题虽然能够通过一遍遍的重复达到熟能生巧的作用,但是思考、推导这个过程是不能通过重复实现的。

一位高考状元对此深有体会:

我从来都不会盲目地做题,因为有一段时间我也迷信题海战术,但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之后,我发现做太多题不仅没能帮助自己提高成绩,反而让我的思维变得僵化了。后来,我改变了自己学习的方法。比如在学习数学的时候,结束了新的一课之后,我不再忙着做题,而是每天抽出时间,让自己看着数学书的目录,根据章节名字回想一天所学,把当天学过的定义、定律等回忆一遍,然后再回忆这一类型的题应该从哪方面思考,从哪方面找切题点。

等完成这些之后,我才会去做题,并且我只做某些具有代表性的题,把这些题摘抄到我的总结本上,从中总结出做题的规律。

这样一来我做的题少了,但是头脑却越来越灵活,遇到某一类型的题,我就能够很快地分辨出应该用哪些定律,怎样解答。

世界上有做不完的题,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无论你怎样用力,都不能把他们全部囊括在自己怀中。但是规律就像一条线,掌握了做题规律,总结出做题方法,你就能用线把这些珠子穿起来,好成绩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所以,就算是笨鸟先飞,也要选好路线再飞,在学习这个问题上,我始终坚信,用一个小时总结出科学的学习方法,比用一个小时做题更划算。

(3)把自己的“短板”补齐——在刻苦学习之前,先要找到自己的不足

木桶理论,大家都知道吧?一个木桶最多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但是有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却往往忽视这个理论。

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他决定要比其他人多用功,为此他每天早起背书,晚上做题……但是他的成绩并没有得到提高。

他很困惑,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没有其他同学考得好呢?

后来经过观察,我发现这个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基础知识不牢固,比如做数学题的时候,很多以前的知识他想不起来,不能和现在的知识串起来,因此当某些数学题涉及以前的知识时,他就不知所措,于是只能去重新翻阅以前的知识。

但是时间就在这一次次的翻阅中浪费了,这样一比较,他在同样的时间内学到的知识比其他同学少,学习效率跟不上,学习成绩当然也会落在后面。

发现这一点之后,我就建议他不要先忙着做题,先抽出一段时间把以前学过的知识集中复习一遍,把忘掉的定律全部回忆一遍,基础知识好了,才能带动后面的环节。

他听从了我的建议,把参考书放在一边,拾起了以前的课本和笔记。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数学成绩就提高上去了。

可能还有不少学生会说这只是一个个例,但是我知道这绝非一个个例,因为成绩就像一个多面体,缺少一个面,这个整体就会有残缺。

比如,一个学生地理不好,但他的地理知识记得很牢固,各种数据也记得很清楚,推算能力也很强,为什么地理学不好呢?

其实很简单,他对世界地图记得不够好,因此遇到某些看图做题的题目,总是忍不住看地图,但到考试时没有地图可查看就无从下手了。我想,如果他的识图能力能够提高,那么他的其他的优势就能得到应用,做出难题根本不在话下!

举这两个学生的例子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学习并不难,只要你具备各个因素,成绩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但是学习也不容易,缺少一个因素,就会影响整体的发挥。

所以,当你决定利用刻苦努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时,一定要明白哪些是你的不足,是基础知识不够牢固,还是推导能力不够……明白了这点,才能对症下药,否则,一味地努力,摸错了方向,你离正轨只能越来越远。 RBDnbTH44RrOc+5+kBhLCjS29nVh3RerngaFJ2c0TAiunFD+LT9ZgrTEFracl4p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