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效率对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课堂上的45 分钟。我觉得如果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课,那么你对新知识的掌握就基本到位了。
但是听课也是一门大学问,不是简单地听老师讲述就行了。要想提高听课的效率,就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每节课之前,明确自己应该听什么、该怎么听。怎样分辨重点和难点,怎样当场解决疑问,怎样跟紧老师的讲课思路,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你知道怎么听课最有效吗?
听到这个问题,你肯定会自信满满地回答说:“当然能!”
但是,作为老师,我却不得不给自信的你浇上一盆冷水:你的听课方法并不是最科学的。
先不要不服气。听听我的解释,你就明白了。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之所以会成为优等生,而有些只能是普通生,很大的一个差别就是他们听课效率的不同。几乎所有的优等生听课效率很高,听课的时候能够分辨出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怎样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课……
但是普通学生却做不到这些,尽管他们看上去听课很认真,笔记记得也很认真……但是他们听课效率却非常低,课后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复习,而他们的成绩也不是很出色。
为什么同样是45分钟,大家从中汲取的知识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有的人会听课,有的人不会听课。
我曾经教过一个叫王鑫的学生,她听课非常认真,但是下课后,只要我把课上讲的知识换一种问法,她就回答不上来了。
王鑫就是某一类学生的代表,上课很认真,但只会拘泥于上课老师所讲的内容,不会变通,不会举一反三。
后来,王鑫的成绩始终上不去,她找我来诉苦,并央求我帮她分析。于是,我就根据她上课听讲的特点,把她的疑惑一一化解,并且给她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听课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那么听课效率用什么来检验呢?答案就是考试。但是我们知道,一份试卷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考试的内容当然就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对重点部分当然会重点强调,而对非重点部分自然是一带而过。
懂得听课技巧的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讲课内容,合理安排自己听课的重心,把精力集中在学习重点、难点上。
关于这一点,一个高考状元可谓深有体会:
刚上高中的时候,我认为好好听课就是要把老师讲的所有内容都记下来,因此上课铃一响,我就进入高级警备状态,生怕错过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但是后来我发现一节课结束,我感觉很累,而且笔记记得太多,为了跟上老师的语速,我只能埋头记笔记,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后来,我改变了方法,把老师重点强调的内容重点记忆,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解疑。把重点、难点学会了,其他知识课后再多用功,不费吹灰之力就掌握了全部知识,这样成绩当然很容易就提高了。
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六年的时间里,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可谓多如牛毛。但是真正能够出现在试卷上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也是所有知识中的精华。真正会学习的学生知道把精华部分掌握住,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但是不会学习的学生会妄想把所有知识都扛在身上,却忘了自己能不能够承担这样的重量。
所以,在听课的过程中,对老师讲的所有知识点都“一视同仁”是不科学的。有些知识可以简单记记,有些知识则需要集中精力,跟随老师认真思考。
当然在讲到重点和难点的时候,老师都会给你一些提示,比如“下面的知识一定要重点记”“这个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最关键的一步是……”等。
这又是很多学生在听课时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对答案过分关注,而忽视解题方法。
我以前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在学习英语的时候,经常犯这样一个错误:不会分析。
比如:有一次英语老师讲到时态——过去式,过去完成时,过去进行时。老师的本意是让大家通过做题,分辨出这三个时态的不同。但是接连分析几个例题之后,这个学生彻底糊涂了,于是他用了最原始、最简答的方法,把例题抄下来,当句子背,完全凭借语感来做题。
这个方法看似可行,其实并没有多大的用处。因为对于英语来说,语感确实非常重要,而背诵例句确实可以提高语感,但是一旦遇到比较深奥的语法问题,理论分析就非常重要了,因为考试中,出题人经常会给你下套,运用比较相似的句型,但完全不同的语法来迷惑你。
这个学生的例子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听课不能只注重答案,一个具体的答案是对应一个问题的。而知识是千变万化的,就像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他可以变成飞鸟,可以变成游鱼,但真实面目却是一只猴子。
那么,怎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呢?很简单,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老师在讲解某一个结论的时候,一般都有一个推导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数学几何的辨证推理,物理概念的归纳总结,英语、语文的语法分析等都是一个推导过程。
只关注答案,你听懂的只有一道题,而关注推导过程,你听懂的就是一个类型的题,甚至是一个正确的思路,以后当你遇到这类题的变形时,依旧能够找到正确的切题点。这样的听课才是高效成功的。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给别人几条鱼,还不如教会别人钓鱼的方法。推导过程就相当于钓鱼的方法,当你知道了怎样钓鱼,还需要担心吃不到鱼吗?
听课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交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和学生在交流。但是这只是表面上的,实质上的听课是一个范围很广的交流,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交流。
但是,有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类学生,当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们很认真,一旦老师不讲,向其他学生发问,或者其他学生请老师解答的时候,他们会利用这个时机来放松自己。
作为学生,你可能觉得这种做法没什么,但是作为老师,我可要批评你了。因为同学们的反馈和讨论对课堂听讲来说,也是很有好处的。这些好处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要想深入掌握一个知识点,必须面面俱到,但是仅仅依靠你自己的45分钟听课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忽略一些细节问题,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家常便饭。
也就是说,无论老师讲得多么仔细,总有你考虑不到的内容。比如,你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问题,却忽略了另一个细节问题。
对此,一个高考状元的讲述会更有说服力。
刚上高中的时候,我的成绩虽然算不上最顶尖的,但是一直都不错。因此当其他同学讨论的时候,我一般都不参与。但是有一次,老师讲解完后,让同学们自由讨论,我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住了,根本没必要讨论,于是没有参与。讨论结束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新发现,几个学习一般的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而经他们一提醒,我才发现,他们的困惑我也答不上来,如果不是他们提问,我可能永远不知道我还有这么多知识没有掌握住。
看,一个知识点就像一面多棱镜,你看到了这一面,另一个人看到那一面……每个人都把自己看到的那一面贡献出来,组合一下,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点。
所以,想要听课有效率,就不要拘泥于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古人曾经说过“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人多力量大,在学习上也同样适用。多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和困惑,或许他们的困惑也正是你的困惑。
进入学校这么多年,我们对数学都不陌生,而对于数学学习中的一种现象更是不陌生,这种现象就是一道题可以有多种解法。
比如: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你可以作辅助线,可以利用三角函数定律,也可以运用反证法。
这三种方法并不能分出谁高谁低,但是到了考场上,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哪种方法最省时,它就是最好的方法。
所以,多掌握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在考场上就多了几个选择,答对题的把握当然也就更大。
那么,这种情况和同学们的讨论有什么关系呢?
记得一个中考状元曾经分享过自己的学习经验。
上课的时候,我总是尽量多地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把他们想出来的方法和我自己的方法作比较,总结出最简单省时的方法。这样在考场上,我就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来答题,为解决其他问题争取到了时间。
解决问题犹如登顶,或许你自己发现了一条道路,但是当其他人发现了更近的道路,舍远求近当然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在课堂上,多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反馈,或许他们的灵光乍现,也会引发你的头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