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Foreword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学家。她终生致力于幼儿教育和实验,设计了独特的教材和教具,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创立了闻名于世界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主旨就是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通过一系列专业的教育实验,蒙台梭利发现,任何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都必须遵守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尊重孩子,给孩子自 由,并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个体。

以尊重和给予自由为前提的教育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当然,这还要从世界上的第一个“儿童之家”说起。

实际上,世界上的第一个“儿童之家”招收的并不是普通的孩子,而是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孩子”。事情是这样的:

当时罗马的某一城区要进行旧城改造,但开发商却遇到了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情况:业主的孩子无人照料,经常聚在一起搞破坏。例如,他们在新刷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偶尔还会偷点东西,甚至搞更大的破坏。无奈之下,开发商想出了一个不得已的办法:把这些孩子召集起来,由一个新设立的机构集中管理。这个新设的机构便是“儿童之家”。

但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在无意之中建起来的“儿童之家”却创造了教育界的奇迹。

在蒙台梭利老师的教育下,短短一年,那些曾经的“问题孩子”一个个都变得彬彬有礼、整洁干净。更令人不敢相信的是,那些孩子在4岁左右就已经能读能写,甚至还会计算。后来,有学者对他们进行了测验,测验的结果显示:这些孩子掌握的知识已经达到小学三年级的水平。

从“问题儿童”到“天才儿童”,是什么力量创造了如此惊人的奇迹呢?难道是那些孩子都天赋异禀?还是他们的老师天生是出色的教育家?

对此,蒙台梭利的回答是——

只要肯尊重孩子,只要肯给孩子自由,任何一位父母都可以创造教育的奇迹。

她主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育者只需要扮演观察者的角色,尊重孩子的内在需求,时时准备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就够了。在没有约束的环境里,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对此,当时去“儿童之家”参观的各国学者和教育家都给出了证实:在“儿童之家”,没有专门的老师监督孩子,但每个孩子都专心而认真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有的在玩写字游戏,有的在玩数学教具……这被他们称为“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自然和满足,让人感觉他们就是在享受。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他们又如何能不优秀呢?

自此之后,蒙台梭利犹如教育界最闪亮的一颗明星,被各个国家的教育机构争相邀请,从此,她的足迹遍布欧洲、印度和美国。且每到一处,她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犹如一股魔力,令当地的教育者和家长们深感佩服和痴迷。

即使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在儿童早期教育方面,人们仍然满怀虔诚地从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中汲取着丰富而有益的营养。她的著作遍布全球,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蒙台梭利的教育机构。

为什么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能够得到全世界人们的认同呢?

是因为她独具智慧的教育理念揭露了早期教育的本质。例如,她认为:

儿童自身有自己的“规则”——教育应该建立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之上,成人不应该横加干涉或禁止孩子的行为,更不能“指挥”或“命令”孩子,而应该让他们自己指挥自己,自己听从自己的命令;

儿童是有敏感期的——0~6 岁的孩子具有特殊的敏感期,只有在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才能顺利地获得对应的能力;一旦错过敏感期,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终身遗憾;

儿童是在“工作”中学习和成长的——父母要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安静“工作”的机会;当孩子“工作”时,千万不要去打扰他们;

儿童会在周围的环境中自主学习——父母或老师应该放弃“填鸭式”的教育,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有吸收力的心灵”,他们会自己成长。

一个世纪以来,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影响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成人和儿童。她的一生也撰写了许多重要的教育著作,如《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有吸收力的心灵》等。

但这些作品多是引经据典的教育学论文,除了有些晦涩难懂之外,其中的内容还多有重复。因此,为了让父母们更轻松地了解并借鉴蒙台梭利的教育精华,我们特意将其著作进行了适当删减和整合,例如,我们删去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枯燥论述,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对教育有用的实际做法;我们分章分篇地将她的多本著作整合成了一本,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将其教育精华展现出来……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更符合我们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每一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希望这本书能给更多的年轻父母提供帮助!也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像蒙台梭利那样创造出教育的奇迹!

编译者 亦凡 mU2eetmuW9SBpRTmCltxUGh+ZBf6HER2uIjX5iJ659FwmPWxmlIvE44GBzq98oQ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