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情怀

2019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纲要》还强调,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纲要》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就是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积极地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必须要办好相关课程,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因此,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西南政法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评价“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内涵

(一)新时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当代大学生是为伟大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群众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主力军,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引导当代大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与自身发展交织成一体,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大学生个人梦想的统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方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更为重要。高校思政教师应当与时俱进,要充分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理念,应将重心放在“厚植”上。“厚植”一词来源于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仁动于天,厚植于心,以保其天性之亲。”“厚”意为深厚,“植”意为培植。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求我们深厚地培育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方式不再是过去的空喊口号,而应当做到温和、深入,润物细无声。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厚植”。可以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的效果,使学生有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使教师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切实可行地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接受度。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族心和民族魂,我们需要正确领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因此,谈及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就不得不谈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回顾中华民族漫漫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唯有历经苦难辉煌的民族才会如此希求民族复兴。自国家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许多仁人志士都在探寻实现民族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从此开始走向伟大复兴,从站起来、富起来一直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践行爱国主义进行革命建设,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赞歌。

正确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应把握其特质: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在我国提及爱国主义,往往与其目标密不可分,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国家的发展、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是互相交织、互相融合在一起的。爱国主义不是单一维度的,应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三者相统一。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要求的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有其逻辑上和历史上的关联性。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正确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应把握其基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新时代背景之下,爱国主义精神要想在以往的成就上取得全新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一切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出发,珍惜稳定的发展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拥有统一而强大的祖国和实现各民族团结发展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最大心愿。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统一而强大的祖国,没有团结而奋进的中华民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就无从谈起。

正确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应把握其传承: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要想培育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保持敬畏之心。只有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培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从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爱国主义情感,从古往今来爱国志士的家国情怀中汲取个人的爱国热情。

正确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应把握其增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解读的一点就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并不冲突,二者相辅相成。共产主义者具有国际主义情怀,关心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与此同时,许多民族在现代化进程当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威胁,各民族需要团结一致、互相支持、持续斗争。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要求当代大学生构建全局观、大局观,理解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三)理解爱国主义精神时易走入的误区

爱国主义精神不是暂时的,应当贯穿每个中华儿女的一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其向前不断进步往往依靠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力量,有着无限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如果只用暂时的、片面的思路去理解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有失偏颇,还将影响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发挥的作用。

爱国主义精神不是孤立的,理解时应与当代国情相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要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理解,结合当前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突出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如果孤立、静止地看待爱国主义精神,将导致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做出机械、死板、偏颇的理解。爱国主义精神是不断发展的,应以时代的眼光对爱国主义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全民族抗战的危难时期,爱国主义表现在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反抗中;在新中国诞生之后,爱国主义表现在对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上;在改革开放之后,爱国主义表现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爱国主义表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鲜明主题上。

爱国主义精神不是空谈的口号,应当坚持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明确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法通过空喊口号来实现。为了完成这一宏伟目标,我们一定会经历一番苦战,因此需要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来增强凝聚力。在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应当牢牢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积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二、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作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一)充分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爱国主义内容

利用“形势与政策”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引导青年是高校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探索“形势与政策”课在爱国主义精神建设方面改革的先行条件就是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爱国主义内容。

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可通过特殊的时间节点进行挖掘。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而言,要以典型的阶梯式方法来进行。首先,应注重教育对象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知程度,其次,应唤醒教育对象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使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外化于行、内化于心。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对象而言,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往往呈现这一年龄段独有的特点:已建立成熟的认知与情感体系,同时又性格独立,因此需要对其加以充分引导。而特殊的时间节点则是利用“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引导的关键。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借助国家设置的多个重要纪念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挖掘。以每年固定的纪念日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关键节点,可以借助全社会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氛围完成爱国主义教育。借助爱国主义纪念日和纪念活动,也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不断与时俱进,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时间节点的选择,可以是有历史意义的重大纪念日,例如“七七事变”纪念日是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关键节点。教师应当利用这个时间节点引领学生回望历史,了解民族抗战壮举,开展“勿忘国耻”系列爱国教育,坚持捍卫民族尊严和气节,养成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同时,分析当时的政治历史环境,让学生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得到经验教训。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引入《论持久战》等理论作品作为学习的参考。再如每年的 9 月 30 日也是一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节点。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将 9 月 30 日定为烈士纪念日,许多部门、机构选择在这一天进行缅怀先烈的纪念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节点引领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来缅怀先烈,针对性地讲授革命精神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革命先烈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以爱国主义精神武装自身,提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自觉性。又如每年的国庆节,可以结合当年国庆节庆祝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素材挖掘,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其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

时事热点的选择,可以考虑能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国内外经济、政治大事件。例如 2020 年发生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国家始终如一的态度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决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科学规律,引导学生从历史与时代的双重角度分析问题。中华民族向来尊重生命,提倡以民为本,教师应当就这些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合适的价值引导,坚定学生爱党爱国、尊重科学的信念。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国际局势来选择热点时事。在涉及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精神融会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热点问题的讲解。例如当下奋力攻关芯片核心技术的科研历程与最新成果。实现芯片自主、打破有关国家对我国的“芯片紧箍咒”是全国科研技术人员与全国人民的殷切期望,是海内外同胞对祖国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共同企盼。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的外化表现之一,就是对党和国家打赢一场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的强烈渴望。教师应当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框架内向学生讲授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为大学生群体在当前局势下坚定立场和指明方向。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坚定维护国家核心战略利益,积极维护国内稳定,助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二)尊重青年特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新时代具有新的环境和发展机遇,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一些变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青年特点,顺势引导,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当前,许多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思想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当代大学生面对经济全球化下的诸多诱惑刺激基本上仍然保持坚定的爱国之心,保持朴素的爱国情感,但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较为偏颇,对爱国主义存在误解,与主流价值观仍有出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当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结合其思想、行为和关注点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进行探索,采取多样化的途径以增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效果,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完美结合。当代大学生更加独立,更爱思考,也更容易被引导,教师应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尝试主动了解青年所熟悉的亚文化及其传播平台,与当代大学生建立相应的联系纽带。

首先应当明确,为更好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我们应将“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关于爱国主义精神的部分进行丰富和完善。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前,应当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路径,前置国家意识教育,使学生对国家概念有充分而深刻的理解。对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而言,正确把握“国”的概念至关重要。大学生应有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的认识。只有正确把握国家的基本概念,当代大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国内外发展差异容易造成他们对爱国主义的误解。大学生对全球化理解不到位可能会影响他们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此外,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还需要把握国家安全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促使其正确理解。

对教师而言,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当代大学生客观、理性的思维。当代大学生往往已经具备一定的爱国热情,但常呈现出简单朴素的特点。对于这种状态下的朴素爱国情感,我们应当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适时加以引导,使其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理性。要合理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不能把爱国主义与情绪宣泄画等号,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不应是狂热的而应是理性的。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爱国主义精神最好的表达途径便是对国家的认同感:支持国家建设与发展,积极维护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以自身行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等。此外,当代大学生也应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列举的众多事例培养良好心态,这包括开阔的眼界、开放的思维、包容的胸怀等,以及增强民族自信心,并提升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充满益处,可以更好地提升其综合素质。

教师要利用“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对当代大学生加以适度引导,并结合众多事例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如何采取合理方式表达爱国情感诉求,如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爱国主义热情。表达方式必须合理合法,做到文明有序。此外,教师应引导当代大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实践于自身生活,使爱国主义情感积极融入自身学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与此同时,课堂上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学校资源和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中提升认知、强化实践。可运用新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史实资料等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更加精准到位地进行把握,学生往往也对这种交互学习方式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再次,教师应当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载体,力求更好地提升厚植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效果。对于当代青年人来说,其接触的大众媒体类型要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多,受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影响要更加深远。广大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娱乐活动,移动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上承载的信息多种多样,许多社会舆情通过这种方式得以迅速传播,因此教师应把握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媒体领域的重要工具,同时注意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合理看待互联网信息。

总之,教师向当代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时应当注重方式方法的选择,尽可能选择其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培养,使教育效果最大化。爱国主义不是简单的意识表达与情感宣泄,要上升到精神层面,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一部分。在国际社会形势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许多发达国家凭借其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开展文化霸权活动,将自身的价值观通过经济影响等多种方式传播甚至强加给其他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国家之间的价值观有冲突是正常现象,因此必须引导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以当代大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厚植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6+4XsS9R1VhgHq7w3jrE80CPLuklsI4H5HlOJz8EKDmH3+h0+utk9N/X9RVbGgn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