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暗战江湖

个体人格在组织中的表现和在生活中的表现有着巨大的差异,我无法判定到底是哪种人格代表了“活着”的定义。

——题记

1.一切都缘起于最近3年的1500场“面试”,这简直就是一次事先张扬的“田野调查”

“面试”对于个体来说无须解释,但“面试”作为带有某种压力的社会活动好像就没那么清晰了。这是一种人们身不由己必须加入的社会活动,是一种超越了个体主观意愿的外在安排。但同时我们也得说,这种外在安排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许许多多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近3年我面试了1500人。想想看,一个人把人生的酸甜苦辣浓缩到一两个小时内向你倾诉,这是何等殊胜的感受,而我竟然荣幸地享受了1500次。对于候选人来说,每一次面试都像一场演出,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奋力展现,争取一个最好的战果。对于我来说,每次面试都是一次缘起,在候选人的激情与火花之中,勾勒对方的画像,感受对方的深情。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任职过不少岗位,世界500强企业高管、民营企业CXO(首席体验官)、初创企业创始人等,即便如此我依然没办法提供一个所谓绝对正确的面试模型,因为这世界本就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受限于工作岗位和候选人的实际情况,1500次缘起的面试,留下了不止1500个伤心的理由。诚如查理·芒格所言:“我没有办法告诉你什么是好的,我只能告诉你规避哪些东西。”

聆听他人的故事是一种了解人生百态的方式,窥视他人的不同际遇、发现他人的真实面目,能让人萌生悲悯、忧思甚至些许惊悚般的快感。一句话,我对于作为个体的人的处境、人的选择,更有迷之兴趣。也许,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人的处境、理解了人的选择,才能真正了解社会、理解时代。为了感受宏观最好沉迷于琐碎,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本身就如此琐碎,另一方面在于琐碎里面藏着真实的社会。所以我斗胆地说,从个体生活看到的社会更加有韵味。作为一个中年大叔,我经常会被问到一些职场问题,诸如“怎么能进入互联网公司”,或者“如何选择合伙人”之类,每每面对这样的问题我都困意满满。因为我知道那些问题不会有答案,或者说可以有很多种答案——没有答案与有很多种答案往往是一回事,都意味着这些答案实际上取决于谁在问和谁在听。

作为一名无症状社交恐惧症患者,在面对陌生人时还要推心置腹、曲径通幽、彼此较量,想想就汗流浃背。但是,世事难料,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面试成了我无论如何都逃不过的暗战。企业的发展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无论是在外资企业做管理者还是在民营企业做创始人,面试新人都是我日常最重要的工作。组织的迭代创新也需要人才的不断优化,与员工的面谈、甄别高潜、辅导后进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近些年,20岁工作、40岁失业、60岁退休……已经成为莫比乌斯之环,高质量的面试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理学家安德森曾说:“如果我们知道了两三个粒子的规律,并不能说明1020个粒子的集体规律。在每一个更复杂的层次上,会有完全新的性质出现。”基于此我必须声明:职业发展是一个复杂问题,不可能有人掌握或垄断对这个问题的判定和解答,但这不妨碍我们以一种相对陌生的视角,审视这些既滋养又透支的苦乐人生,打开看待问题的各种可能性。

本想用“花满楼”这个笔名来出版本书,毕竟原音重现了很多真实事件,绝大多数又是失败或负面的场景,所以我既害怕被人“追杀”,内心又颇有负罪感。花满楼,古龙笔下《陆小凤传奇》中的人物,武功卓绝,从不滥杀无辜,独居一座小楼,尤爱花草。但是,他自幼失明。其实我想表达的是,盲眼剑客能更好地观察世间事,更别说区区“面试”了,用心中之剑,温柔地剥开躯壳才能感受最真实的彼此。所以,既然是为了感受最真实的彼此,那我何不以真名示人。

当然,从心灵鸡汤的角度来讲,我们完全可以强调面试失败不是候选人失败,而是双向选择不合适的结果。我承认其中有极少部分属于彼此三观不合,还有一小部分属于在面试中被“误杀”淘汰,但是90%的面试失败,都与候选人本人有关系。重复的废话在现实面前毫无意义,失败是在绝对意义上失去了机会,至少是在那个特定战场失败了,你没有获得当前的岗位,职业上升的道路大概率就会放缓,生活际遇的改善就会推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然,经历失败并不可怕,谁没经历过失败呢?直面失败、直面真实的世界才是正念。在这1500次狭路相逢的邂逅中,由于90%以上的候选人的年龄在30~45岁之间,基本都是有工作经验的,因此所谓“面试技巧”在这1500次面试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绝大多数面试官展现的问题就是生活和工作中的真实问题。工作选择的随意性、学历的硬伤、性格上的过度软弱或过度自负,以及在不甘于现状的情况下,缺乏周密考虑的辞职冲动都是这些候选人在职业生涯中暴露出的重大问题,也是造成其职业发展陷入僵局甚至被裁员的主要原因。当然,雇主的问题也会如万花筒般层出不穷,比较常见的就是……对了,不能剧透,答案在本书找。

2.“面试”本应是某种认知交战,却是通过“凝视”的方式来实现的

在拉丁语中,“人”的本义是“面具”。穿透面具,赋予面具背后的客体形态和轮廓是面试的重要目的。社交媒体和个性化推荐引擎在网络上建立起一个消除了“外界”的空间,在这里人们只能遇见自己及同类,在不知不觉中人们摧毁了公共领域,自我催眠在自己的舒适区中,直到被叫醒去面对陌生人的全方位打量。

现代社会无论地理位置上靠得多近,人们的心灵距离却都不见缩短,在失去了遥远和切近的感受后,人们强化了对于“演出”的追求。面试的双方狭路相逢,在同一个舞台起舞,通过相互之间的回应,构建起彼此或趋同或存异的认同体系。这一过程中的沟通是连续不断的,面试官的提问是一套组合的方式,候选人的回应也必须是成体系的;面试官对于候选人的选择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或者至少是“货比三家”的,候选人的回应也必须逻辑缜密,经得起推敲,且能够彰显自己最好的一面。当然,有人会说“自己不在乎那些形式,只要自己能力强,就自然能把握住好机会”。我同意“能力强选择余地大”的说法,但是在同等条件下,赢得每一次面试,把拒绝的机会留给自己是不是更好?赢得每一场你参加的比赛,这是一个低碳环保的好习惯,很平淡,很安宁,但是需要实力,也需要技巧,更需要认知。候选人着力展现着虚幻的世界,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痛苦的经历。面试官不断地切换视角,或感同身受或冷眼旁观,跟随候选人同步感受情绪和身体反应,但又不会像当事人一样在心理和生理上有同步的波动,就像看视频回放,把注意力放在“听到的言辞”和“观察到的行动”上,而非情绪化地猜测他人“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最大限度地甚至比当事人更接近最理性、最真实的本来面目。

马基雅维利曾经警告过,实际情况下的世界可能非常混乱、危险。首先,因为追求自己利益的个人和团体深深地影响了这个世界,这些人有时候笨拙,有时候带着历经磨炼的策略和技巧。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为自己并只为自己而战,这样的人是危险的,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世界里游戏的规则。其次,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也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他们的方法是没有远见的、笨拙的、没有效率的。最后,还有一些人多多少少有着完美的性格并会试图做正确的、理智的事情。所有这些类型的人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不断地行动、反应、竞争、操控并施展计谋。这就是世界真实的样子,在工作中或组织中也会时常呈现,千次面试更是这些场景的浓缩。

面试不是一次单纯的会面,决定成败的也并非某种技巧或回应。你在面试中的一颦一笑、衣着的颜色、进门出门先迈右脚,哪所学校毕业的,师兄、师姐都有谁,甚至喜欢哪个球队,都在偶然当中决定了你面试的成败,这不是一次世外桃源的游玩。所以,这里只能是一个江湖,有原则、没规则的丛林,很冷血也有温情的江湖。无数次午夜梦回,我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孤单地凝视这一切。

3.我们有足够的思考,却忽略了感受

据说在交响乐团面试中有个环节叫“盲眼选拔”,是用来测试候选人个人水平的一种有趣的方法。“盲眼选拔”这一环节是让候选人在一个屏风后面进行试演,目的是使面试官关注对岗位来说最重要的因素:候选人演奏乐器的水平到底如何。在使用这种方法时,面试官不会因受候选人的外貌、种族、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而分心。而绝大多数的职场面试,都是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彼此的打量和交互,构建一种微妙的气场,产生相互影响的化学反应,看似是全息的吸收,实则只是结构化的套路。我更欣赏自然界这种盲目的力量自发流动,人类的世界一切都有目的性,选择和塑造都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就像真实世界的钟表匠,心中有眼,按照未来的目的来设计齿轮与发条,规划它们之间的联系。适应和变异是生命的两大特色,人才的选育用留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也不尽相同。在面试这个重要的环节里,千百次碰撞之后,我更愿意闭上眼睛去感知候选人的无声告白,其实我也是一个盲眼钟表匠,只不过我无法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抛弃目的。

由于引述的案例都是真实案例,为了表示对当事人的尊重,我和编辑进行了大量脱敏,涉及具体时间、地点、事件的信息也做了调整,即使你找到自己或同事、朋友的影子,我也可以很没有信心地说: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卡夫卡曾写道:一部伟大的作品应该像一把斧子,可以劈开人们内心冰封的海洋。本书显然不是这样的作品,最多只能算是对“成功”的一种矫揉造作般的挑逗。其实一个人是不可能真正体会到其他人的痛苦或快乐的。至少从生理上来讲,看他人的面试经历就像看一部微电影,最多只能给观影者带来内分泌的变化。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曾经在他的小说中写道:“我想很大一部分严肃小说的目的是,给那些像我们一样被自己的思想禁锢在原地的读者以富有想象力的方法来走近他人。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人生在世会不可避免地遭受苦难,而痛苦的经历则成为人类所追求的艺术的组成部分。它一定是一种间接的经历,更像一种泛化的痛苦。这有意义吗?我们在现实世界中都忍受着孤独,真正的同情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一部小说能让我们想象出角色的痛苦,我们随后可能会更容易想象并认同其他人的观点。这是丰富内心、救赎灵魂的方式。我们因此变得不那么孤单。它可能就是这么简单。”

这段话给了我全部的借口去呈现这千人千面的经历,毕竟这是一部“群戏”、一部烟火人间掠影、一本混沌江湖小说,那就不必太较真儿。好吧,“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山高路远、雪雨风尘,最佳的体验方式就是参与其中,我们江湖事江湖见!

作 者 j1lXCn33kVbJ7wgPpB+FDxUeyzMjSEKvq/Ei2abGuJfFgTRPs66TF6WzN2KMpYv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