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诸文明构想出众神或唯一的神,来解释自身的存在和天地万物的创造。大多数文化都相信,神在每个人体内,在每个人心里。对许多人来说,与神连接的方式是通过他们的心。
在古印度,《奥义书》是以梵文写成的宗教与哲学论著,包含在写于印度吠陀时代后期的四部《吠陀经》中。在古印度的属灵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将心脏描述为“梵”(Brahman)的所在,而在梵文吠陀经中,梵是宇宙和普遍原理,也就是神。《歌者奥义书》说:“这是我内心的自我,大于地,大于空,大于天,大于这个世界。这是我内心的自我。它是梵。”
在古印度,心脏承载着灵魂,是所有思想和情感的源头。 (1) 它是人的自我所在。心是连接天堂和尘世的纽带,人在心中体验梵的爱。心是灵魂的休憩处,也是神圣之爱的所在。《广林奥义书》声言:“心,大王啊!因为心确实是一切众生的居处,大王啊!心确实是一切众生的根基,大王啊!因为一切众生都立足于心,大王啊!心确实是至高的梵,大王啊!若有人知道这样崇拜它,心就不会离开他,一切众生都会亲近他。”
* * *
儒家思想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由孔子在公元前6至前5世纪发展起来。儒家思想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天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孔子教导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他认为,心若不受邪念阻碍,就会在道德上引领我们:“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孟子是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思想家,在儒家思想中,其重要性仅次于孔子。他教导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意为“完美智慧之心”),是最常被诵读和研究的佛教经文之一。佛教徒日常坐禅时诵读《心经》,它描述了“空”(sunyata)的本质,这是佛教的一个主要概念。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栢真可(1543—1603年)论《心经》时写道:“此经大部之纲骨。如人一身。虽有五脏百骸。惟心为主。”
* * *
对于主张一神论的亚伯拉罕诸教来说,人们通过自己的心与神联系。“lev”一词意为“心”,在希伯来《圣经》(公元前700—前300年)中出现了700多次。希伯来人认为,心是神在个人身上的存在。心是人的精神、道德、情感和智力活动的中心。
我要赐他们认识我的心,知道我是耶和华。
——《耶利米书》24:7
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拣选他,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
——《撒母耳记上》16:7
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箴言》4:23
心也可以是善与恶的源头。
神的律法在他心里,他的脚总不滑跌。
——《诗篇》37:31
智慧人的心居右,愚昧人的心居左。
——《传道书》10:2
* * *
心在基督教《新约》中又出现了105次。借助心,人可以实现对上帝更崇高的爱。早期基督徒相信心是灵魂的所在。它不仅是一个人的精神活动的中心,还是人类生活中所有心理和生理运作体系的中心。
你们就是我们的荐信,写在我们的心里,被众人所知道、所念诵的。你们明显是基督的信,借着我们修成的。不是用墨写的,乃是用永生神的灵写的。不是写在石版上,乃是写在心版上。
——《哥林多后书》3:2—3
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罗马书》2:15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马太福音》5:8
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反复出现在《新约》中的马太、马可和路加福音书中。
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约公元400年)中描述了“不安之心”,也就是在爱尘世与爱上帝之间分裂的心。 (2) 他写道,每颗心都有一朵神圣的火花。若它被点燃,心就会燃起圣洁的光芒,与上帝合而为一。在后来的宗教艺术中,燃烧的心成为圣奥古斯丁的象征(图3.1)。
图3.1 得到耶稣至圣之心的圣奥古斯丁画像,菲利普·德·尚帕涅作,17世纪
来源: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12世纪,克莱尔沃的贝尔纳这位最后成圣的法国教士,为“甜美的耶稣之心”(Cor Jesu Dulcissimum)写下了祷文,帮助创立了天主教会最著名、应用最广泛的祈祷仪式之一:圣心瞻礼。散发光芒的圣心带有箭伤,有些绕以荆冠,成为耶稣及其对世人之爱的象征。这种心脏形象已经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的一个常见主题(图3.2)。
图3.2 带有五处伤口的耶稣的心,心脏上的伤口是朗基努斯之枪所刺。15世纪手稿
来源:http://www.ceec.uni-koeln.de/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 * *
在伊斯兰教的神圣经典《古兰经》和《圣训》中,记载着关于心脏的生理学和解剖学知识,其中甚至还提到了心脏疾病。
在早期的伊斯兰教义中,心脏是感觉和逻辑思维的中心。健康的心脏是虔诚和理性的,而患病的心脏是不属于人的,它丧失了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事情就是这样的,谁尊敬真主的标识,那是从心中的虔诚发出的。
——《朝觐》:32
难道他们没有在大地上旅行,因而有心可以了解,或者有耳可以听闻吗?因为肉眼不盲,胸中的心眼却盲了。
——《朝觐》:46
目前关于心脏的医学知识,仅仅把它描述为一个“血泵”,这使心脏失去了神秘感。心脏不再是灵魂的存放处,也不再是与神建立联系的地方。但在比喻意义上,心脏仍然是敬虔之爱的象征。许多人仍然会说:“将你的心交予神。”对敬虔者来说,神不是在人的大脑里,而是在人的心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