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心脏与灵魂

随着古代文化变得越发先进,人们有更多时间用来沉思,于是他们开始探问自己的心理能力(意识与逻辑思维)究竟位于身体何处。他们无形体的生命本质,他们的灵魂,在哪里?一些人认为心脏中有灵魂,这就是心脏中心论者(cardiocentrist,源自希腊文中的kardia,即心脏);还有些人认为大脑中有灵魂,这就是大脑中心论者(cerebrocentrist,源自拉丁文中的cerebrum,即大脑)。大多数早期文化族群,包括古代苏美尔人、古代埃及人、古代中国人、古代印度人、一些古代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和古代罗马人,都是心脏中心论者。他们认为心脏才是人体内情感、思想和智力的所在,而不是大脑。

普塔是古埃及的创世神。古埃及人相信他存在于万物之前,并用他的心创造了世界。努比亚法老沙巴卡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命人抄刻了一块石碑,并声称它是一份早期神学纸草书的复制品,该纸草书名为《孟菲斯神论》,来自孟菲斯的大普塔神庙(约公元前3000—前2400年)。沙巴卡的石碑上有这样一段声明:“普塔借由他内心的想法孕育了世界,通过他话语的魔力赋予了生命。”

在古埃及语中,表示心脏的词是“ib”。“ib”有很多意思,可以指生理上的心脏,也可以指心理、智力、意志、欲望、情绪或理解。古埃及人认为,心脏是母亲怀孕时由心脏流出的一滴血形成的,并在身体死亡后依然存活。人死后,其心脏要与玛阿特的羽毛比重,以判定此人生前是否过着有德行的生活,心脏如果比羽毛轻,奥西里斯就会将此人护送到芦苇地;心脏如果比羽毛重,就会被阿米特吃掉,灵魂从此化为乌有。古埃及语中的很多表述都包含了“ib”这个词:aA-ib,意为傲慢自大(心大);awt-ib,意为快乐(心长);aq-ib,意为密友(信任的心);awnt-ib,意为贪婪(贪心);bgAs-ib,意为心中不安;arq-HAty-ib,意为智慧(洞明的心);dSr-ib,意为愤怒(心发红);rdi-ib,意为奉献(付出心);ibib,意为最爱或挚爱(心连心)。 (1)

古埃及医学纸草书没怎么提及大脑。它仅仅被描述为一个产生黏液的器官,这些黏液通过鼻子排出。攸关生死的是心脏。

古代埃及人并不是唯一将心脏提升至灵魂地位的古代人。大约在历史同一时期,古代中国人开始相信心脏乃身体之主,是心智的所在。

* * *

古代中国人认为心脏是意识、智力和感觉的所在。心脏蕴含人的“神”。在传统中医中,心脏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心脏被视为五脏六腑之“主”,若身体健康而稳定,心脏就是一个仁善的领导者。

在中国哲学中,“心”可以指人的性情或感觉,也可以指人对某事或某人的信心。从字面上看,“心”指的是生理的心脏,尽管它有时被翻译为“mind”(头脑)。古代中国人认为,心是灵魂、思想、智力和情感的所在。 (2) 因此,“心”有时也被译成“heart-mind”(心灵)。相比之下,大脑并不在传统中医所讨论的器官中。我们现在所知的大脑功能和相关疾病,当时被认为是心、肝、脾、肺、肾这五脏保持平衡并相互作用的结果。

* * *

梵语中表示心的词是“hridaya”或“hridayam”,它与中国古代的“心”一样,也可译为“意识或灵魂的所在”。 (3) 有人提出,“hridayam”由三部分组成:“hri”意为“接受”;“da”意为“给予”;“ya”源于“yam”,意为“四处移动”。所以,“hridayam”是一个表示心脏收缩与循环、有3500年历史的古老比喻吗?

在古印度,湿婆是守护神,是邪恶的毁灭者,更是宇宙和生命的再生者。他也被称为“心之主宰”(Hridayanath)。他的妻子是母神帕尔瓦蒂,被称为“心之女神”(Hridayeswari)。

* * *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人的意识(灵魂)位于心脏。希腊人可能了解这些理论。西方思想开始在希腊发展时,灵魂位于何处这一问题引起了希腊的心脏中心论者和大脑中心论者的争论。 (4) 心脏中心论者把亚里士多德当作自己的理论武器——大约公元前330年时,他说:“心脏是整个机体中最完美的。因此,感知力和灵魂自我滋养能力的原理,一定蕴含在心脏中。”

一些早期的希腊思想家断定,灵魂位于大脑。最早的思想家可能是克罗顿的阿尔科迈翁(约公元前500年),他认为精液也是在大脑中产生的,并顺着脊髓输送。希腊最著名的大脑中心论者是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00年),其理论主要基于阿尔科迈翁的著作。但斯多葛派、亚里士多德以及科斯的普拉克撒哥拉斯都认为,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亚里士多德在观察小鸡胚胎的过程中形成了这种观点,因为他看到心脏是最先形成的器官。公元前350年,他在《动物志》中写道:“心脏是生命的最后衰竭之处:我们发现,最后形成的往往最先衰竭,而最先形成的往往最后衰竭。”

亚里士多德还在《论动物的组成》中写道,心脏是“起支配作用的、可移动的、热的,有适合的结构,用于和身体其他部分互相作用”。它是中心器官,是“一切运动的源泉,因为心脏把灵魂与生命器官联系在一起”。因此,心脏是灵魂的所在,这在他看来是合乎道理的。大脑远离身体的中心,是冷的。心脏是热的,而热代表生命。亚里士多德认为,心脏是人的意识和智慧的来源。在他看来,大脑是一个冷却装置,分泌黏液来调节血液和心脏。这种观点就这样形成了,大脑中的脑垂体(pituitary gland)一词就来自“pituita”,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黏液。

亚里士多德认为心脏是人的意识和灵魂的所在,这并不荒谬。事实上,突然袭来的强烈情绪会导致脉搏加快、心跳感觉更有力、心律异常、心脏病发作以及猝死。我们现在知道,这些反应是心脑联系的一部分,而身为科学家的亚里士多德观察到了这一点。在他看来,心脏因此是灵魂的所在,这是有道理的。亚里士多德将心脏视为人的中心,将它提升至大脑之上,心脏的中心地位就这样保持了近2000年。

* * *

帕加玛的克劳迪亚斯·盖伦(129—216年)是一位希腊的医生,被人们称作盖伦。他为了获得金钱和名声,于162年移居罗马。他认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心脏是身体热量的来源,它令血液升温,从而让血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5) 盖伦被认为是继希波克拉底之后古代最重要的医生。在《论人体各部分的作用》(约公元170年)中,盖伦写道:“可以说,心脏是火炉,是人体固有热量的来源,是与灵魂关系最密切的器官。”但他不赞同亚里士多德有关大脑冷却心脏的观点,认为大脑得更靠近心脏,才能做到这一点。

研究了希波克拉底和柏拉图的学说后,盖伦开始相信灵魂有三部分结构。他运用柏拉图的术语,描述了大脑中的理性灵魂、心脏中的精神灵魂和肝脏中的食欲灵魂。大脑指导认知,心脏指导情绪。

大多数早期文化都以心脏为中心,认为心脏是人体内心智和灵魂的所在,而不是大脑。这类观念在中国(传统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主导了很久。在西方,虽然有希波克拉底和柏拉图等一些大脑中心论者,但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学说还是被天主教会奉为圭臬。在接下来贯穿欧洲黑暗时代的1500年里,这些观点被广为接受——若不接受,就会被指责为亵渎神明。 RRothhnCCiP9hLsCzD16qibQBIAmq20qTRp4aonRtqUVuawfit2t6lwOTfCcBC+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