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心脏即生命

1908年,在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的宾达尔洞穴(El Pindal Cave)岩壁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头猛犸象的壁画,它的胸口像是画着一颗红色心脏。这幅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马格德林人所绘,可追溯到1.4万年到2万年以前。古代艺术家也许已经知晓,要想杀死兽类,最佳方法就是攻击这一跳动的红色器官。此图案也许就是画出来当捕猎时的标靶的。

1.2万年前,当人类开始在村庄、城镇和城邦定居时,他们可能已经开始相信,心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是他们赖以存活的基础。

我摸了摸他的心脏,它的跳动已经完全止息。

——《吉尔伽美什史诗》,第8块泥板,公元前2600年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叙事史诗,吉尔伽美什是其中半人半神的英雄国王,他在朋友恩奇都死亡时发出了这样的哀叹。 (1) 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个城邦)的国王,恩奇都原本是他的敌人,但二人后来彼此欣赏,结为至交。遇到恩奇都之后,吉尔伽美什变得更加体恤民众,成了一个为民造福的贤王。恩奇都曾帮助吉尔伽美什杀死女神伊什妲尔派来杀吉尔伽美什(因为他拒绝了她的求爱)的天牛,于是遭到众神报复而死。

吉尔伽美什试图唤醒他的朋友,却发现他的心脏已不再跳动。这段话是用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写成的,泥板所在地点位于现在的伊拉克,时间是公元前2600年左右,可能是涉及脉诊的最早记载。 (2) 4600多年前,人类认识到人的心脏在跳动,而且全身都能感觉到它的搏动。杀死天牛后,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把它的心脏切下,作为祭品献给太阳神沙玛什,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心脏祭品。与许多古代文明一样,心脏在苏美尔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是安抚神灵的首选祭品。

1849年,人们在古代亚述城市阿舒尔和尼尼微发现了一批苏美尔医学文献泥板,泥板的形成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2400年。这些医学文献大多来自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公元前600年)。亚述巴尼拔据说是亚述最后一位伟大国王,《吉尔伽美什史诗》就是在他的图书馆中发现的。

美索不达米亚人对解剖学和生理学知之甚少,因为他们受宗教禁忌的限制,不能解剖人体。他们对疾病和死亡的理解是精神层面上的,而不是生理或解剖学层面的。他们认为心脏是智力的所在,肝脏是情感的所在,胃是狡计的所在,子宫是同情的所在。他们的医学文献从未提及大脑。神经和精神疾病,如癫痫、中风、抑郁和焦虑,被认为是不幸之人遭到愤怒的神魔攻击所致,要由神庙的宗教治疗师来处理。这些治疗师的职责主要是驱魔,也就是赶走引起病人症状的恶灵。楔形文字文献表明,治疗师确实也观察临床症状,并提供草药,如止痛药。苏美尔的治疗师还会给病人把脉,以了解病情、辨别病征。恩奇都没有了脉搏,因此也就没了生命。

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的进步文明,如埃及和中国,对心脏的功用和重要性也有自己的看法。所有这些古代文明都认同,跳动的心脏代表生命。

* * *

我得自母亲的心脏啊,我生于尘世的心脏啊,在造物主面前,不要起身作证反对我;不要发言驳斥我的所作所为,不要在伟大的神、西方之主面前找事由诋毁我。 (3)

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人相信,死神阿努比斯(一位长着胡狼头的神祇,因胡狼常出没于墓地周围而得名)会把死去之人带进“杜亚特”,即冥界。死者被交给冥界和来世之神奥西里斯,以及正义女神玛阿特的大厅中由四十三位神祇组成的法庭。在那里,死者的心脏被放在正义的天平上称量,与玛阿特的羽毛,也就是一根代表真理的鸵鸟羽毛比较(图1.1)。如果心脏比羽毛轻或重量相等,就意味着此人生前有美好的德行,奥西里斯就会护送此人到“芦苇地”,这是一处天国乐土。如果心脏比羽毛重,阿米特(集鳄鱼、狮子与河马于一身)就会吞下心脏,此人的魂灵将消失不见。

图1.1 阿尼纸草《亡灵书》中的“称量心脏图”
画面左侧,阿尼和妻子图图进入众神的集会处。画面中间,阿努比斯将阿尼的心脏与玛阿特的羽毛对比重量,女神列涅努忒和梅斯赫奈特、神沙伊和阿尼自己的巴(阿尼的灵魂,以人头鹰的形式出现)在旁观看。画面右侧,怪兽阿米特在等待判决,假如阿尼品行不端,她就会吃掉阿尼的心脏。神托特准备记录判决结果。顶上一排是充当法官的诸神:胡、西亚、哈索尔、荷鲁斯、伊西斯、奈芙蒂斯、努特、盖布、泰芙努特、舒、阿图姆和拉·哈拉胡提
来源:British Museum/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古埃及人认为,心脏是人生前所做一切事情的见证,无论善事还是恶事。有些人由于平日行事不善,担心心脏会作证反对自己。心脏可能因负罪而变重。为了防止心脏对自己不利,在他们死后,尸体被制成木乃伊的过程中,一只心脏圣甲虫护身符会被放在其胸口部位的绷带内。圣甲虫上的铭文出自《亡灵书》第30篇( 见此处的引文 )。

心脏是生命和存在的来源,古埃及人在防腐处理工序中对它充满敬意。前往冥界接受奥西里斯的审判,将心脏留在体内是很重要的。心脏是防腐处理后唯一会被放回人体的器官。其他的胸腹部器官则被放到木乃伊旁边的罐子里。古埃及人认为大脑除把黏液输送给鼻子之外,没有其他用处。在古埃及语中,表示“大脑”的词大致可译为“头骨碎屑”。因此,心脏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并放回体内,而大脑则由穿过鼻子的铁钩拉出,然后被丢弃。

目前我们尚不清楚医学起源于何处:有人认为是在古埃及,有人认为是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一份公元前1950年的纸草书表明,埃及人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行医并研究心脏了。 (4)

最早对心脏及其功能的描述,见于三份埃及纸草医学文献:《艾德温·史密斯纸草书》(约公元前1500年,世界上最早的外科文献)、《埃伯斯纸草书》(约公元前1550年)和《柏林纸草书》(约公元前1350年)。这些古埃及医学文献的年代,比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医学文献泥板(约公元前2400年)要晚。但这些埃及纸草书据说是更古老文献的副本,其原本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可能出自伊姆霍特普。伊姆霍特普是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大祭司和医生,是法老左塞尔的宰相,也是左塞尔阶梯金字塔的建筑师,也许还是使用石柱来支撑建筑的历史第一人。他是左塞尔的御医。伊姆霍特普写了大量关于建筑和医学的文章。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后来的医学纸草书(尤其是《史密斯纸草书》)所依据文献的作者。在他死后2000年,他逐渐被尊为埃及的医疗之神,是少数几个被封神的非王室出身埃及人之一。

埃及人会对木乃伊做防腐处理,所以他们对解剖学有深入了解这一点也就说得通了。古埃及医生认为,心脏产生了血管,因此可以远端触诊。《埃伯斯纸草书》就写到了“心脏从四肢发声”:

由心脏产生的血管通向全身……医生将手或手指放在(患者的)头部、后脑勺、手、胃部、胳膊或脚上,就可以检查心脏,因为他的四肢都有血管,也就是说:心脏从四肢的血管里发出声音……如果心脏颤抖,无力且沉陷,那就说明病情正在发展。

对古埃及人来说,心脏是人体的中心,血管从心脏出发,连接到全身每个部位。他们观察到,人晕倒后脉搏会暂时消失。他们描述过脉搏微弱的症状,以及胸部心脏脉冲移位到正常位置左侧的现象,而我们现在认识到,这是心脏虚弱与肿大,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相符。痰涎偏多的症状当时被称为“心脏发洪水”,可能是用来描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有过多的粉红色(或带血)泡沫痰。在《埃伯斯纸草书》中,古埃及人说手臂和心脏一侧胸部疼痛预示着死亡即将来临。这是对心脏病发作的典型描述。

古埃及人把智力归因于心脏,它支配着其他所有器官。《埃伯斯纸草书》解释说,心脏是维持人体运作和生命力的必需品:

心脏存在于每一具身体里,舌头存在于神灵、人类和野兽的每一张嘴里。根据这一学说,心脏和舌头支配着四肢,这是事实。因为心随自己的意思思考,舌随心脏的意思吩咐。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呼吸,它们都将信息传达给心脏。每一个智慧的行为都由心脏产生,而舌头则重复心之所想。因此,所有工作,所有手工,手的动作,脚的行走,四肢的运动,都遵照心脏的命令。

古埃及人相信,心脏是他们生命的中心,它不仅能让血液流动,还能让空气、眼泪、唾液、黏液、尿液和精液通过管道系统在体内流动。心脏支撑生命,代表生命。

因此,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认定,心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它的跳动意味着生命。要想进入来世,必须将它留在人体内。与此同时,古代中国人也在研究人体。他们开始相信,心脏像君主一样统治着人体。

* * *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心脏是众器之王。 (5) 其他器官都要为心脏牺牲,它们以自身能量来帮助心脏维持平衡。心脏作为主宰,负责维持全身内部的和谐与安宁。心脏是负责身体、心理、情感和精神健康的力量。法家经典《管子》体现了管仲的主要思想,其中提到: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两眼、两耳、两鼻孔、一口、一尿道、一肛门)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 (6)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记录了黄帝与御医的讨论:黄帝向医生询问健康、疾病和治疗的本质。公元前2世纪,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一同撰写《淮南子》,其中同样阐述了关于心脏的观点:

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气(生命能量),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是故不得于心,而有经天下之气,是犹无耳而欲调钟鼓,无目而欲喜文章也。 (7)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首,直到现代,它仍是中医从业者的参考书。这一早期的医学文献,与苏美尔人的医学泥板和埃及医生伊姆霍特普同时出现。这三者拥有一个共识:心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是身体的主宰、生命的决定条件。1570年,明代的李豫亨在《推篷寤语》中写道:

坟素之书以心为身中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以此养生则寿,没齿不殆。主不明则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8)

《黄帝内经》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对心脏攸关生命的看法,从1575年李梴编撰的《医学入门》中也能看出这一点:

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 (9)

在威廉·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系统之前,中国医生似乎已经了解了血液循环。《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心主身之血脉”“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无端”。 (10)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心脏支配着人体的器官。它是“生命之根”,产生精神和血液来滋养身体。心若愉悦,生命就健康。大脑仅仅滋养髓(如骨髓)。我们现在认为大脑所具有的功能,在当时被归于五脏: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忧,肾主恐。

* * *

和古代中国人一样,古印度人也认为心脏是生命和意识的所在。阿育吠陀医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整体(全身)医学体系之一,它将心脏描述为“普拉那”(prana),也就是生命的原动力。 (11) 阿育吠陀的基本理念是,人的健康取决于思想、身体和精神之间的平衡。与阿育吠陀医学有关的古代著作来自印度早期的吠陀时代,时间是公元前1600年左右。

阿育吠陀医学知识记录在被称为“本集”(Samhita)的医典里,可见于印度教最古老的圣典《吠陀经》(共四部)。《遮罗迦本集》描述了当时的人对人体、饮食和卫生的了解,以及各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妙闻本集》描述了尸体解剖、胚胎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知识。书中有一节甚至谈到了如何治疗酗酒(是的,酗酒在公元前200年也是一个问题)。

据阿育吠陀本集描述,心脏连接着十根突出的血管,这与中国古代医生所描述的“九道门”相似。由心脏发源的血管将营养输送到身体其他部位。心脏给身体提供“rasa vaha srotas”,即“生命的汁液”。

“马那”(mana)即心智,位于心脏处。“马那”负责协调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灵魂。《遮罗迦本集》称,心智与思想位于心脏。《妙闻本集》写道,心脏是精神与智力的所在,在胚胎中最先发育。早期的阿育吠陀理论普遍认为,心脏是灵魂和意识之家,但有些人对这种传统思想提出了疑问。《语帅本集》( Bhela Samhita )记载,“马那”位于头部,而“奇塔”(chitta,即思维)位于心脏。心智的运动与感觉功能归属于大脑,精神功能则归属于心脏。早在2000多年前,这些早期的阿育吠陀思想家可能就描述了心脑的联系。

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军队,以及学者和医生,和平地控制了位于印度次大陆和中亚交界处的塔克西拉(在今巴基斯坦境内)。古印度与古希腊两种文化的融合,将带来两地学术领域之间的互动。这两种医学知识体系中,关于心脏的理论确实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 * *

早期希腊人认为,无论对人还是神来说,心脏都是生命的决定因素。酒神狄俄尼索斯早在迈锡尼时代就受希腊人崇拜。他是宙斯和珀尔塞福涅的孩子,而宙斯的妻子,也就是嫉妒的赫拉,让泰坦们杀死了狄俄尼索斯。他们把他切成块,准备煮了吃。雅典娜是宙斯最宠爱的女儿(她从宙斯的头颅中出生时便是全副武装的形象),她趁狄俄尼索斯的心脏还没被泰坦吃掉,抢救出了它。后来,宙斯将狄俄尼索斯的心脏磨碎,放到药水中,让美丽的凡间公主塞墨勒喝下。塞墨勒要求宙斯现出真身,结果被烧死,但在此之前,宙斯从她子宫中救出了狄俄尼索斯,将他缝到自己的大腿中,直到他出生。

尽管与古希腊的心脏理论有相似之处,但阿育吠陀医学可能走得更远:它描述了血液(rasa)被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后,再次返回心脏的现象(这就是血液循环的观念,比哈维的发现早了2000年)。《语帅本集》写道,“血液首先从心脏泵出,然后被分配到身体各个部位,之后再返回心脏”。

古印度和希腊之间可能有一些知识的交流,但希腊人和后来的罗马人都固执地坚持自己关于心脏和身体运作的理论。当欧洲陷入长达1000年的黑暗时代,科学发现遭到禁止,人们对心脏的继续探索受到阻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与威廉·哈维等人出现。 Rmfmt0tkLxfEwxmUnUdohkv3CANkYFmq9RFGuhOvC+kUOdq6UpXKzVg13QyE2Ve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