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雍正之死疑案

圆明园的建成和辉煌离不开雍正帝的用心经营,而雍正帝在圆明园的突然死亡则给这处园林又平添了新的神秘色彩,雍正帝死因历来是一个解不开的谜案。那么,作为雍正帝度过几乎三分之二在位时间的圆明园,是否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其死亡的蛛丝马迹呢?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最初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园林。雍正帝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东边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并入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清朝定鼎中原后,在政治地位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满族人的生活环境也有了急剧的改变。满族世代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从自然环境上来说,水深泽阔、山高林密和沃野千里是东北地理的基本特征。东北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区域,也是经度最偏东的地区,濒临大海,形成气候湿冷的特征,冬季严寒漫长,夏冬雨雪丰富。从空旷粗犷的东北山林、平原中走出来的满族人在进入气候温暖、人口稠密的关内后,面临着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尤其是内地夏季的酷暑使他们备受困扰,甚至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康熙初年爆发“三藩之乱”,清廷耗时八年始得平定,之所以费时如此之久,除了清初满汉之间隔阂严重、抗清力量活跃、朝廷所颁弊政不得民心等因素外,与康熙初年满族名将纷纷陨落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将领的逝去,固然多半是因积年激烈征战而身心俱疲、病痛累累所致,也不能排除水土不服、疫病横生的影响。

占据北京城实现了清朝统治者多年的入关梦想,但这里的环境亦让其难以接受,多尔衮曾言:“京城建都年久,地污水咸,春秋冬三季,犹可居止,至于夏月,溽暑难堪”,“但念京城乃历代都会之地,营建匪易,不可迁移。”为逃避夏日暑热,顺治年间曾计划修建避暑行宫,但未能实现。康熙帝冲龄即位,亲政后先是致力于解决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剪除辅臣势力;接着果断撤藩,引发“三藩之乱”。接连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迫使年轻的康熙帝全身心投入政务,几无闲暇时光,高耸的宫墙带给他的不仅是荣耀,恐怕更多的是责任,日理万机、昼夜操劳的结果就是身心俱疲、积劳成疾,在这种情形下,康熙帝兴起了修建园林行宫的念头,希望以此接近关外的生活环境,纵情于山水间,舒缓身心。

康熙帝在回顾畅春园修建过程时说:“朕自临御以来,日夕万机,罔自暇逸,久积辛劬,渐以滋疾。偶缘暇时,于兹游憩,酌泉水而甘,顾而赏焉。清风徐引,烦疴乍除,爰稽前朝戚畹武清侯李伟因兹形胜,构为别墅。”畅春园原为明朝武清侯李伟的别墅——“清华园”,曾号称“京国第一名园”,崇祯以后渐至荒废。园子邻近西山,地方空旷,气温较城内为低。康熙帝偶然一次出行时于此小憩,发现此处泉水甘甜,清风拂面,烦恼沉疴顿感消除,故命人在原址基础上加以整修,建成皇家园林。畅春园的修建体现了康熙帝舒缓超常政治压力的渴求。“宫馆苑御,足为宁神怡性之所。……夫三统之迭建,以子为天之春,丑为地之春,寅为人之春,而《易》文言称乾元统天,则四德皆元,四时皆春也。”因之取名畅春园。在畅春园改建前后,康熙帝还下令修建了南苑行宫和香山行宫,充分反映出满族崇尚自然风尚的生活习俗。

畅春园开启了清代修筑大型皇家园林的开端,在这之后,康熙四十二年(1693)辟避暑山庄,四十六年(1697)赐建四皇子胤禛居所——圆明园。胤禛对康熙帝的赐园,略加修葺,增建堂馆,并请康熙帝赐名。雍正帝《御制圆明园记》记:“园既成,仰荷慈恩,锡以园额曰圆明。”圆明园的匾额有两方,一为康熙帝手书,悬挂在大殿,二为雍正帝手书,悬挂在大宫门。

雍正帝继位后,圆明园由藩邸赐园,开始成为皇帝治居之所。雍正二年(1724)正月,雍正帝一边服丧,一边兴建园林。同年设圆明园八旗。三年(1725)八月,雍正帝服丧期满,开始到圆明园居住和理政,圆明园从此开始成为清帝治居的御园。后每年春末到秋初、秋末至春初两个时节到园中居住成为定制。同年,雍正帝开始大修圆明园,后逐渐完成二十余处景点建筑群。其建筑“不尚其华尚其朴,不称其富称其幽”。圆明园内设有正大光明殿、勤政殿及内阁、六部、军机处等机构的值房,比畅春园更具理政意味。

由于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也是皇帝的御苑,因此,一般人难以窥其全貌,流传下来的记述园内情况的文字不多,虽有历代皇帝御制的诗文题咏存世,但多为抒发胸臆,或着眼细节,难以让人形成整体印象。倒是当时有些传教士供职于宫中,有机会看到园内情况,根据他们的描述,我们大致可以感受一下圆明园的恢弘和壮丽。乾隆年间,法国传教士王致诚的书信里面对圆明园做了细致的刻画:“它占地面积巨大,人们在那里堆造起20—60英尺高低不等的小山,并坐落在平地之间。这些平地的低凹处,有清澈的溪流,它们最终交汇为一处,形成较大的水潭和湖泊。人们乘坐敞亮、豪华的船只通过这些溪流、河流和湖泊。我曾见过一条船,有28英尺长、24英尺宽,上面建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房子。每一处平地,都在沿水边附近建造了房屋,不同的庭院不同的门廊和长廊不同的花圃不同的花园错落有致。当你整体去看它们时,一个无比美妙的景致尽收眼底。”

而每一处平地上的建筑,按王致诚的话来说,“就整个园子而言,它的确很小,但足以接待欧洲地位最显赫的贵族及他的全体随从。”他接着惊叹道:“您能想像在整个园子所有地方,有多少座这样的宫殿建筑群吗?有20座以上,这还不算与之数量相等的太监住房。太监们负责照看着这里的每一座宫殿群,他们的住房大多距宫殿一般不超过5或6英尺远。……在流淌的小河或小溪上,隔一段距离就建有一座小桥,以方便人们从溪水的一边走到另一边。这些小桥多数由砖或石头砌成,也有一些是木桥。但它们都有足使船只从下面通过的高度。它们多被建造成很漂亮的拱形,护栏上有浮雕艺术作品,而且所有浮雕从装饰到设计都不相同。”

他还对福海作了专门的描绘,福海建筑的巧夺天工让其叹为观止。“其中,有个湖泊方圆近5英里,人们称它为福海。它是这座园子中最漂亮的景点之一。在岸边,坐落着被小河、溪流和假山彼此分割开来的建筑群。但是,这个福海最迷人的地方,是海中间的岛。它仿佛天然生成,古朴而自然。这个岛离水面大约有6英尺高,上面建有一座小宫殿,有10间样式各异的房屋。这座小宫殿四面向‘海’,建造得说不出来的漂亮和别有风格。从这里放眼望去,让人们叹为观止。从这里,您可以一览周围岸边分布在不同距离以外的所有宫殿群、所有平地、所有小河或溪流、所有在不同河流或小溪上建造的小桥,以及与之配套建造的所有亭阁和建在桥上的凯旋拱门。另外还能看到所有为分开不同宫殿群、以保护它们不被眺望的树丛。福海的岸边变幻无穷,没有相同之处。这里您可以见到带有长廊、步行路和甬道的平滑石头桥,被福海围绕着的这座宫殿可直通那里。这里,有具有极高想像力和艺术性的岩石台阶;那里,在岩石台阶的末端,建有自然斜坡和曲折的台阶,可直接通到上面的宫殿。”

福海在雍正朝之前俗称东池或东湖,雍正帝扩建圆明园时,将园子北、东、西三面往外拓展,把沼泽地改造为贯通的河渠水网,构成山水环绕的园林空间。此外,又把东湖开拓为“福海”,福海及其周围被建设成大规模的水上观赏区。福海的命名取于“徐福海中求仙”之意,寓意皇帝长生不老,江山永固。建成后,成为圆明三园的中心地带,风格模仿江南水乡,水面浩瀚开阔,四周佳景遍布。环列周围的十个不同形式的洲岛,将漫长的岸线分为大小不等的十个段落,临近水面的开阔地段布列不同的风景点。如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内之北岸的四十景之一的“方壶胜境”,取材于道家“仙山琼阁”之意境,在福海中央用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又在岛上建造了一处休闲宅院,可隔湖眺望沿岸景色。园中河道环流于海的外围,与福海皆有沟通,象征着百川归一的寓意。

至雍正末,圆明园的面积达3000余亩,建筑30多处,重要园林建筑群组已基本建成。此后虽屡有增建和改建,但基本布局已经定型。“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只是对其增加了一些便利设施和装饰物而已。”在扩建的同时,雍正帝还建立了御园日常的管理机构和机制。为加强保卫,又增设了圆明园护军营,包括“圆明园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并设“堆拨”(即哨所)百余处,日夜巡逻警戒,确保皇帝在园中的安全。

圆明园四十景之方壶胜境

圆明园同皇宫一样,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区在园的南部,基本按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式,自南而北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前为大宫门,门前为左右朝房。其后,东为宗人府、内阁、吏部、礼部、兵部、都察院等,西为内务府、户部、刑部、工部、钦天监等。大宫门内为出入贤良门,又称为二宫门。门额为雍正帝手书。门内正中为“正大光明殿”,殿联:“心天地之心而宵衣旰食;乐兆民之乐以和性怡情”,以及乾隆帝所书“遹求宁观成,无远弗届;以时对育物,有那其居”。

雍正帝在这里“建设轩墀,分列朝署,俾侍直诸臣有视事之所。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

为君难(雍正)

殿的东侧为“勤政亲贤殿”(通称“勤政殿”),为前朝区的核心宫殿。雍正帝通常在这里批阅奏章,召对臣属。殿后楹额是由雍正帝亲自书写的“为君难”。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帝在园内召见群臣御门听政均在此殿,也是皇帝平时批省章奏、召对臣工、引见官员和会见外藩王公之所。殿内明间设宝座,后屏风上刻乾隆帝御书《无逸》篇。后楹高悬雍正帝御书额“为君难”,东壁陈乾隆帝御制《创业守成难易说》,西壁陈御制《为君难跋》。

再后是与之配套的庭院和花园。整体构成一座岛,四周由一条又大又深的沟渠环绕。“它就像土耳其苏丹的宫殿。在宫殿不同的房间里,您可以看到所有您可以想像得到的最美丽的东西,像家俱、装饰物和绘画(我当然是以中国人的欣赏口味来说的);最有价值的中国和日本木制品和漆器制品;古代景泰兰花瓶,丝绸和金银、衣物。这些物品聚集在那里,使艺术性和鉴赏性融为一体,更显示出一种自然的富有。”王致诚所说的这种宫殿,应该就是专门收藏各种名贵字画、西洋雕刻和文具的富春楼。

圆明园内廷是雍正帝及其后妃生活之区,建筑林立,景点众多。如环绕后湖四周有九岛(九州),寓意全国疆域禹贡九州。九个小岛分别为: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其中,九州清晏是圆明园中最早的建筑物群之一,寓意九州大地河清海晏,四海升平,江山永固。雍正初年起大规模扩建圆明园,此处成为帝王重要的寝宫区。镂月开云位于九州清晏东面,原称牡丹亭,是圆明园最早的建筑群之一。乾隆帝即位后,加以扩建,并改称“镂月开云”,用以纪念和自己和雍正帝、康熙帝祖孙三代当年曾一起在这里赏牡丹。康熙六十一年(1722)三月,康熙帝游幸圆明园,雍亲王胤禛和后来的乾隆帝弘历,在牡丹台迎接銮舆,据传这是康熙帝第一次见到孙子弘历,对弘历的聪颖极为喜爱和满意,已有定为日后储君之意,雍正帝日后登基与此不无关系。乾隆三十一年(1766),又亲题“纪恩堂”匾额,院内植各色牡丹数百株。

雍正帝在园中最喜欢居住的是“万方安和”。它位于后湖西侧,东邻杏花春馆,西南湖外为山高水长。建于雍正初年,旧称万字房。雍正帝喜爱此园四面临水,风景秀丽,乾隆时期仍是游憩寝宫之一,嘉庆帝亦有“万方安和”题咏23次。该建筑平面呈“卍”字形,整个汉白玉建筑基座修建在水中,基座上建有三十三间东西南北室室曲折相连的殿宇。万字房中间设皇帝宝座,宝座上方悬挂有雍正帝御书“万方安和”。

雍正三年(1725)以后,雍正帝开始每年在圆明园中居住一段时间。据何瑜教授统计,自康熙二十六年到康熙帝去世,每年有150余天在畅春园居住理政;雍正帝自雍正三年八月,平均每年在圆明园210余天;乾隆帝的理政地点,除紫禁城、避暑山庄、南巡和东巡途中之外,年平均驻圆明园120余天;嘉庆帝驻圆明园时间,年均160余天;道光帝驻圆明园时间,年均260余天;咸丰帝在咸丰十年(1860)八月逃往热河前,驻跸圆明园年均时间也达到260余天。可见,越到后来,西山园林越成为清朝实际的政治中心。

雍正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共有41600余件,他在位12年零8个月,实际约4247天,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多在夜间,亲笔朱批,不假手于他人,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有1000多字。

圆明园四十景之 万方安和

同时,虽为至高无上的天子,但雍正帝也同样具备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兴趣爱好广泛,颇富情趣,这在园中的布置和他的画像上可见一二。圆明园没有紫禁城的庄严肃穆,巍峨宏大,但是充满山林田园风情,办公之余可以骑射山林,耕种田亩,垂钓溪畔,听曲读经,放松心境,不受宫廷礼制束缚,这也是雍正帝喜欢长期居住在圆明园的主要原因,园内到处都留下了雍正帝的足迹,西峰秀色、澹泊宁静、万方安和、蓬岛瑶台等景点是他最喜欢居住之处。

雍正帝的情趣充分体现在保留下来的雍正帝肖像画和行乐图中,图中他或头戴西洋假发扮成贵族;或手拿钢叉化身西洋打虎绅士;或头戴道冠,身披宽袍,飘飘欲仙,修道问天。或为归隐田园的隐士,或为弹琴松间的高人,或为独钓寒江雪的老叟,或化身成他族勇士。装扮极富想象力和趣味,而且集合了中外、各族元素。

雍正帝本人多才多艺,不仅娴熟于满洲传统的骑射技艺,而且极具文人气质,擅长书法,对下棋、打骨牌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喜好读书,经常“乘机务之少暇,研经史以陶情,拈韵挥毫,用资典学”。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为本,农业是国家之命脉,圆明园内水木明瑟、澹泊宁静、映水兰香三景,均被水面环绕,或辟田庐,或营蔬圃,雍正帝常于此观稼,以标榜重农。凭栏观稼,“则农夫勤瘁,穑事艰难,其景象又恍然在苑囿间也”。雍正帝描述自己的园中生活是“校文于墀,观射于圃”,尽管可能只是他的向往,但也反映出他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场景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其他诸如踏青、泛舟、赏月、观花、弄雪等也都是雍正帝的消遣活动。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 三月赏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在圆明园九州清晏寝宫猝然去世,其死因众说纷纭。《清世宗实录》与《起居注册》记载,雍正帝从病至死,前后不足三日,实际是二日,而且死前一天尚“办事如常”,没有辍朝的记载。这样最少有两点疑问,一是病程太短;二是对皇上的疾病和死前症状记载简略,甚至缺佚,使人对胤禛的死亡原因产生疑惑。由此推测,雍正帝必为暴亡无疑。那么,具体死因是什么呢?由于官方文书对此讳莫如深,因而民间众说纷纭。史学界大体有三种推测:一说雍正帝死于疾病;二说雍正帝死于丹药中毒;三说雍正帝是被人刺杀的。

关于雍正帝死于疾病说。此种说法源于官方和私人文献之记载,如前所说之实录、起居注,以及张廷玉《澄怀园自订年谱》等。但文献中并没有关于雍正帝病因及症状之记载,对他暴死的情形亦未作解释。郑天挺先生在《清史简述》中据此认为“是中风死去的”,属于正常死亡。吴相湘先生亦持雍正帝寿终正寝说,他在《清宫秘谭》中说:世宗死后,其生前记册嘱咐放于梓宫内之古玩两件,遵旨放讫。如身遭横死,宫中将如何地慌张,那里会记得这一小册中的小事呢?可惜持此说者都没有拿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

关于雍正帝死于被刺杀说。这是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传言刺杀雍正帝的侠女,就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吕留良案发之后,满门抄斩,吕四娘幸免于难,决心报仇,立志“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吕四娘随大侠甘凤池苦习武艺,练就了一身绝技。终于扮成宫女,混入宫中入侍,将雍正帝杀死,又割下了他的头颅。对于此说,史家普遍认为是子虚乌有的无稽之谈,经不起辩驳。其理由三:一是吕留良案发后,吕氏一门,不论男女老幼俱已严禁,无有漏网者;二是吕氏幸免于死之人悉数发遣宁古塔为奴,且圆明园戒备森严,吕四娘不可能混入宫中行刺;三是雍正帝被刺说的最有力证据出自《鄂尔泰传》和《鄂尔泰行略》中的有关记载,袁枚在《小仓山房文集》卷八《鄂尔泰行略》中记道:“八月二十三日夜,世宗升遐,召受顾命者,惟公一人。公恸哭,捧遗诏从圆明园入紫禁城。深夜无马,骑煤骡而奔,拥今上登极。宿禁中七昼夜始出。人惊公袴红湿,就视之,髀血涔涔下,方知仓卒时为骡伤,虹溃未已,公竟不知也。”显见惊慌失措之极,并由此认为雍正帝死于非命。但后世人多认为此段记载多为臆测之语,如其中“召受顾命者惟公一人”,所记不确,雍正帝死前曾召顾命大臣之人数,官私记载基本相似,《实录》与《起居注》及张廷玉自撰年谱中均记有同受顾命诸臣多人,如庄亲王、果亲王、大学士及内大臣等。另雍正帝升遐时间为二十二日深夜、二十三日凌晨,而非八月二十三日夜。又记“公恸哭,捧遗诏入禁城,拥今上登极”,亦为夸张不实之处。

此外,与吕四娘刺杀雍正帝相类似的仇人刺杀雍正帝的传说,还有多种。有的史家根据清人的记载和众多的传闻,细加分析,认为仇杀雍正一说,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否则就无法解释张廷玉在雍正帝死前入见时的“惊骇欲绝”,也无从解释自雍正帝以后,妃嫔侍寝,须先脱去内衣,以长袍裹体,由宫监负入,又将外罩除去,裸体入御的惯例。因为据清宫人传说,这并不是为了贪图肉欲,而是防备裹挟凶器入内行刺。

关于雍正帝死于丹药中毒。最早提到雍正帝之死与修炼丹药有关的,是金梁先生在《清帝外纪·世宗崩》中之数语:“惟世宗之崩,相传修炼饵丹所致,或出有因。”其后,杨启樵先生在《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一书中对此作了一些论证,其根据有三:一为雍正帝早就对道家的药石感兴趣;二是雍正帝曾遍访术士养于园中为其炼丹治病,其生前曾向心腹密臣发出谕旨,要他们推荐得道之人,还延请道士张太虚等到园中炼丹。园内的紫碧山房、深柳读书堂、别有洞天等处都炼过丹;三是雍正帝死后第三天,刚刚继位的乾隆皇帝便传谕驱逐宫内僧道,并严谕他们不许透露宫中只言片语。在百事待理之中,乾隆帝将此事视为当务之急,其中必有大故。随着清代档案的挖掘和研究,一些研究者认为雍正帝吃丹药中毒致死的可能性最大,如从档案可看到圆明园相关地方甚至在热天也要大量的煤、白碳、矿银、硫磺等炼丹所需之物。

总之,雍正帝之死因,目前尚无定论,以上三说,皆是依据不同历史资料进行的推测而已。因此,在没有进一步直接证实雍正帝确切死因的史料发现之前,还是有疑存疑为妥。静默不语的圆明园见证了雍正帝从精力充沛之盛年到力不从心、轰然倒下的人生发展过程,也尘封住了他的死亡真相,正所谓花树不语,世事如风。

(孙喆) /EroU69EVmuqntR1sUA/OTcSOY5Z88ZanSMfuFds6CYS0iPpLxrEUhDJF1HxYt5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