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胤禛韬光养晦之地

清代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最初本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后即位为雍正皇帝)的一座王府花园,位于康熙帝长住御苑——畅春园北面不远处的“林皋清淑,陂淀渟泓”之地。圆明园的兴建可追溯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即康熙帝第一次临幸之时,彼时该园已初具规模,“因高就深,傍山依水。相度地宜,构结亭榭,取天然之趣,省工役之烦。槛花堤树,不灌溉而滋荣,巢鸟池鱼,乐飞潜而自集”,是一座别致的水景园,以略近方形的后湖为中心。具体范围大致是前湖、后湖及其周围地段,面积约五六百亩。园门设在南面,与前湖、后湖恰好在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成较规整的布局。当时,园内主要是以葡萄院、竹子院、鱼池、菜圃等命名的比较自然化的景观,一定程度上具有文人隐士园的风格。十余年间,胤禛12次恭请父皇康熙帝来园游赏、进宴,并获康熙帝御赐园额“圆明园”。

胤禛即位为雍正皇帝后,圆明园升格为御园,并由此进入大规模的兴工扩建阶段。雍正帝按照畅春园理政与园居功能并置的模式,陆续添建不同风格的景群,并向纵深扩展园林范围。将原中轴线往南延伸,在南部建成了具备上朝、理政功能的正大光明殿和勤政亲贤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用以“避喧听政”,形成“外朝”部分,并与后湖四周帝后嫔妃居住的“内寝”部分共同组成了相对独立的“前朝后寝”区,俨然是皇城大内的缩影。前朝区基本按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自南而北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在雍正帝园居期间,它成为清帝国的政治中心。雍正还将圆明园的北、东、西三面往外拓展,把多泉的沼泽地改造为贯通的河渠水网,构成山环水绕、以建筑群组为中心的园林空间。后湖东侧的东湖被开拓为“福海”,形成大规模的水上游乐区。而沿北墙的狭长地带,则增建成用以观稼视农、颇具乡村田园风光的游览区。这样,至雍正末,圆明园的面积已达3000余亩,园林景观30多处,总体规模和基本格局已大体形成。

胤禛原被封为“雍亲王”,受赐圆明园,他是圆明园的第一位主人,自称“圆明居士”“圆明主人”,并有“圆明园宝”“圆明园”“朗吟阁”“御赐朗吟阁宝”“朗吟阁书画记”“朗吟珍赏”“四宜堂”等印章50余方。赐园时期的圆明园不追求奢华和宏大,只在意其中的雅致和宁静,素朴、精致是其基本特色。朗吟阁是胤禛读书之处,故宫博物院今藏有一幅胤禛在该阁读书的肖像画,似为皇子时期的画像。画中的胤禛端坐窗前,凝神思索,旁边书案上置有书册纸卷,有三名侍卫在旁边侍奉。屋外树木枝繁叶茂,麋鹿、祥鹤围绕屋边,寓示吉祥兴盛,人物表情流露出祥和的神态。圆明园四宜书屋位于福海北岸,一年四季宜于居住,胤禛常休憩于此,他的诗文集即以《四宜堂集》命名。胤禛具有一定的文人气质,并擅长书法,常为园内景观题写匾额与对联。《石渠宝笈》续编记载了两套由乾隆帝御旨命臣工精心摹刻的胤禛法帖,其一为《四宜堂法帖》,其二为《朗吟阁法帖》,二者都是用胤禛在圆明园的书房所命名。

胤禛朗吟阁读书像

康熙诸皇子中,胤禛与十三弟允祥关系最为亲密,允祥的御赐花园交辉园离圆明园很近,他常到圆明园和胤禛宴饮歌咏,并曾多次写诗相赠。允祥不幸去世后,胤禛伤心异常,为表达哀思,他将允祥寄给自己的所有诗稿检点出来,集成《交辉园遗稿》,并将之附在自己的文集之后,使之共同传世。允祥《圆明园燕集呈雍亲王四首》其三有句云:“芝榜高题御墨鲜,阳春烟景浩无边。”描写的正是康熙帝所题“圆明园”匾额和圆明园春和景明的风貌。胤禛即位后,在紫禁城居住时间不多,也基本没有外出巡游,他长期在圆明园“避喧听政”,起居生活。在园内,除办公理政外,他更喜欢居住、游赏于廓然大公、万方安和、别有洞天、澹泊宁静等处。廓然大公位于福海西岸,主景居于山水之间,是清帝重要的寝宫之一,胤禛《深柳读书堂》诗句云:“郁郁千株柳,阴阴覆草堂。”万方安和俗称万字房,是园中独具特色的景点,也是清帝的重要寝宫之一,在通风、保暖和采光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具有冬暖夏凉之妙,四时皆宜择优居住,胤禛特喜在此居住。别有洞天位于福海东南隅山水间,是一处崖秀溪清、亭台错落、环境幽雅的景观,胤禛迷信道教方士的长生术和炼丹术,为炼制更多的金丹仙药,并遮人耳目,他选中了这处依山傍水、十分僻静的地方用来开炉炼丹。澹泊宁静主建筑是座“田”字式大殿,“仿田字为房,密室周遮,尘氛不到。其外槐阴花蔓,延青缀紫。”田子房殿外稻田弥望,河水周环,乾隆帝为皇子时所写《田字房记》云:“皇父万几之暇,燕接亲藩游豫于此。是地也,西山远带,碧沼前流,每当盛夏,开窗则四面风至,不复知暑。其北则稻田数亩,嘉禾生香蔼闻于室。”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胤禛较为宠爱的年贵妃在圆明园病逝。他深为自责,下诏说自己忙于政事,没时间亲自照顾年妃日常生活,致使年妃病情贻误,诏令亲王以下、宗室以上五日不跳神,不还愿,均为年妃穿戴孝服,在京四品以上官员及有封爵者一律到圆明园安奉年妃。雍正四年正月十三日,胤禛驻跸圆明园,为营造节日氛围,诸臣进元宵灯三千对。雍正八年八月十九日,京城地震,圆明园房屋建筑受损较重。为避震,胤禛在圆明园湖面上泛舟设幕以居。欧洲传教士宋君荣神父说:“地震发生时,雍正正在圆明园,他长跪在地,祈祷上天,然后迅疾地奔向环绕其宫殿的小河,登上河里的一条船,从船上派遣大臣去传达旨令。”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胤禛逝世于圆明园九州清晏。

康熙晚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植私党,勾心斗角,皇位继承渐成纠葛之势。皇四子胤禛在这场储君争夺战中并不占优势,但却最终胜出,一定意义上来说,他能登上皇位与圆明园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 正月观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胤禛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晋封雍亲王,也就是在这一年康熙帝为其赐园御题“圆明园”匾额。畅春园成为清代第一座离宫型皇家园林后,胤禛“以扈跸,拜赐一区”,这就是与畅春园近在咫尺的圆明园。康熙帝把胤禛的御赐花园安排在紧邻畅春园处,并亲笔题写园额,可见,此时的胤禛至少不会遭到厌弃。另据《清圣祖实录》记载,从康熙四十六年(1707)开始,康熙帝曾12次临幸圆明园游赏、进宴,最后一次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专程来圆明园牡丹台欣赏牡丹,陪同侍奉的除了皇四子胤禛,还有12岁的皇孙弘历(后为乾隆皇帝)。这也是弘历首次谒见祖父,康熙帝见到聪明伶俐的小皇孙,异常喜爱,传旨将弘历召入宫中培养。主宰中国命运长达130余年的康雍乾盛世的三朝天子,在这里首次汇聚一堂,被传为佳话。雍正帝云:“朕尝恭迓銮舆,欣承色笑。庆天伦之乐,申爱日之诚。花木林泉,咸增荣宠。”这场很可能是精心安排的会面,意义非比寻常。康熙帝像发现宝藏一样把弘历这个小皇孙随身带着,无论是在园居的畅春园,还是在避暑的承德,抑或在习猎的南苑,直至病逝。康熙帝曾当面夸奖弘历的母亲能生这么个儿子是“有福之人”。胤禛继位不久即通过秘密立储方式确立弘历为皇太子,胤禛驾崩后,弘历一脉相承,顺利登基。弘历后来记曰:“皇考奉皇祖于圆明园之牡丹台观花侍宴,以予名奏闻,遂蒙眷顾,育之宫中……,今岁于圆明园颜堂曰纪恩,并为记,以述承恩所自始,付托所荐重。”或许,胤禛、弘历相继承袭帝位与祖孙三代在圆明园的这次相会不无一定的关系。

事实上,胤禛也在处心积虑地为谋取皇位而费尽心机。其心腹幕僚曾为他谋划了“诚孝皇父,和睦兄弟”的策略。胤禛按照这一策略,逐渐获取了乃父的信任,康熙帝曾派他到天坛代行祭天,而在古代这是很有象征意味的。胤禛擅长书法,颇得康熙帝赞赏,经常命其书写进呈,还以此赏赐近臣。胤禛恭奉康熙帝驾临圆明园,也是为赢得康熙帝欢心的一种刻意之举。当其时,不仅可以“申爱日之诚”,表明自己的“诚孝”;也可使晚年心境悲苦的康熙帝享受难得的作为一个普通老人的“天伦之乐”,一定程度上缓解康熙帝晚年的烦躁和焦虑。在美妙的园林环境中,无形中增进了父子间的感情。胤禛处处投康熙帝所好,时时注意与父皇的感情维系。他善于揣摩父皇的心意,对康熙帝的喜好甚是了解。康熙帝关心农业,他便以康熙朝焦秉贞所绘《耕织图册》为蓝本,依样绘制一册《耕织图册》,别出心裁地将画面中农夫和农妇的形象换成自己与福晋的容貌,每页画上都有自己的亲笔题诗,并钤“雍亲王宝”和“破尘居士”两方印章。表明自己向往田园生活的恬淡,以及对农业亲力亲为的意愿,赢得了皇父的器重。胤禛在感情上始终与康熙帝保持着比较亲近的关系,康熙帝称赞他“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情恳切,可谓诚孝”,感情的亲近很可能在康熙帝选择继承人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圆明园是胤禛韬光养晦的所在,在这里他巧妙地将自己隐蔽起来,似乎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他行动颇为低调,尽可能不插足兄弟间的争位斗争,他以坚韧的性格,四面周旋的态度回避了斗争的锋芒。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生活恬淡的富贵闲人,自诩“破尘居士”,营造不问荣辱功名的表象。他作诗表达自己向往的逍遥生活:“懒问浮沉事,闲娱花柳朝。吴儿调凤曲,越女按鸾箫。道许山僧访,棋将野叟招。漆园非所慕,适志即逍遥。”为表达与世无争、“安静守分”,他还编辑虔心佛法、崇尚超脱的《悦心集》,抄录历代文人僧道恬淡闲适、超然物外的诗篇以明志,例如书中收录“不知足诗”讽刺世人积极营求的结果,只是南柯一梦:“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回。”这些只是胤禛散布的烟雾,旨在松懈竞争者的戒心和防备。实际上,他一刻也未放松过夺取储位的努力,只是在不露声色地窥测风向,暗自培植势力,凝聚实力,等待时机。最终,胤禛的戒急用忍、恬淡不争的外表,以及刻意表现出的既诚孝皇父,也友爱兄弟的态度,使他躲避了皇储争夺中的矛盾,得以安然无恙的最终坐收渔人之利。

早期的圆明园,一方面是畅春园的附属园林,是康熙赐给众皇子的众多园林中的普通一座,另一方面,它也是雍亲王胤禛修身养性的王府花园,是他的韬光养晦之地,正是从圆明园,胤禛成功走上了问鼎清帝国最高权力之路,皇家园林与清代政治的特殊关系在圆明园、在胤禛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随着雍亲王胤禛即位为雍正皇帝,圆明园也一跃而为清帝御园,并取代畅春园,成为堪与紫禁城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清帝国权力中枢。

(张超) rdF+RrQPOo67RxZhfmFlZUO9YyQcc1s0WQw9+4iLgQnJg6Gb9geHnv3ORgsw2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