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地震、洪灾、火灾等灾难的影响

2008年的汶川地震至今令人难以忘怀,那也是心理工作者首次进入灾难现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这件事获得公众极大的关注并引发了讨论。地震、洪灾、火灾都会破坏我们的家园,并在短期内极大地影响人们获得生存资源的能力,还会对人的心理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当地动山摇

科技和医疗的发展很多时候带给我们一个假象,以为现代人已经能够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做到了很多古人完全想象不到的事情,克服了很多不确定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好像世界的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实际上,我们生活在这蓝色的星球上仍有许多不确定性,地震无疑就是一个让人类感到自身渺小和力量有限的灾难性事件。人们可能每天关注天气预报,但不可能天天关注地震预警。因为天气是多变的,而大地在大多数时候是让人感觉稳定的。想象一下,如果每天醒来都要重新确定大地是不是安稳,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是多么动荡?所以,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会默认我们生长于斯的大地是稳定的。这就有点像人们不会每天提醒一遍“自己有一天会死”一样。

基于这样的前提,当大地真的开始晃动的时候,给人们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大的。而且在地震发生的时候,人们能够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很有限,只能首先保证自己和周围人的生命安全。

一些研究显示,灾难发生当时及之后,当事人的情绪会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灾难发生的刹那,很多人并不会产生害怕的感觉,有的人甚至没有什么情绪波动。人们下意识的首选行为,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灾难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地震生还者在大致评估自己的损失后,通常会选择立即开始搜索其余的幸存者。当应急救援组织开始进行营救工作,生还者对于救助人员均会报以信任和无条件服从,听从他们的指挥迅速聚集到安全地带。安全之后,地震生还者才会出现一些悲痛、紧张、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体现为情绪上的剧烈波动。

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庆幸的是,国家和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力量很强大。目前,大的自然灾难发生前基本都会有预警,可以及时组织人员转移,降低伤亡率。地震发生后,相关救援力量也是竭尽全力的,次生灾害的信息发布是及时的,对于灾后生产生活的重建也有一些安排。

当洪水来临

在暴雨期间,人们可能会感到天有不测风云,因而对未来产生恐慌和不安。一些老年人或独居者可能会因暴雨而被困在家中,孤立无援之下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失落。而当连降暴雨,导致洪水发生后,人们的生命安全首先会受到威胁,之后也会对人们的家庭、工作和学业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导致长期的焦虑和压力。

在生理方面,人们会出现失眠、噩梦、易疲倦、头疼、肌肉紧张、背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食欲不良等生理反应。

在认知方面,人们会出现否认、自责、自怜自艾、无能为力感、高度紧张、不信任他人等现象。

在行为方面,人们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喜欢独处、时常回想起灾难场景、过度依赖他人等。

救援专家发现,受灾群众的典型反应有:脑海中会反复呈现灾害来临时的情境,如有人一闭眼,就出现房屋倒塌,洪水、泥石流一起滚下来的场景和画面;入睡困难,有一点声音就非常警惕,个别人还会号啕大哭、浑身颤抖、出汗;有人会感觉浑身不舒服,但又不知道哪儿不舒服,也有人不想吃饭、不想说话等。

当火灾发生

在火场这样特殊的环境中,在火焰、浓烟、毒气的刺激下,人们将会产生特殊的心理,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从众与逆反。从众心理的表现是:没主见,随大流。如发生火灾后,别人向哪儿跑,自己也跟着向哪儿跑,他人的决心和判断成了自己追随的目标,放弃自己原来的判断而盲目追随他人、追随多数,从而导致群体聚集,甚至引起人群骚乱。而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心理现象,其表现是:不该在现阶段做的反而去做了。如在火灾发生后,不该打开门窗的反而打开了,致使新鲜空气或浓烟烈火进入,使火势迅速蔓延或高温烟气量增加;不该冲向浓烟区的反而冲向浓烟区,导致窒息死亡。

2.向地与向隅。向地心理是指由长期生活习惯形成的,将大地作为生存根基的心理。发生火灾时,人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楼上往下跑,一直跑到室外安全的地面为止。然而,当烈火封住出口、逃生无路时,人们的向地心理导致的行为之一就是跳楼。在火灾中,很多高楼层的受困人员经常会从几层甚至十几层的高处往下跳,结果往往非死即伤。向隅心理是指在火灾条件下,人们向狭窄角隅奔逃,以躲避烟熏火烤的心理现象。其往往表现为钻床下、躲在狭窄死角处。向隅行为导致的结果多为悲剧,凶多吉少。

3.恐惧与绝望。处在火灾现场的人们,尤其是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普通人,很容易产生不可抑制的恐惧心理,这也就是常说的惊慌。惊慌之余,想到火灾危害,便会产生不知所措的心态:想逃,怕选不准安全通道;想避,又不知道哪里是安全之地。平日心理调节能力差且对火灾安全逃生知识一无所知的人,更是如此。

惊慌惧怕的心态,还会引发人们的非理性思维。非理性思维会导致判定失误,出现错误行为。随着火灾发生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心态会由惊慌不安转为惊恐惧怕。面对浓烟烈火,面对人群的纷乱骚动,人们会深切感受到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因而产生不敢面对伤亡的强烈惧怕感。强烈的惊恐、惧怕心理会干扰人们的正常思维,减弱理性判断能力,失去与烟火拼搏的精神和勇气,导致束手无策或丧失抗争能力,从而产生绝望心理,在火灾中常常表现为跳楼、躲在床下等死等。

4.退避与趋光。退避心理是指出于对某一事物的恐惧而想要躲避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人们在遇到烟、火时会向反方向奔逃。特别是当发生室内火灾时,人们总是尽力往外跑。即使是处于安全地带的人,也要向起火的相反方向躲避。一些火灾现场的痕迹印证,在退避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反而往往难以逃生。

趋光心理是指在黑暗的环境中,人们往往把一丝亮光视为希望的标志,从而向亮光处靠近的一种心理趋向。在火灾现场,浓烟遮住了人们的视线,或者照明灯熄灭,将人们一下子抛到了黑暗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会感觉不适应和惧怕。此时,人人都会产生奔向能见度好、明亮之处躲避的趋向。通常烟雾少、能见度高的地方,大多是距起火点较远的一方,如有安全疏散通道,奔向明亮方向逃生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这个方向是火势蔓延的主要方向,那么虽然能暂时减轻烟热的危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火势的发展,此处却可能成为最危险的地方。

在实际火场中,有时走廊或楼梯的一段会被烟火封住。对此种情况,如果在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冲过这段光线昏暗处,那么逃生是大有希望的。因此,火灾中仅具有单纯的向光性是不可取的,应该在理性的判断分析基础上,慎重决定躲避的地点和逃生方向。

5.侥幸与冲动。侥幸心理是人们在面临灾祸时,出现漫不经心、轻信事情不会那么严重,或者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态度,而不是冷静、沉着地采取应对措施的一种心理趋向。侥幸心理是正确判定的大敌,身处火场中的人们必须首先排除这种心态,切勿让其干扰理性的思维和正确的判定。

火灾发生后,人们的惊慌以及火、烟、热、毒等因素的作用所引发的惧怕与茫然,会使人做出不理智或盲目的冲动行为,如跳楼、呆住不动、乱钻乱撞或大喊大叫。火场心理研究证实,乱跑乱窜、大喊大叫等行为不但会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还会扰乱他人的冷静思维,加剧其他逃生者的茫然心理,导致更多人的效仿,从而使火场中的人们发生骚乱而难于疏导和控制。

6.混乱与主观。混乱常起于几个人的乱跑乱叫,从而带给周围的人以强烈的影响,进而诱发更大的混乱。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群体的情感状态会随着群体中某个人的乐观、悲观、恐惧等因素而发生变化。从非理性心理可以相互感染的观点来看,聚集的人群会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并受其影响。悲观情绪占上风的群体也最容易出现反常的举动。当火灾发生后,人群中出现混乱状态造成的危害极大,它会严重干扰人们的正常思维,出现非理性举动,如干扰正常的引导疏散和消防救护。

一些人在火场逃生时,由于对逃生方法和路线不熟,对火势的实际情况了解很少,会纯靠主观臆断或不切实际的幻想而盲目行动。而且,这类人在火场上最不愿意听从别人的规劝和指挥,因而往往容易陷入最危险的境地。因此,发生火灾时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冷静地判断火灾实际情况,才是最可取的。

火灾发生时,上述的几种心理会严重干扰自我逃生和安全疏散,使火灾受困者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失去正常的分析、判断能力,由此导致非理性的错误行动。尤其是在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的火灾事故,往往会造成人员的群死群伤。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除了建立健全消防法规、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健全建筑物本身的消防安全措施,民众还要积极参加消防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掌握消防安全知识,从而在突遇火灾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在火灾中产生上述非理性心理和错误行为,提高抵御火灾的能力和自救能力。

当灾难发生,心理反应与应对

生活多年的家园顷刻之间坍塌,生产生活节奏被打乱,人们会本能地调动自己的能量来应对危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对灾难的心理反应通常会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

一是冲击期或休克期。 发生在危机事件后不久或当时,个体主要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随后就会出现意识模糊、判断力下降等现象,或者脑袋里面一片空白。

二是防御退缩期。 由于灾害事件和经历的情境超出了自己可以应付或承受的能力范畴,人们为了恢复心理上的平衡,会控制自己的焦虑和情绪紊乱,本能地启动包括“心理隔离”在内的自我保护机制。譬如,会出现否认、退缩和回避等;将其经历合理化;高度警觉、神经质逃跑;漠视危险的存在;控制悲伤的表达等表现。

三是解决期或适应期。 灾难发生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开始接受现实,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并寻求各种资源,设法解决灾难事件造成的问题,焦虑情绪逐渐减轻,自信心增加,社会功能逐渐恢复。

四是危机后期或成长期。 多数人经历了灾害性危机后,会变得更为理性,在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开始通过一些途径获得积极的应对技巧;也有一些人虽然度过了危机,但留下了心理创伤;少数人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会出现冲动行为、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分离(转换)障碍、进食障碍、物质滥用,甚至自伤、自杀等,这种情况就需要求助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

了解了这样的心理规律,我们对处于冲击期或休克期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现象,可以抱有更多的耐心,并主要做好以下六点:

1.接纳并表达情感。在灾难发生后,我们可能会出现各种负面情绪,这是正常的反应。尝试给自己点时间和空间来释放悲伤、愤怒,慢慢将情绪表达出来。情感的合理表达,是排解灾后心理困扰的第一步。如果情绪的冲击确实较大,使我们处于休克期或防御期,那么我们多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的简单交流,也胜过完全封闭,这对之后的心理恢复也是有意义的。

2.与他人分享,相互支持。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或精神帮助,即社会支持系统。它是恢复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与邻居、家人、朋友和志愿者建立联系,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安慰。

3.重建新的希望。灾难发生后,为了人们的人身安全,政府部门会安排人们离开所在区域,集中安置。等到灾难过去,人们又陆续回到家园,虽然损失可能很大,但在援助队的帮助下,一起回去面对现场是哀悼的重要一步,也是灾后重建和恢复的重要一步。把注意力投入到重建家园中,可以减轻我们当下的恐惧和焦虑感;参与修复受灾地区的工作,可以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和希望。与此同时,重建过程中也要注意平衡个人需求和社区需求,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合理安排休息和放松时间。

4.恢复日常生活。尽早重建日常生活的正常节奏,有助于稳定心态。制订可行的计划,逐步恢复正常生活中的工作、学习和娱乐。

5.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从创伤中走出来,或者无法处理日常事务,请你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能,他们可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治疗。需要服药的情况下,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精神科药物也可以起到帮助。

6.心理急救小技术:蝴蝶拍。双手在胸前交叉,像蝴蝶拍打着翅膀,又像母亲安慰孩子一样,轻轻拍打自己双侧的肩膀。蝴蝶拍是一种集想象和呼吸为一体的放松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放松身心,缓解紧张、焦虑、疲惫,帮助提高睡眠质量,还能训练集中注意力,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去调整我们的负面情绪。

读到灾难新闻时,要注意什么

有人说,在世界每个民族的神话传说里都有大洪水的故事。西方神话中有人根据神的指示打造挪亚方舟,中国的神话里是人们想尽办法,通过自己的力量治水成功。到了现代,大的集体性灾难往往会牵动很多人的心。中国人骨子里有“一方有难,八方救援”的民族精神,会在灾难后毫不气馁、团结一心地努力重建家园。很多人虽然不在灾难现场,也没有参与现场救援,但通过媒体报道也会受到创伤性事件的影响,从而感到哀伤、焦虑和恐惧。

我们既为平凡人的英雄之举感动,也为罹难者而感到伤痛。但如果长期、大量地关注灾难信息,同情心导致的代入感也会让人忧心、焦虑,这就是“共情伤害”。如果工作和生活因此受到影响,那么我们最好减少相关信息的浏览,优先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建议每天通过官方媒体适当关注就可以了,避免“共情伤害”的发生。

如果因为灾难报道而激发了自身过去经历的创伤记忆,那么我们就需要及时寻求社会支持和专业心理支持,使其成为一个心理成长的机会。 OGtkM2757kWnHEiZGaul5e4+LEhxbkV/zuvgphTbjd771w89Vq0+ac6die+4LnS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