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这个寓言故事,它讲出了世间之事祸福相依的哲理。遇到不顺利的事或灾祸,以人的本性来说都会感到不开心,但风物长宜放眼量,再看看,能不能从中汲取到智慧——因祸得福呢?遇到了顺利、幸运的事,以人的本性来说是该感到开心的,但如果开心过了头,人们往往也会忽略潜在的风险和危机,从而带来祸事。

所以,很多次读到先哲的智慧箴言,我都会庆幸自己生在华夏——两千多年前,有人讲述了他们体会到的生命智慧;两千多年后,我们还可以从中汲取力量。谈到“和生命中的意外共处”这个话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写这本书呢?因为,在快节奏、忙碌的现代社会,仅凭一两句先贤的箴言,是很难度过人生的种种风波的。

升学、考研、考编、找工作、谈恋爱、结婚、生子、育儿,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事儿不胜枚举。我们希望老天爷对我们能好一些,最好凡事能顺利一些,想的事、做的事都能够达成。后来,我们发现生活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顺遂。“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总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等烦恼,还有种种不合心意,更是“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等到经历了一些艰难困苦,踉踉跄跄地走入社会、走进婚姻,然后泯然于人群,以为这就是人生。然而,总会有一些时刻,也许是因为一些错失、一些懊悔,或者一些意外的事情发生,让我们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和生命中的意外共处,意外的意是哪个意呢?意图的意,还是意义的意?从意图出发,那些意图之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与愿违,是行进途中的挫折险阻;从意义出发,那些意义之外的是什么意义,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见证了许多物质生活层面的变化,一段时间里会被“拥有了什么”所吸引,关注、关切乃至迷失其中,以至于忘记了什么才是自身的存在。如果把自身的存在建立在“拥有”上,那么反过来自身也将被这些“拥有物”所束缚。偶尔停下来的时候不禁问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意外的发生,有时候意味着失去一些“拥有物”。稳定的生活被打破了,原定的目标泡汤了,固有的信念动摇了……如果承托住了这种种变化,那么人生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缝隙,新的光线得以照进来;如果没有承托住各种变化,那么就可能导致心理创伤或者心理障碍。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怎么看待对意外的承托呢?和意外共处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又如何做一些有效的准备呢?

我学习、应用心理学将近二十个年头了。2004年,我抱着对人类心灵世界的好奇走进心理学系的课堂,后来经过对自身心灵的深度探索,以及多年的心理咨询一线实践和教学督导工作,我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了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经历了各种生活的变动,在人生的一些重要关卡上,过往心理专业所学和心理成长的历程,帮助我较为平稳地度过了。一些瞬间,我会忍不住想,如果不是在之前的学习和工作中拓宽了自己的内在空间,建立了一定的内在稳定度,习得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心理学原理,我能不能驾驶好生活这条小船,能不能远航也未可知。心理学极大地帮助我走向了成熟,为我保驾护航。所以我想,自己的一些对心理学的理解和实用技能运用,值得与读者朋友分享。

第一章,我会谈到常见灾难对人的不同方面的具体影响,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谈谈当灾难发生后,人们通过哪些方式,可以更快更好地恢复。

第二章,我会从心理学的角度解析创伤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基于这样的理解,疗愈会怎么进行。这章也会涉及比较关键的与情绪相处的办法,以及我们看待意外的几种角度。

第三章,则是介绍五类自我关怀的方式,通过它们帮助我们渡过心理上的难关。目前许多心理自助类的书籍都是翻译自国外的,较少提到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有益做法,作为中国的心理工作者,我将在本章加入本土资源。

第四章,我会从自我稳定感、自信、自我分化出发,解析内在稳定感的来源和修复方法。

第五章,我会从深层心理学角度出发,解析一些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原理。遇见意外,一个人的帮助系统是面对意外的重要力量来源,这一章将介绍一些与帮助相关的内容。

每一场意外,都蕴含着一个潜在的救赎。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更多的朋友接纳意外,认识意外,并最终得以和生命中的意外共处。 SrtKhQiwOVSLPxm/O+SZKLtSQOOL3OfGe7UCCBEjmMdjgvkeKckyxaBhpVpKReh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