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乡土文化与校园美育共融共生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持久、更深层的力量。”要加强文化自信,就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发挥自身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少数民族音乐而言,乡土是其生成的土壤,为音乐的创作与发展提供“灵感”,而学校的参与能够形成更有效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对于校园来说,少数民族音乐能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素材,为建立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提供资源。

一、少数民族音乐需要学校传承

乡土是形成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也是培育少数民族音乐的沃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离开家乡,离开故土,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人们在特定区域内长期生活实践中为满足精神需要创造的特定音乐形式就面临挑战,随着区域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学校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应加入当地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延续民族音乐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形成音乐文化“一地一校”的独特风格。

音乐作品需要有新颖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更需要扎根传统来感动人,这个传统就是少数民族音乐所拥有的“文化基因”。特定的社会生活会产生特定的音乐内涵,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创作和审美感受。就像一个中国的作曲家,一定很难从他的作品中听到俄罗斯风格,同样,若要在格林卡的作品中感受巴黎的浪漫风情也是很难的。而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他虽然在描述东方故事的前提下,用中国曲调的《茉莉花》作为创作素材,但它实质上还是属于意大利的歌剧,可见,滋养音乐创作者的传统和环境非常重要。因此,不同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当地各学校积极参与,挖掘每个地区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并将其放入日常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记忆”和民族音乐独特的“美”。

二、学校的教学需要本地少数民族音乐素材

2013年 12月 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了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对于学校而言,应结合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蕴含的思想观念以及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寻求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适应。在历史的长河中,音乐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不同地区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音乐和文化,学校对其进行挖掘和发扬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有助于延续中国音乐文化的生命力。

少数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和民族文化特色,将这些独特地域风格的音乐放入学校就能形成不同学校的特色,而这些特色就是民族审美的核心所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创造的音乐文化,在音乐作品的体裁、表现形式、风格上所呈现的差异性恰恰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学校更应该扎根中国,扎根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然后融通中外,丰富教学资源,让那些本地区的、民族经典的音乐文化血脉根植于学校教育中,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才能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三、整合乡土与校园的资源

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说:“每种文化有它的灵魂音乐,中国学生也需要分享中国音乐文化所赋予的灵魂,正如其他文化需要它的灵魂一样,如果一种文化一开始就丧失了表达它个性的音乐,那么一开始就可能丧失了它们的个性,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这里的“个性”就需要通过特定地域的民族音乐去诠释。在相同文化背景下,应该给予族群文化和音乐审美更多的的关注,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一地域的人,并在音乐中赋予“灵魂”和“个性”。把属于该地域的、民族的音乐融入学校,学校再去该地域中收集整理资源,积累具有当地特色的美感经验,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教育。

因此,乡土和校园的音乐文化资源是需要整合的,在统一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和教材内容的时候还需要挖掘本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并将其纳入学校美育的教学内容中去,不仅局限于“请上来、送下去”的方式,还要让广大教师参与进来,通力合作,多组织开展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传承教育研究,如音乐采风、音乐二度创作、音乐传承课堂教学展示、资源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师资线上线下培训等内容,形成具有本地民族音乐特色的音乐文化传承链,使居住在同一地区的民族能够对本民族的音乐更有认同感和自豪感。

人的音乐感受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幼儿阶段,而这又关系到人在成长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发展。任何一种音乐的表现形式,当它蕴含情绪的感受和体验时,音乐才具有意义。虽说音乐能力也包含作为感知和听辨音乐音响形式的能力,或是通过学习以后形成具有音乐思维的记忆能力,但都离不开情绪体验,忽略这一点,音乐就只能成为无法激起情感关联的符号组合形式。从这一点上看,体验音乐在人的审美感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在学校美育教育中融入成长环境中已经接触过的本地民族音乐,不仅能为本地的民族音乐传承带来新“生机”,也能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为文化传承和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助力。只有将本地民族音乐的乡音、乡调存于人们心中,才有了“乡愁”,才有了“美”。 nV1uS8bOwrOpRpB0ufZjp2bOkd0PHSlPUZDRbwSON0bdcJsDBb36G3ijc7IiRWx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