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森林文化

森林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森林文化是人们不断认识、调整人与森林、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必然产物,是森林人格化的真实体现。郑小贤认为:“森林文化是指人对森林(自然)的敬畏、崇拜、认识与创造,是建立在对森林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基础上的,反映在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与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两大部分。” 蔡登谷认为:“城市森林文化是关于城市中保护和建设森林以满足城市和谐发展和市民健康需要的文化。其内涵包括物质、行为、制度、精神 4个层面,即城市森林物质文化、城市森林行为文化、城市森林制度文化和城市森林精神文化。”

从广义上讲,森林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与森林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森林文化指的是与森林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

(一)森林文化的哲学基础和森林文化的内涵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在森林中,以采猎为主,“尊天父,敬地母”,人类臣服于自然。那时人类虽然具备了社会的最初形式,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一切以自然为中心。那时的文明,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中心主义”文明,是原始文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人类学会了耕种、放牧,为了获取更多的产品,人类开始毁林。这时的文明,是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开始摆脱了自然的束缚,进入“亚人类中心主义”文明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高喊着“知识就是力量”,无知地挥舞着斧头,砍向“生我育我”的“地球母亲”,人类与自然彻底决裂。然后,自然也毫不留情地给人类以报复。这时期,就是工业文明时代,也即“人类中心主义”文明时代。

随着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剧增和爆发,人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地球是由地圈、水圈、气圈以及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一个可以自组织的系统,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于外在或人为的干扰具有整体稳定性的功能。如果外在或人为的干扰超出这个范围,这个“生命体”将会受到难以弥补的伤害,引起其反弹和报复。这既是生态学的哲学理论基础,也是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森林,是其中地圈的主体,因此,它也是森林文化的哲学基础。换言之,生态哲学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整体性统一规律、(森林)生态演替规律、(森林)生态循环和再生规律、(森林)生态平衡规律是森林文化的哲学基础。

森林文化的内涵,随着文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其内涵关键词可以分别概括为崇敬、采伐、征服;而在生态文明阶段,森林文化的内涵可以表述为森林文化是以人与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谐共荣的所有财富总和。狭义的森林文化可以理解为人与森林和谐共荣的精神财富,广义的森林文化则可以理解为人与森林和谐共荣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二)森林精神

森林精神,是生态人在充分体验森林文化快感的同时,将森林人格化,在我们与森林进行精神交流之时,将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化为自己行动的榜样。长此以往,榜样演化成道德规范,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形成一种世界观。森林精神是森林文化的精华,是森林文化的支柱,是林业人升华的圣药。让森林精神融入我们每一个森林人的灵魂之中,让所有的森林行业、森林人真正成为一家人,为实现“人地共荣”而共同奋斗。

(三)森林文化与文化、生态文化的关系

森林文化与文化、生态文化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森林文化∈生态文化∈文化

森林文化属于生态文化,因此,森林文化就自然而然地继承了文化、生态文化所有特征,同时,森林文化还具有森林业所特有的特征。

在未来的生态文明社会里,生态文化将是文化的主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人类将生活在森林之中,因此,森林文化也就将成为生态文化的主体。

(四)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

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主体,从属于生态文化,因此,森林文化必须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森林文化体系建设目标与生态文明目标完全相同。森林文化,是从森林生态系统这个角度,研究探讨森林业的建设,从而服务于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这里的森林业(forest-trade),与现在的林业(forestry)不同。林业,是以经济学、林学为理论基础和行为指导方针,只注重经济效益,一切以经济为中心。而森林业则不同,森林业是以发展学、生态学、林学为理论基础和行为指导方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和谐共荣为目标,从而推进全人类共同进步。

森林业具有周期长、生态系统整体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可演替性、事关人类安全等特征。

(五)森林文化的外延

森林文化从属于文化,它的外延模式应该与文化模式相似。因此,森林文化的外延大致分为森林物质产品、森林技术、森林艺术、森林文化理论和森林相关的组织与制度。(参见图1-1)。

图1-1 森林文化组织结构图

这种划分方式不是绝对的,北京林业大学郑小贤教授将森林文化外延划为技术领域和艺术领域。笔者认为,还是沿袭传统的划分方法较好,即物质领域——森林物质产品,精神文化领域——森林文化理论、森林技术、森林艺术、森林组织与制度。

森林文化外延的划分,并不是将其孤立和分割,而是为了便于叙说和理解。在实际研究、应用中,它们是相互渗透的,所划分的界线是很难分得清的。例如,森林公园,你能说它是完全属于哪一类?可以说,森林公园既给人类提供了物质产品——山石土木水、花鸟虫鱼兽,又提供了精神产品——山峻石奇水清木秀、鸟语花香虫鸣鱼游;同时,森林公园还是人类休憩、娱乐、保健的场所。

(六)森林美学

森林美学是研究人对森林的审美活动的特征和规律的科学。森林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人对森林的审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森林美的本质,森林美的形态(森林自然美、森林艺术美、森林社会美、森林生态美),森林美的范畴(优美、崇高、雄壮、秀、奇、灵、色、香等);森林文艺的美学特征,森林文艺的创作和欣赏;森林审美意识的本质,森林美感的生成及其特征,森林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观点及其判断标准,森林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原则等。

(七)森林文化的功能

1.森林价值观整合功能

价值观整合是文化整合功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只有整个社会具有统一的森林价值观,才会更好地形成人与森林和谐共处的目标、规范与行为。社会中的人们在价值观上都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森林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基本一致的森林价值观念。规范因价值需要而产生,森林价值观整合功能使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将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从而实现人与森林和谐共荣。

2.森林文化导向功能

整合功能维持社会秩序,而导向功能则推动森林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首先,森林文化为社会提供森林知识,社会以新的森林知识为动力,使社会全体成员认可人与森林和谐共处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使个人和群体的目标与人和森林和谐共荣的总目标相一致。其次,通过森林机构和制度的调适,建立有效的森林机构和制度,使之适应社会和森林业的发展。再次,通过行为调适,使社会成员在确定了社会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森林业的发展目标之后在行为上达到步调一致。

3.为林业发展提供精神思想理论基础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文化的社会,没有一项活动不与文化相关,林业也不例外。没有文化的林业,是不完整的林业;仅仅只有物质领域的林业工程建设,而没有林业精神文化建设,是落后的林业,是没有进取精神的林业,是不能前进发展的林业,是封闭的林业。而且,只有发展森林文化,才能开阔我们林业人的思路(换脑子、开眼界),大胆吸取其他行业、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进行开拓创新,壮大林业行业。有且只有提高林业人的素质,才能创造完善的和谐林业。林业人是森林文化的创造者和经营者,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具有理解和感受森林文化的能力,深刻懂得创造森林文化的意义。有且只有我们林业人自己体验到了森林文化的感召力,我们才能践行团结向上、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为社会做贡献的森林精神;有且只有这样,才能显现我们林业人崇高的精神风范,才能壮大我们的林业。

然而现在,以上这些正是我们还未能做到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进行森林文化知识的教育,传播森林精神,提高对森林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森林文化的创造能力。在德国,1906年山林学会就通过了在林业大学开设森林文化课程的提议案。在日本,北海道大学林学系从 20世纪 30年代就开始讲授森林美学。二是找差错,自己找差错,请别人找差错。敢于自己找差错,勇于接受别人指出的差错,是一个人或组织成熟的表现;相反,时刻彰显自己的成绩(甚至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容忍别人指出自己的差错,甚至打击对立观点,这都是不成熟和幼稚的表现。

4.提高国民对森林文化的感悟力

进行森林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对森林文化的感悟力,有利于森林业的发展。对民众实行森林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对自然美、森林美的欣赏能力,可以培养对森林的情感,从而丰富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反过来又有利于增强民众保护森林的自觉性,支持森林业的发展,积极参与森林业的各种活动。德国民众对森林有着很好的了解,对森林美有很强的体验和感受能力,对森林有很深的情感,所以在德国砍伐一棵树会立刻激起民愤。德国从 20世纪 20年代的“青年运动”到后来的“绿党”,都是对破坏环境进行抗议的“绿色运动”,他们在探索一种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的新的生活方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远见的新思潮。与此相反,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面对滥伐林木、破坏风景的现象却无动于衷(甚至为了“招商”,不惜侵占林地、滥伐森林、污染环境),这对林业来说,不能不是一种危险的民众心态。一个日本学者说过,对森林的“无知和无感受,会导致森林的毁灭”。这是一记警钟,人们应该从这句警语中受到启示。这里所说的“知”和“感受”,指的就是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感受、体验森林的美。文化心理体验,是一种高级“精神”享受,由此产生的愉悦既不同于因占有欲的满足而产生的心理快感,也不同于由享受物质而产生的生理快适,这种美的感受能力要靠审美教育和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因此对人们进行森林文化教育,提高对森林文化美的感受能力,增加对森林的感情和爱心,就能够自觉地去保护森林,向滥伐滥垦、破坏森林、破坏自然的行为做斗争。

5.利用森林美学功能,开展森林旅游,增辟新的财源

美丽的森林风景,良好的休养、疗养环境,可以吸引众多的游客和休养、疗养人员,从而促进了旅馆、饭店等饮食服务业和商业的发展,由此带来城市的繁荣和纳税者的纳税能力的提升,而这些间接的经济收入,不但可以补偿由于森林的美化和木材砍伐的减少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且由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木材直接生产之所得。

6.促进林业工程建设完善化

传统的林业,是把森林看作一个经济对象,对森林的评价主要以森林的经济价值为标准。工业化引起的大面积天然林遭到毁灭性的采伐破坏及生态性灾害的逐渐加剧,使人们认识到森林除提供木材而外,还具有巨大的防护作用和多种公益效能,例如生态效能、环境效能、卫生效能、福利效能等。环境效能和福利效能产生了对森林观赏性的文化评价,它包括森林的树种结构、林相景观、季相变化以及林业生产循环过程中这种森林环境的稳定性等,而森林的文化评价又可以和森林的其他效能协调起来,综合考虑森林的各种效能并以此指导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正是当代林业的发展趋势。

7.森林文化的核心理论:和谐发展

森林文化的文治教化功能,决定了森林业的发展必须以人地共荣、人类永久幸福为最高目标,因此,森林业的发展包括森林文化的发展,必须以和谐发展理论为基础理论,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总之,森林文化功能可以概括为有关森林的“文治教化”功能,即制度规则功能(礼)、美学功能(乐)和教育感化功能(教化)。 it/l47EXZK3wnr8xikFl96DoQYLUh6yj1Ix/LPaJOsAiIywrTfyyzGNhSAXhap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