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教育的案例教学设计

唐艳婷 沈 楠 马冬莲 侯振虎 [1]

摘 要: 以“跨越时空的同一天”为主题,依据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从起步、快速发展直至超越的进步轨迹,在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国家跃迁大背景下,呈现不同时代的年轻人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的伟大实践。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章节的教学,从案例入手,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以及历史、现在和未来两条主线,阐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明晰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从而达到坚定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的价值引领,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 个人理想;社会理想;中国梦;案例;教学设计

理想信念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一方面,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也就没有青年的前途;另一方面,理想的实现往往要通过一条并不平坦的曲折之路,只有实践,才能连通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只有坚持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脚踏实地,才能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理想。

一、案例材料概要

以“跨越时空的同一天” 为主题,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从起步、发展直至超越的进步轨迹为主线,在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国家跃迁大背景下,呈现不同时代的年轻人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体现了年轻人立鸿鹄志,敢于担当,勇于实践的奋斗之姿,强调新时代青年人只有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展现自己的出彩人生。

(一)王亚平与她的航天强国梦

2021年10月16日,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二十一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由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航天员组成。王亚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曾出色完成了2013年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任务,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1.王亚平的航天梦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时,当时还是飞行员的王亚平和战友在电视机前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看着火箭灿烂的尾焰,就在那个时刻,她的心里悄悄种下了一颗“航天的种子”。2009年,她当时在飞行部队,有一天接到第二批航天员选拔的通知,她马上就报名了。最开始的时候,家人觉得航天员太危险,不同意她当航天员。记得王亚平的父亲开玩笑说:“你在地球上飞一飞就行了,跑到地球外面多危险?”但后来,家人看她很坚定,也就无条件地支持了她的决定。她自己也没有想到,2003年植根在心中的航天梦,在10年之后实现了。王亚平说,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总有一天你能触摸到它。作为年轻人,一定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2.王亚平航天梦的实现

在追梦的过程中,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航天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也能让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的发展当中。有很多人曾经问王亚平,在飞船发射的那一刻,你在想什么?是否害怕和恐惧?她说,在发射的那一刻,她的脑海里只有六个字:责任、使命、圆梦。她说:“能够从事载人航天事业是我的荣幸,能够让航天服务于社会是我的梦想。”

(二)邓稼先与他的航天强国梦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振奋了全中国,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邓稼先的航天梦

早在青少年时代,邓稼先就树立了科技强国的理想。1948年他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为了发展国防科研事业,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他组织、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设计。邓稼先将个人理想置于社会理想之中,在帮助我国实现航工航天事业零的突破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科技强国的理想。

2.邓稼先航天梦的实现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给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毛主席在会上说:“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不把你算数。”从此,中国制造原子弹的“零二”计划正式启动。“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一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能达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每一个中国人的航空航天梦

在未来,中国的空间站是我们中国人在太空的家,这对于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是一个里程碑,也是我们国家建设航天强国的一个标志性的工程。现在很多孩子立志想要当一名航天员,去探索美丽的太空,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每一个中国人的航空航天梦汇聚成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为每一个中国人的航天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坚实的根基。

二、蕴含的思政教育意义

基于价值引领方面的必要性、贯通教材方面的可能性和铸魂育人方面的功能性之考量,特选择本案例。

(一)价值引领之必要

1.凸显“坚定理想信念”主题,蕴含更多期许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深切期望,勉励青年时多次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避免精神上缺“钙”。2022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引导年轻干部对党忠诚老实,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 回溯十年前,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教导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并专门提及“到航天城来,就是要实地感受载人航天精神,激励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本案例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为语境,以“跨越时空的同一天”为主线,凸显了“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的重要性,融会贯通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等期许,有望激发学子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

2.拓展“四史”学习教育成果,坚持守土尽责

在思想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拓展“四史”学习成果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案例不仅有历史的纵深沿革、横向驻足,更有接续奋斗、直指未来的发展,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懂弄通悟透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还能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获得力量,夯实信仰之基。

本案例从历史中走来——呈现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加速度,展望未来——憧憬祖国各项事业的新突破,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二)贯通教材之可能

本案例实施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紧扣教材,运用案例,承前启后巧育人。

紧扣教材,案例选用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的诸多成绩,如“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交会对接”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祝融号火星车” 等。延续此思路,教师运用本案例时,不妨略加拓展,予以丰富。譬如,2021年7月4日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11月7日中国女航天员到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神舟乘组“天地连线”满载仪式感与自豪感……

纵观《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教材,绪论所言“立大志”,第三章所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科学家精神、“三牛”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第四章所论“国富民强”等,均可由本案例引申开来,渐成前后呼应之态势。

(三)铸魂育人之功能

本案例铸魂育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思想进步、认识提高和行为优化等方面。

1.促心理发展

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刚刚成年的他们生理发展接近完成,各项生理功能几近完善,但心理发展的整体水平尚未成熟 ,因此德法课设计需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尽可能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

本案例有助于大学生在社会比较 中见贤思齐,激发他们对关乎自身发展的重大问题(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进行探索,追寻自我同一性 ,增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概念,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合理规划。

2.促思想进步

本案例能给大学生以较强的代入感和共情性,帮助他们树立“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价值理念和追求,进而引导他们心怀“国之大者”,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筑梦、追梦、圆梦的征程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3.促认识提高

本案例能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本案例还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创新对于个人进步、国家发展、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结合各自所学专业或学术兴趣来回应社会所需、大胆求新、勇于创造的热情,有助于他们意识到创新要脚踏实地,要从培养自身思维的独立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开始。

4.促行为优化

教学活动要在唤起大学生起而行之的激情上下功夫,在促成大学生躬身践履、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引导大学生将思想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案例中,逐梦的航天人们接续奋斗,每一代人都在努力践行初心使命,都在脚踏实地砥砺前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大学生们理应从眼前、从脚下开始。当梦想照进现实,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将促使他们发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水平。

此外,本案例紧跟时事热点,有效整合相关资讯,以激发大学生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兴趣,保持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促其充满热情地关心周围世界,主动汲取知识,把握形势与政策。

三、案例与课程教学结合

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以下简称“德法”)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第二目“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开展教学。

(一)教学目标

教学中,大学生通过对“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相关内容的学习,能够在认知层面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案例材料的有效组织,引导大学生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只有将个人理想放置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才能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最终更为深刻地理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讲清楚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讲清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具体来说,在知识目标层面:一是理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二是理解个人理想、共同理想以及远大理想的关系。在能力目标层面:一是掌握理想转变为现实的办法;二是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在价值观目标层面: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教学内容

第一,在理想信念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厘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内涵,深刻剖析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个人与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同样,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坚持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第二,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一方面,这种结合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另一方面,这种认识需要外化为外在行为。案例教学帮助大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三,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本节学习,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分析理想与现实、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在新时代背景下把个人理想定位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案例结合点

为了帮助大学生增强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的认知,特别是增强对个人理想、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关系的真知和正见,可以用两条主线组织“跨越时空的同一天”案例,一条是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横向维度,另外一条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纵向维度,通过案例的有效组织实现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交融,使个人理想、社会理想、信仰、信念、信心等关键词以更加生动、立体和深刻的方式呈现在大学生课堂中,在真实情境中解答大学生或将面临的困惑。

1.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横向维度

采用“跨越时空的同一天”案例中王亚平、邓稼先等追求个人理想的先进事迹,通过介绍个人理想实现的社会、国家、时代等背景,引导大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2.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纵向维度

采用“跨越时空的同一天”案例中的两个关键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呈现民族和国家发展轨迹,结合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横向维度,揭示大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重要性。

四、教学实施安排

(一)教学步骤

1.导入

教师组织大学生观看神州十三号成功发射的视频,引起大学生关注2021年10月16日这个载入中国航空航天史册的重要日子,引导大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2.阐述学习目标

在回顾了理想信念的内涵与重要性之后,明确这节课主要和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二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

3.呈现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学习

(1)案例1:“跨越时空的同一天”。

2021年10月16日,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二十一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执行任务的王亚平是执行此次飞行任务的3名宇航员之一。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时,当时还是飞行员的王亚平和战友在电视机前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看着火箭灿烂的尾焰,就在那个时刻,她的心里悄悄种下了一颗“航天的种子”。2009年,她当时在飞行部队,有一天接到第二批航天员选拔的通知,她马上就报了名。她自己也没有想到,2003年植根在心中的航天梦在10年之后实现了。王亚平说,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总有一天你能触摸到它。作为年轻人,一定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那么,王亚平航天梦的实现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我们来看她自己的描述。在追梦的过程中,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航天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也让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的发展当中。

知识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统一。

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一方面提升人的境界,确证人的价值;另一方面推动社会发展。人不仅可以把自然、他人、与自己不相同的事物当成有意识活动的对象,还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对象。所以,社会理想并不排斥甚至抹杀个人理想,有活力、进步的社会一定会尊重并且提供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

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社会是个人的联合体,社会理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建立在众人的个人理想基础之上的。社会理想不是个人理想的简单相加,是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实践形成的。社会理想是个人奋斗的方向,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理想一致,在为社会理想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离开社会理想和需要的个人奋斗终将成为无谓的努力,既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很难实现。

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结合才有意义,当二者冲突时,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理想。社会理想不是空洞抽象的,也不是游离于个人理想之外的,而是对千百万个人理想的概括和升华,社会理想只有融入个人的理想和努力才能实现。

(2)案例2:“跨越时空的同一天”。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振奋了全中国,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给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毛主席在会上说:“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不把你算数。”从此,中国制造原子弹的“零二”计划正式启动。“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一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能达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正是有像邓稼先等一批为了发展国防科研事业的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奋斗几十年,才使得我国迈出了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

邓稼先早在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了科技强国的理想。1948年,他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邓稼先将个人理想置于社会理想之中,在帮助我国实现航工航天事业零的突破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科技强国的理想。

知识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远大而为理想,不仅源于现实,而且超越现实。主客观一致,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反映了在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理想。一个时代的产物,都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美好的理想。其崇高性体现在它旨在解放全人类,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美好性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而和谐的关系,人的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马克思、恩格斯依据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地预测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最终一定要达到一种更加美好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

大学生今天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勤奋学习和奋斗,就是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创造条件。大学生在确定个人理想时,应该更符合自身特点,更贴近社会、贴近现实。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梦,也是每一个大学生的成才之梦。大学生要在社会理想的指引下,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于追求个人理想,在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个人理想。

4.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新时代背景下,同学们应明确新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责任,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定位于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课外拓展

1.课后作业

思考: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的责任。

2.推荐阅读

(1)徐贲著:《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

(2)克特纳著:《生而向善》,王著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本·沙哈尔著:《幸福的方法》,汪冰等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2]邓稼先[N/OL].(2018-10-16)[2022-02-22].https://news.12371.cn/2018/10/15/ARTI1539581968183197.shtml.

[3]跨越时空的同一天[N/OL].(2021-10-16)[2022-02-10].https://weibo.com/2803301701/KCWOCD3Rl?refer_flag=1001030103_.

[4]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5-05)[2022-02-10].http://cpc.people.com.cn/n/2013/0505/c64094-21367227.html.

[5]沈壮海.《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73(9).

[6]孙进军,王碧薇,王锦慧,等.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50个“新中国的第一”见证祖国70年辉煌[J].党建,2019(10).

[7]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N/OL].(2022-01-18)[2022-02-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201/t20220119_595146.html.

[8]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N/OL].(2013-05-04)[2022-02-10].http://www.gov.cn/ldhd/2013-05/04/content_2395867.htm.

[9]因热爱而执着 因梦想而坚持[N/OL].(2021-10-14)[2022-02-10].https://politics.gmw.cn/2022-01/15/content_35450255.htm.

[10]徐英杰,陈凯.大学生心理健康[M].第3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

[1] 唐艳婷,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德育研究,主要承担“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沈楠,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承担“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马冬莲,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西方政治制度、行政法学研究,主要承担“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侯振虎,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育人)与学生发展、高等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主要承担“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教学。 PHS8QU8R99w96Mq1O3bxwCzYA3KjW9lxpHEe3J0VQwOXKx1HowR8z99/QYCVInj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