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不仅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试金石。进入新时代,思政课获得感生成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思政课自身所具有的内隐性、思政课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沟通等。因此,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高校也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此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有效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获得感;影响因素
思政课作为全体高校在校生都要上的公共课程,旨在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教育教化大学生,让大学生获取科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在立德树人方面获得了一定成效,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也得到了一定提升,但要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思政课获得感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大学生从中感到满足的主观感受,包括理论知识的获得、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指导实践方法的应用。它反映的是大学生在上完思政课之后的直接感受,是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动接收程度、主观选择和心理感受,主要体现为精神层面的满足。思政课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内隐性使得它与其他学科存在明显差异:一般而言,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大多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法治等内容。上课内容多为理论性知识,大部分学生在课后最多只能记住一些知识点,获得感相对就比较低。一堂好的思政课要有思想、有内涵,能够帮助学生立志成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互联网已经相对普及,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获取海量的信息资源。知识的“有用性”是大学生学习的直接因素,而获得感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在感受知识是否“有用”的基础上进行评判的,因此,高校思政课的内隐性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体验,致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克服思政课的内隐性弊端才能有效提高思政课的获得感体验。教师要善于从我们身边获取思政课教学的素材,比如84岁的钟南山院士第一时间告诫公众“不要去武汉”,自己却逆行前往;1997年出生的年轻护士朱海秀在除夕夜瞒着家人,偷偷加入支援湖北医疗队;15岁的少年赵珺延,只身一人带着5个重重的行李箱,从国外背回了1.5万只口罩;牺牲在一线的李文亮医生在病危中依然表示“等我病好了,我会再上一线”……许许多多的白衣天使、解放军战士、人民警察、环卫工人、基层公务员、快递小哥、小区保安,以及志愿服务者等等,他们坚守一线,不计名利、无惧生死,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称谓——“最美逆行者”。教师对身边的思政课教材现学现用,更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有效的方法能够最大化地发挥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讲好思政课不仅要求教师对各个要素进行创新与整合,还要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实现教育信息化,使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当下社会的要求以及大学生的需要。
话语体系是传递思政课内容的重要载体。思政课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官方化”,思政教育话语多来源于政策性话语与文件话语,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往往不太紧密。
要有效提升思政课获得感,就需要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对话中打破障碍,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知识。具体来说是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热衷于上网,受网络文化影响较大,吸收流行元素,大学生的口头禅也增添了新内容,如“内卷”“躺平”等热词。面对大学生话语方式发生了变化,思政课教师也应有效应对,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应了解或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要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增添艺术性。教育者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话语的科学性、逻辑性时,也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拉近与受教育者的距离,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融进思政课话语体系之中,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成效,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从而提升大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感。用生活化的语言讲授思政课并不是弱化其理论性、科学性,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理论知识,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1]洪晓楠,邱金英.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及增强对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21:38-44.
[2]富姗姗,巩前文,张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内涵的四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0:28-29.
[3]石文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