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课程获得感途径探析

周芮

摘 要: 自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以来,全国各地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吹响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号角。作为当代有志青年,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新思想,更应该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本文我基于自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课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出继续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具体路径,为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铸魂育人作用助力。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获得感

一、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的重要性

(一)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要求

当前,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要把大学生塑造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培养成具备新理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必须先对大学生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教育,帮助其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进行富有实效的理论武装。当下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主动地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工作,是进一步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时代诉求。因此,在高校传播和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武装青年思想的现实需要

(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确保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课程的获得感以及不足

(一)知识层面

知识层面是指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概念、理论等知识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包括社会热点、形势政策、重大事件等知识内容。

头脑有获得,心理有差距。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经过学习,学生一般能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获得更多知识,也能在最终考核中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然而,尽管如此,不论从框架模式、上课形式,还是考核方式,大学思政课仍旧与中学思政课有一定的相似性,导致一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相似,没有新奇感,与自己心里的思政课有差距。因此,对于类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的思政课,很多学生认为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去认真学习、记忆相关理论知识点。何况大多数高校对思政课的考核方式通常都是课程小论文,无须复习,随便写写都能过关。

(二)情感价值层面

类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的专题思政课,除了知识的教授,更多地应在于对大学生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树立与培养。让学生内心对其产生认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是思政课的关键价值所在。

情感价值有所提升,但与现实却有所冲突。经过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后,学生的精神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不仅思想素质得到了提高,内心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身心都得到了振奋。然而,一些思政课仅停留在理论上,这使得部分学生感觉学习思政课没什么实际性作用。

(三)行为能力层面

行为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获得的能力并且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相关行为的能力。这里的能力通常包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能力、见微知著的分辨能力、由个性到普遍再到抽象和本质的升华反思能力等。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更易于被校园、社会所认可,更主动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等等。

三、探索提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课程获得感的途径

(一)立足知识点,因材施教

知识的获得是大学生获得感提升的前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知识的学习与教授。教师方面,不仅要遵循课程教学规律,也要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设计,避免知识碎片化、零散化。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可以开展一些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讨论活动,教与研的结合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知识和概念,实现知识的内化。另外,教师要根据不同材料内容,根据其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在用好教材和论著的同时,巧借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等,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方面,作为学习者的我们,应该时常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以认真的态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紧扣价值观,以情育情

思政课的重心应该放在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上,因此,思政课不能照本宣科,要变成有温度的课堂。从教师方面而言,教师首先要走近学生,拉近彼此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要真心对待所教内容,真情实感地投入课堂里,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温暖学生。其次,要换位思考,贴近学生生活。思政课的理论有些比较晦涩难懂,极具哲学思维,但学生的思维尚达不到此高度,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具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复杂不易懂的理论转换为生活中的常见概念,将思政课开在“生活”的大地上,使课程通俗化、简单化。最后,教师要找准机会,引发共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思政课可以使用的“活教材、活案例”,如果教师合理使用,就能引发学生讨论,从而达到以情育情的目的。从学生方面而言,我们要主动学习起来,让知识“活起来”,多去发现生活中新思想的体现,多去感悟新思想的深刻内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认同感,形成良性循环。

(三)践行于实践,学以致用

在重视知识获得与情感获得的基础上,我们必须重视行为获得,切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法治、强军和外交思想等诸多方面,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从教师方面来看,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切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去实践时,应该合理选择实践方向、实践内容等,要贴近学生生活,切忌要求他们去做暂时还做不到的事情,要综合考虑学生现有的能力。从学生方面来看,我们要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希望,自觉承担相应职责使命,在生活、学习中处处践行新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多向身边的优秀人员学习,学习时代楷模、平民英雄,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做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刘宇,张红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53-156.

[3]涂华勋,张建,彭渝钦.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59-64.

[4]赵建超.“思政课获得感”的哲学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93-97.

[5]曹月柱,江慧英.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3-65.

[6]刘丽琴,赵鲜.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9-63. g2Dr+r6ymZd7YZu5u0J3GvqPeWqv1EbpK/CyyX/vWjR1/lIoBOIXfo2kMhjKHhn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