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5 探测TNP性能研究

目前,在军事领域中硝基化合物,尤其是多硝基化合物TNP或TNT常作为炸药而被使用。由于很多硝基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及爆炸性,从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及安定,因此如何准确高效地探测硝基化合物,尤其是具有爆炸性或生物毒性的多硝基化合物,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考虑到在前面的性质测试中,配合物 1具有良好的固体荧光性质,因此我们选择 1作为该系列的代表研究荧光识别硝基化合物的性质。

首先我们经过筛选,选取了既环保、又能充分体现配合物 1荧光性质的乙醇溶剂来制作悬浊液。我们先将 10 mg研细的配合物 1粉末加入 5 mL乙醇溶液中,并超声 10 min让配合物在乙醇中充分混合成并形成混悬液以备后续使用。而后向 1-乙醇悬浊液中分别加入50μM不同硝基类化合物,TNP,4-NP(4-硝基苯酚),TNT(2,4,6-三硝基甲苯),2,6-DNT(2,6-二硝基甲苯),2,4-DNT(2,4-二硝基甲苯), m -NT( m -硝基甲苯),NB(硝基苯)and NM(硝基甲烷),检测不同硝基中 1-乙醇悬浊液的最强峰强 544 nm处 5 D 4 7 F 5 的特征峰,得到如图 2.10(a)所示的结果。由图中的猝灭百分数可以看出不同硝基化合物对 1-乙醇悬浊液的荧光猝灭程度不同,随着硝基个数的增加猝灭程度增加,羟基的引入加剧了荧光的猝灭。猝灭程度分别为TNT(46.3%),4-NP(49.1%),2,6-DNT(40.7%),2,4-DNT(37.1%), m -NT(28.2%),NB(22.4%)以及NM(16.3%)。其中TNT对荧光的猝灭程度最强。由此可以看出配合物 1对硝基化合物尤其是TNP具有高效选择性识别的性质。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配合物 1对TNP的识别能力,我们继续对不同TNP含量下的1-乙醇悬浊液的荧光强度进行了研究,以探索TNP浓度与荧光强度间的关系。如图 2.10(b)所示,配合物1-乙醇悬浊液三个特征峰的荧光强度都随着TNP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地减少,尤其是当TNP浓度达到 50.7μM时 1-乙醇悬浊液的荧光被完全猝灭。为了进一步探索TNP浓度与荧光强度间的关系,我们用测量计算后得到的 I 0 / I 作为纵坐标,以[μM]作为横坐标作图,如图 2.10(c)所示。

图 2.10 (a)在配合物 1的乙醇悬浊液中加入 50μM八种不同的硝基化合物后荧光发射峰的猝灭效率(分别在 328 nm和 613 nm处激发和监测);(b)配合物 1的乙醇悬浊液加入不同浓度TNP后的荧光发射光谱;(c)I o /I与 1-乙醇悬浮液中TNP浓度的Stern-Volmer图(内部插图:选定区域的放大图)

我们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荧光猝灭的效率符合Stern-Volmer线性拟合公式,即 I 0 / I K sv ×[M]+1,其中 I 0 为不含TNP时 1-乙醇悬浊液的初始荧光强度, I 为加入TNP后1-乙醇悬浊液的荧光强度, K sv 为猝灭常数,[M]为加入TNP的摩尔量,并且拟合后 R =0.985,说明实测值与拟合的较为相符。通过计算在低浓度TNP下,猝灭常数 K sv 值为9.87×10 4 M -1 ,该值与以前报道的一些配合物,如[Tb(L) 1.5 (H 2 O)](7.47×10 4 M -1 [29] ,[Zn 2 (TZBPDC)(μ 1 -OH)(H 2 O) 2 ](4.90×10 4 M -1 [37] 和Zn-UiO-68(2.49×10 4 M -1 [38] 相比更大,因此配合物 1在识别TNP时更灵敏更有优势。我们推测TNP对荧光的猝灭主要是由光致电子转移(PET)所造成的,而电子转移的过程可以通过感应效应来解释。硝基化合物为缺电子类化合物,它们可以从阳离子型配体那里捕获一个电子,最终导致了配体到金属的LMCT荧光发光减弱(图 2.11),而这种PET现象在以前的研究中也有所报道 [33-38]

图 2.11 TNP与配合物 1之间可能存在的选择性传感和光致电子转移模拟示意图

最后,我们做了 5次循环实验,以证明配合物 1重复探测TNP的可能性以及配合物 1的稳定性,我们监测 544 nm处 1-乙醇悬浊液的荧光强度,然后加入 50μM TNP,再次记录该处荧光强度,然后回收配合物 1,经多次乙醇洗涤后,重复上面的工作,一共 5次,得到如图 2.12所示的结果。通过循环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 5次配合物 1对含有 50μM TNP的乙醇溶液的识别效果基本一致。而后我们对 5次识别TNP后回收的配合物 1粉末的PXRD图谱与之前新合成及单晶模拟的 1的PXRD图谱进行了对比,结果如图 2.13所示。我们发现三者的峰型及峰位置高度一致,这说明在识别过程中 1的结构保持了很好的稳定性而并未被TNP损坏,因此配合物 1在荧光识别中具有可循环利用的可能性。

图 2.13 配合物 1在检测TNP和五次循环实验后的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 jvRtaTyf/OF6YxUbNMticWZLumwFrmuTR2PsBU2xnnUool3AmhaEQb7gSfEXxk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