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孕育形成阶段(1997—2004)

南普喜剧之所以能在 20世纪 90年代中期孕育形成,主要得益于三个相辅相成的因素:其一,广西戏(喜)剧艺术创作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二,南普语言的流行以及南普观众群的形成;其三,南普喜剧主要推动者杨建伟坚持不懈的探索。

一、广西戏(喜)剧小品艺术发展的良好态势

20世纪 80年代中期,戏剧危机在全国蔓延,广西也不例外。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广西文化厅于 1984年提出了“立足改革,出作品、出人才,努力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工作方针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广西于同年举办了第一届广西剧展。广西剧展旨在继承和发扬“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的光荣传统,寄寓着振兴广西戏剧的愿望。根据最初的设想,广西剧展每隔一年举办一次,故于 1986年举办了第二届。可是这样的振兴努力还是遭遇了挫折,第三、四届广西剧展分别推迟至 1991年、1996年才举办 。1996年 10月 7—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宾阳召开会议,时任宣传部长的潘琦在会上提出了“建立戏剧强省”的口号和构想,并着手在全区布置实施“戏剧强省工程”的相关工作 。随后,自治区成立了“戏剧强省工程领导小组”,拟定了《广西实施戏剧强省工程规划》。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广西戏剧发展的形势终于有所好转

由于前文关于广西剧展的论述更偏于宏观政策方面,而且广西剧展的主角是戏曲,考虑到南普喜剧的主要代表类型是话剧和小品,因此我们尚需要进一步具体关注话剧与小品在当时的发展态势。总体来看,当时话剧与小品的发展态势也并不乐观,以“观众退潮”为主要表征的戏剧危机,同样也像达摩克利斯剑那样高悬其上。对此,《广西话剧志》总结指出:“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以后,话剧如何占领文化市场的一席之地,这个问题已经摆在广西话剧界的面前。” 面对这样的颓势,小品成为当时较为有利的突破口,毕竟得益于春晚平台的重要影响力与电视媒介的强大助推力,小品已经成为当时最受群众欢迎、发展态势最好的一种戏剧艺术样式。为了顺应形势的发展,广西在 1994年举办了“广西戏剧小品比赛”,不但推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喜剧小品,而且推动了越来越多的广西话剧人开始顺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在创作上积极转向,投身到小品艺术的创作中去。在这其中,南宁市艺术剧院的邱孟煌最具代表性。他一共创作了 300多个戏剧小品,在广西电视台等多家省级卫视播出的小品达 100余个,还有 50多个作品被多家文艺团体采用。在 1996年中国剧协百优小品大赛中,他创作的《失物》等 3个小品分获一等奖等多个奖项;1998年,他创作的小品《呼唤》获得了曹禺戏剧文学奖·小戏小品一等奖

总体来看,邱孟煌的小品在主题上大多紧扣主旋律,注重人性价值的探讨;在艺术上,较为注重形式方面的探索与实验,对戏剧艺术技巧的运用也较为娴熟;在风格特点上,幽默而不戏谑,有较重的学院派特点。例如,《失物》这个小品以皮衣这件失物为线索,在招领的过程中对那些自私自利的言行进行了讽刺,讴歌了见义勇为与热心助人的品质,展现了引人向上的主旋律色彩。全剧娴熟地运用了误会与反转的戏剧技法,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又如,《张大嘴和李干部》这部小品讲述了一位管教干部与一个犯人自服刑到释放长达 20年的特殊“交情”。在剧作构造上,该剧借助轻松诙谐的流行音乐来串联长时段跨度中的故事叙述,将凝重而深刻的主题灵动地展现出来,颇有艺术上的创新。美中不足的是,邱孟煌的小品创作鲜有广西地方语言的运用,也不太注重广西地方元素的化用,这导致他的作品在广西地方人文风情、民族特色等方面的开掘上有所欠缺,地方韵味有所不足。

如果说邱孟煌体现了以南宁市艺术剧院为代表的广西都市剧团的创作方向的话,那么以韦浙雍为代表的、来自基层剧团的创作者们,则更致力于为地方观众服务,因而更为注重方言话剧与方言小品的创作,这极大地推动了广西方言话剧与方言小品的发展。例如,1995年,由林骥编剧、王筱"导演的无场次方言话剧《流星雨》获得了“广西第四届戏剧展览会”的演出二等奖、优秀编剧奖等多个奖项。1997年,由华文编剧,苏诗桂、李小玲导演的无场次方言话剧《婆婆妈妈》获得了良好的反响。2000年,经修改打磨后,该剧参加了第五届广西剧展的总展演,获得了剧目一等奖、编剧奖、导演奖、优秀演出奖等七个奖项。2001年,该剧又摘得第四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1998年,由韦浙雍创作的方言小品《山风轻轻吹》获得良好的反响。2000年,该剧参加广西第五届戏剧展览会总展演,获得了桂花奖·小戏小品剧目一等奖。虽然《流星雨》与《婆婆妈妈》都是以粤语来演出,《山风轻轻吹》则是以桂西北的方言来演出,都不是用南普语言来演出,并不属于南普喜剧,但在它们身上所承载的用方言编演戏剧来为地方观众服务的演剧立场与戏剧精神,对南普喜剧的发展还是有所裨益的——既然方言戏剧小品都能演出,那么南普戏剧与小品的编演又有何不可呢?一旦南普语言流行开来,南普喜剧的观众数量足够多的话,那么南普小品的孕育与形成,自然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二、南普的流行与南普喜剧观众群的形成

南普是南宁的方言使用者在学习标准普通话过程中,因为受到语言能力、母语习惯、乡土情结等因素的影响,未能达到标准普通话的水平,从而形成的带有方言成分与地方特色的普通话,是南宁地方语言与标准普通话接触之后所形成的一种“夹生”状态的中介语。

回顾南普这种中介语形成与流行的历史,我们大体可以得知:南普语言并不是在长期的社会交际中历史性地形成的,而是受到推广普通话这一外力的推动,在短期内以运动化的方式迅速流行起来的。虽然早在 1956年,广西便与全国一道开始实施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推广工作的进展比较缓慢,直至 1997年 11月,广西语委正式成立,才确立了“分阶段、分区域、分层次”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思路,相关推广工作才有了长足的进步。针对这一推广工作,有关部门采取的方法是:先中心城市,然后向县城及偏远地区铺开;先抓窗口行业,然后全面辐射;先抓教师和师范毕业生以及公务员的推普测试,然后再扩展到各行业 。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广西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具体到南宁这座城市而言,由于南宁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人口众多,普通话在社会交流中的使用场合较多,使用频率也较高,因而南宁自然也就成为全区推广普通话的先行者与工作标杆。与之相应,南普这种中介语作为广西推广普通话运动的副产品,自然也就迅速地流行开来,而且借助首府南宁各方面的综合性优势,南普这种中介语在全区乃至在全国都有了一定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就标准的语言语音层面而言,南普的“夹生”状态固然是一种缺陷,但对于南普喜剧这种地方文艺而言,它却是南普喜剧得以形成的必要先决条件。一方面,南普语言以及南普语言所反映的生活,在语言、生活、文化等多个层面为南普喜剧艺术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另一方面,随着南普语言的流行,接受南普语言的民众日渐增多,这无形中为南普戏剧培育了大量坚实的观众基础。只待艺术家们将南普语言与喜剧艺术联系起来,那么无论是在创作与接受层面,南普喜剧都能获得充分的回应。

三、南普喜剧领军人物杨建伟的探索实践

杨建伟曾被媒体誉为“南方小沈阳”,他是将南普语言运用于小品表演的先驱,是南普喜剧艺术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南普喜剧艺术能取得今日之成绩,杨建伟可谓居功至伟。

1997年,杨建伟进入田东县文工团。他在下乡为基层群众演出时发现:受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标准普通话在反映广西民众的生活时与观众颇有一些隔阂。用标准普通话来演出的话,会给人一种有些“装”与离得“远”的生分感,舞台演出效果时常会有所折损,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是用带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来演出比较容易获得观众的热烈回应,演出效果会更佳。受此推动,杨建伟逐渐走上了南普喜剧创作与演出的探索之路

虽然杨建伟的南普喜剧探索获得了地方群众的热烈欢迎,他的粉丝也呈现出几何级式的增长,但正当杨建伟认准了这种表演方式并准备继续探索下去时,却遭遇了有关方面“太业余”与“太不谦虚”之类的斥责,莫名遭到了“封杀”,只能扮演一些龙套角色或担当剧务等闲职 。即便如此,杨建伟还是不改初衷,继续坚持,最后是群众渴望的呼声帮助他获得了“解封”。1999年,由杨建伟创作的小品《敲门声》《多就好吗》获编剧二等奖。2000—2001年,杨建伟主演的《竞选》《敲门声》《从此不那个》等多个小品在“广西反腐倡廉文艺专题会演”、全区“八桂群星奖”评选、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节目评选中,多次斩获区内外的戏剧小品类奖项 。后来,杨建伟调至南宁工作并获得赴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学习的机会。由此,杨建伟寻找到了更有利的创作平台,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既开启了他辉煌的艺术之路,也开启了南普喜剧其道大光的发展之途。

综上所述,南普喜剧之所以能在 20世纪 90年代的中后期孕育形成,至少与三个方面有关。首先,大约在 1996年之后,随着建设戏剧强省工作的推进,广西戏剧的发展态势重新向好,这为南普喜剧的孕育形成,在宏观政策与总体环境层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次,大约在 1997年之后,随着广西语委办的成立,广西推广普通话的工作进展较快,成绩较显,南普由此而成为一种较为通行的语言。这为南普喜剧的孕育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语言滋养,也培育了广大的观众群。最后,以杨建伟为代表的南普喜剧创作的先驱者们,不妄自菲薄,不轻易放弃,最终促成了南普戏剧的孕育与形成。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条件基本都是在 1997年之后才具备齐全的,因而本书将 1997年视为南普喜剧这一珠胎孕育阶段的起始。此后不久,具体来说也就是 1999年,南普喜剧小品就已经在百色市的基层演出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2000年是南普喜剧形成发展历程中较为重要的一年,因为在此年的全区乃至全国的演出评选中,南普喜剧小品斩获了多项大奖,取得了丰硕的荣誉,形成了范围更大、区域更广的影响力。至 2004年 10月,南普小品《巴儿狗罐头》在安徽宣城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全国总决赛中一举夺得金奖。该剧的编剧是马瑜萍,导演是杨建伟,演员分别是杨建伟和吴迪。该小品带着浓郁“广西味儿”,它的获奖打破了小品界一直盛吹“东北风”的局面 。对于南普喜剧而言,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作。从此以后,南普喜剧继续发展壮大,创作与演出也不断获奖,逐渐进入了自成面目的新阶段。基于此,本书将 2004年视为南普喜剧孕育形成阶段的完成。

总而言之,1997—2004这七年是南普喜剧的孕育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南普喜剧不但受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而且也获得了区内外的一些行业比赛的奖项荣誉。美中不足的是,这一阶段中的南普喜剧只有小品这一种类型,种类显得较为单一,尚未自成面目,尚不足以独当一面。 fZyPw7BmKkOV1+1BSCazIBcUI0I3kZ4CCLwb+HhfgNHbKP2WtbWhFUaK3O5MDif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