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一、纳西族历史源流

纳西族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之民族,现有人口不足40万人。其中大多数居住在云南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等地,自称为“纳西”;也有部分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和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自称“纳”“纳汝”“纳恒”或“纳哈”等等。历史上,曾有汉族、白族称纳西族为“摩梭”(么些),藏族称其为“姜”,而汉文古籍中也有“么些”“摩沙”“摩娑”等称谓。1954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以“纳西族”为其共同的族称。纳西语属彝语支与羌语支的交结点,大体分为两个方言区:一个是以丽江城为中心的西部方言区,另一个是以宁蒗县永宁乡为代表的东部方言区。

纳西族及其文化源远流长。纳西族及彝语支各族皆源于远古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氐羌族群。根据考古发现推定,在7000~6000年前,氐羌族群开始从河湟流域向四方发展。早在商周时期,氐羌族沿“藏彝走廊”进入滇西北地区。他们落地生根后不可避免地要与滇、川、藏的本地住民相融合。故纳西族及其文化应是多元融合的,即是我国西北的氐羌族群与西南的各原始族群相融合的结果。

氐羌族群的迁徙,最初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即气候的变化所致,而商周之后的迁徙则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原因。春秋之时秦国兴起,其初向西发展,从而排挤当地氐羌、西戎诸部。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秦献公时,羌人之一部“……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氂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今人据此认为,秦献公之时,氐羌族群再次向滇、川、藏交界地区(即所谓“藏彝走廊”)迁徙,并与当地原住族群融合,从而形成纳西族及彝语支各族先民。

从秦汉到隋唐,滇西北各族先民仍处于迁徙、融合的过程中。此时,纳西族先民亦未从与彝语支各族先民相混同的整体中分化出来;其文化既处于从混同的总体中分化而出的过程中,也处于吸收、整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建构过程之中,故而这段时期仍是纳西族及其文化、思想的孕育时期。

在整个南诏时期,纳西族先民处于南诏与吐蕃的激烈争夺之下,一段时间为吐蕃所统治,一段时间又为南诏所强力分割统治。虽然此期间在今宾川一带,纳西族先民(么些人)建立了“六诏”之一的越析诏(么些诏),但是,存在时间不长,不足70年就为南诏所破,数万纳西族先民被迁移到滇池地区。这种状况直到宋元时期才发生根本变化。

宋元时期,从南北两面压制、分割纳西族先民的吐蕃、南诏政权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吐蕃政权瓦解,分散为众多相互征战的部族政权;另一方面,南诏为大理国政权所取代,而大理国对纳西族地区的统治较南诏要宽和得多。这就使夹在两者之间的纳西族先民有了较宽和、安定的外部环境,并在经济、文化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元朝统治者结束了滇、藏两地的割据政权,使两地纳入全国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结束了地方割据政权对纳西族先民的分割与压制,这为纳西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元代在云南行省下设“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后改为“丽江军民宣抚司”,并且宣抚司之职由纳西族首领麦良担任,由其子孙世袭。这样,从南诏灭越析诏之后,纳西族又有了本民族的总管机构,从行政管理上把纳西族统一起来,以往所谓“么些人”“酋寨星列,不相统摄”的分离局面,开始改观,纳西族逐渐凝聚成为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群体,纳西族独特的文化与民族精神日渐铸成。

明清是纳西族思想、文化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东巴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以及儒学在纳西族中全面繁荣、发展。这种繁荣,由纳西族开放的民族精神所推动,并体现着这种开放精神。以丽江土司木氏为首的贵族领主首先接受了汉文化,他们大都能诗能文,如木公曾写下《雪山诗选》,木增曾写下《云迈淡墨》等诗集,其诗作还被收入《列朝诗集》《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等书中。道教洞经音乐这时也从内地传入,形成了丽江“纳西古乐”,经常在婚、丧、祝寿等场合演奏。常用的曲调有“清河”“八卦”“山坡羊”“浪淘沙”等20来种。这些曲调虽然还保留着汉族丝竹音乐的特点,但不论乐器的奏法还是曲子的处理上,都融进了纳西族的风格。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激发了纳西人进一步发展自己古老文化的动力,他们同时继续向外学习和吸纳,从而在近代思想、文化等方面得到较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纳西族先民经过漫长的迁徙,而后长期生活在滇、川、藏之交界处,成为“藏彝走廊”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就处于复杂、多样的民族关系之中。正是由于长期处理和应对这种复杂、多样的民族关系,经千百年的积累,形成了纳西族开放、多元的性格,也促进着纳西文化的不断发展、演变。

二、纳西东巴文化源流

纳西文化主体鲜明、结构多元、层次分明、体系庞大。从地域性、支系性来看,纳西文化由白地型、永宁型、丽江型构成:白地型以纳亥文化为主干,融合阮可文化。它以东巴文化为主干,受到藏传佛教及藏文化的一定影响。永宁型即纳日型文化,以达巴教及其文化为核心,拥有母系社会及阿注婚两大文化遗产,受藏传佛教及藏文化影响显著。丽江型以本民族固有传统文化为基础,广泛吸收汉、藏、白、彝等民族文化,并融合儒、释、道文化。纳西文化按其社会特质还可划分为民间文化、宗教文化、精英文化三个层次:民间文化指存在于全民族各支系的民俗文化,包括生产、生活、社会、制度各个方面。宗教文化指包括萨尼崇拜及东巴教、达巴教等在内的宗教文化。精英文化指各地各支系土司及士子阶层中流行的精英文化。

东巴经典属纳西族宗教文献,是东巴文化的主要载体,依存于民间文化、点缀在精英文化边缘。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宗教东巴教的全部文化继承,因东巴教教主称“东巴什罗”、宗教职业者称“东巴”而得名。东巴之义为“智者”。东巴文化包括祭司、东巴、仪式、工艺、法器、服饰、歌舞、巫技、经典等门类。其中的东巴经典是东巴教经典的总称,用纳西象形文字或部分音标文字哥巴文写成。目前保存的东巴经典共计有1140多种,涉及哲学、宗教、语言、文字、天文、地理、社会、生态、习俗、法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东巴古籍文献已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纳西象形文字是文字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学者们认为这种文字的形态比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和殷商的甲骨文字都更原始,它对研究人类早期原始图画文字如何演进到象形文字,以及甲骨文之前汉字发生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纳西象形文字的学术价值绝不仅限于作为“活化石”去见证文字发展的过程和逝去的远古,而且还在于让我们知道,文字的发生、发展可以有许多的方向、许多的类型;我们可以研究这些方向、类型的优点、缺点,进而了解不同文字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有怎样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

三、纳西东巴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20世纪上半叶的殖民地瓜分及两次世界大战,使纳西族聚居地区乃至全中国历经灾难,纳西族东巴文化饱受磨难。在法、英、德、美、意、荷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云南的觊觎与争夺中,纳西族聚居地区因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而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关注。这些国家的军人、科学家、探险家、传教士、学者等相继涌入纳西族聚居地区进行掠夺,导致大量优质的东巴经典和其他文物流失海外,或被战火吞噬,也导致纳西学研究中心一度在西方。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文化发展迎来了春天,但商品经济、城市化、全球化的浪潮又使古老神秘的东巴经典纷纷市场化,屈指可数的老东巴们后继乏人,年轻人热衷于进城打工赚钱,纳西东巴文化面临着从活态到濒危的危机。在此情况下,我们利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传承与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来改善东巴文化的存在、传播、利用、共享方式,以强化它的生命力,扩大它的影响力,使古老的东巴文化绽放别样风采,而不是任其消亡。

进一步抢救、保护、传承、利用纳西东巴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意义。

第一,具有不断提升纳西族作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现实意义。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纳西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并将其用“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符号”书写记载在东巴经典中,它是中华文化大融合的产物。围绕世界文化记忆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挖掘纳西族与各民族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符号,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发展,使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国际形象展示的一种方式、方法,让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种优秀文化形象看得见、摸得着,让各民族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从而不断提升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二,具有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学理支持和实践示范价值。按照《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要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有益的文化深度嵌入群众生活,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本书聚焦于纳西族东巴文化中思想性、科学性最突出的文字、天文、生肖、历法、节气,挖掘纳西族先民探索天文地理、自然规律的独特智慧,凸显中华灿烂文化的多元精彩,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展示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的价值。

第三,具有深化东巴古籍研究和丰富少数民族文字研究的学术价值。尽管对东巴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但主要是典籍译注、宗教文化研究及关于象形文字的语言文字学研究。本书把东巴典籍中的星宿知识、生肖知识、节气知识和象形文字联结起来加以研究阐释,突破宗教文化之囿,可以让读者更加科学地认知纳西族文化,同时进一步拓展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领域。

第四,具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实践指导价值。纳西东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面临危机。随着为数不多的老东巴的逐渐逝去,东巴文化的活态使用也面临危机。因此,对纳西东巴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已迫在眉睫。本书充分利用纳西东巴文献和现存的活态资源,把研究成果和当下社会生活相结合,加强对纳西族传统智慧的阐释与活态利用,凝练、提升东巴文化象形文字符号的标识度,在纳西文化传承教学及旅游产品开发中进行应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民族特色文化,这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有现实指导作用。

扫一扫幸运游丽江 bTGsKsrvmp75GkkbIULRRqLbHDM5wyz1lSboAuBZKSTsMgISf2+bDNwkrEf3QNJ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