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支撑和凝聚人民精神家园的力量。文化与价值观及价值观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始终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之中。人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主体,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化生成的产物。换句话说,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因此,就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系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的要求和主要的途径,但要真正使青少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离不开其生存的文化土壤及其环境因素的作用。因此,把文化作为价值观教育研究的一个视域,分析社会转型期文化环境的变化,选择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路径,是增强当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应然诉求。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人类需要信仰支撑,社会需要共同的价值理念统领。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其民众在价值衡量和事物判断中总的观点和看法,是统领社会思想最根本的价值理念。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长久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导和精神支撑,唯其如此,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价值主旋律,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终极价值追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定健康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最深沉的力量和纽带。而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主体责任,青少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理解与认同,无论是对青少年个人健康成长,还是对国家未来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 5月 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把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象地比喻为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会完全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青少年的内心、灵魂并成为其行动指南,是党和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以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因素在于青少年对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与认同,并能够自觉自愿地将其转化为内在的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习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的真正价值和功效不是“强制性地灌输”,而在于“润物细无声”,这必然离不开文化的构建和文化的教化。因为,“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的和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支配动物行为的本能,是动物物种的自然特性。人的行为则是靠人自己曾获得的文化来支配” 。文化作为人主导性的生存方式和根本性的生存环境,是社会和历史运动的内在机理和模塑系统,从心理上规制和形塑着人们的价值趋向和行为方式。一个社会的文化修养、文化生活水平不仅成为该社会政治修养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文化素质前提,而且社会的文化精神追求和文化发展水平还约束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与审美情趣,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政治信仰状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因此,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重视其内容的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方法——注重文化的浸润、感染和熏陶,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蓬勃发展,发挥了对民众特别是对青少年价值引领和思想凝聚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壮大且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总态势下,也出现了一些突出而复杂的情况,如在部分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低俗化的倾向,使文化的高雅旨趣受制于金钱和西方逻辑。例如,送礼喝酒、麻将牌九的“饭局文化”,把背名包、开豪车等作为人生价值标签的“面子文化”,拉帮结伙谋取利益的“圈子文化”等庸俗落后文化恣意盛行;一些胡编乱造、插科打诨、穿越恶搞的娱乐文化和色情淫秽暴力的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日趋泛滥;洋快餐、洋地名、过洋节的洋化文化大受吹捧。这些缺乏价值立场和价值追问的文化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背道而驰,脱离了文化“为人”的本质,对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等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建构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如何遏制这些不良倾向的蔓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秩序,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社会课题。当务之急是探索抵制低俗文化的路径和方法,改造和引导低俗文化健康发展,升华时代文化的价值,重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秩序,真正发挥文化滋养社会、滋养人心的作用。

(二)研究意义

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对青少年的争夺日益尖锐和激烈。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发自内心地接受和深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用其指导自己的行动,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社会课题。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迫切需要探寻一种卓有成效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为社会的改革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后备力量保驾护航。因此,本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理论意义

一方面,本书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理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环境理论认为,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并且随着实践发展得以不断传承衍生,形成人类所独具的文化和文明。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通过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使人类自身文明进步的文化史。同时,已经形成的文化及其环境,作为客观存在的现实,又促进着人类意识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提升,塑造和培育着具有深刻感受力的丰富而又全面的人。人是由文化塑造出来的,文化及其环境已经融入到人的生活之中,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依托于文化世界的平衡。文化是价值观形成的客观环境,成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但文化有优、劣之分,文化的作用取决于时代的社会文化性质是给人以奋发向上、努力建树的鼓舞和保障,还是给人以颓废和沮丧。将目前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体系投放到低俗文化环境中进行反思与重建,深入研究低俗文化这一社会现象,揭示其本质和危害,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能够切实遏制这一不良倾向的蔓延,有助于人们科学地认识低俗文化的本质和其产生的原因以及社会危害性,抵制、改造低俗文化和预防文化出现低俗化的倾向,增强文化作为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发挥其正向功能的作用。这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内容,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考的理论论证。另一方面,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深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和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现实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与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社会环境与问题,使青少年价值观受到巨大影响和挑战。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的研究,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通过对低俗文化的表现与危害进行系统梳理和揭示,以及从文化视角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路径的探索,有助于深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实践价值

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改造低俗文化和提高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实效性。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如何改造低俗文化,并使青少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本书通过分析低俗文化这一复杂的、动态的社会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特点,研究如何积极应对低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挑战,提出整治低俗文化,升华时代文化的价值及重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秩序的策略,在实践中能够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和优化提供有针对性的借鉴和指导,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重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权,不断提高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实效性,有效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研究目标

本书将目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投放到低俗文化环境中进行思考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化价值分析理论为指导,从低俗文化和价值观教育两方面入手,以低俗文化的有效治理为突破口,深入分析低俗文化的表现、特点、形成原因及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归纳和设计基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价值评价的依据和各种文化要素有效整合的一般原则,探索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途径,重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秩序,切实提高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为教育主管部门、宣传部门、学校等创新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具体目标为:

1.低俗文化的治理目标

阐述低俗文化的现实表现形式,分析低俗文化产生的原因和详细论述其现实危害性,并从整体文化建设的高度探讨治理的依据和合理途径,能够有效遏制文化低俗化的蔓延趋势,提升文化的品质,形成健康良好的文化秩序和生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2.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首先,探究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属性功能,说明文化与价值观教育的内在关系,总结和设计价值观教育的文化价值评价的依据和各种文化要素有效整合的一般原则,并以此为指导,建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秩序,提升时代文化的价值,使其成为推动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成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fuOJbciJ6xer4dR94J5q/Oyz+ZJKLWtInUCZ//7mS8vEUbagk2Cx1xmHVXznYpl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