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恩格斯指出:“必须先研究事物,尔后才能研究过程。必须先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尔后才能觉察这个事物中所发生的变化。” 明确概念是深入研究的基础。因此,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入手,进而分析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一)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研究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首先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是:何谓价值观?何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理解和体悟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深入探究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明白其根本意义。

1.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话题,一直备受思想界关注,学者们的研究分别从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美学、伦理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展开,丰富了价值观概念的研究,使其在这些不同的知识领域中,展现出不尽相同的含义。虽然不同学科对价值观的概念还没有做出统一规范的界定和表述,但从现有成果看,研究者对价值观含义理解的起点基本都在哲学范畴上,路径基本都是指向实践过程中积累产生的具有传袭性的判断意识和行为习惯 。这为我们理解价值观的内涵提供了统一的哲学视角。本书对价值观的理解主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价值观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本质和价值关系的整体认识和根本看法。从特征上来说,价值观作为价值观念的高级形式,是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积淀的,并经过理论的系统化提升而形成的发达的价值意识,相对于具体的价值观念,其具有更加稳定的特点,能够渗透进社会意识之中,成为一定民族和时代的思维定式和文化心态,构成一定社会和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成为指导人们社会行为的内心深处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换言之,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是在一整套被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的指导和引领之下,才能得以存续和发展的,价值观也就是这个“社会群体”所共同依循和尊崇的,用以进行价值评价和区分是非、善恶对错等的总体观念。但由于人们主要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因此,价值观是有阶级性的,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超阶级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们内部存在着多样化的生存条件、多样化的利益差别和多样化的角色分工等情况,价值观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中必然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科学与庸俗之分,只有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走正确的道路,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产和生活,与之相反,错误的价值观只会把人引入歧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十八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从构词法整体的语义综合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两个词构成。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理解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主要是相对于价值观在整个价值观念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而言的,由于实践的无限多样性和主体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价值观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系统,所以价值观的多样性会产生相互间的冲突,往往带来价值的失序和思想的混乱等问题。因此,要保障社会的有序稳定发展,客观上就要求这些价值观念体系要有一定的主次之分,这也就决定了价值观中的“核心”与“非核心”之分。这一现象是经过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过的,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规律的。就如毛泽东所言:“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因此,从古至今,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丰富多样的价值观念。但古今中外,任一国家、任何朝代都有一个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观,这是该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般而言,核心价值观与一般价值观不同,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崇高性。核心价值观既立足人们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又着眼民族和人类的远大理想和长远利益,既反映现实又超越现实,拥有崇高的精神因子和现实性,成为引导人们追求理想和进行价值实践奋勇前进的信仰力量,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二是稳定性。一般而言,价值观作为社会实践及其生活价值在人们头脑中反映而形成的社会意识,会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最深层的内核,一旦其核心地位在社会上确立起来之后,它将会被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和认同,成为人们普遍追求和共同遵循的社会化、大众化和日常化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比较稳定地深藏于人们的思想深处。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一个社会具体的思想价值观念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核心价值观却大致以比较稳定的状态缓慢变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三是民族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任何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都是由该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与民族实践活动结合而成的,离开民族文化载体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存在的,它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四是统摄性。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和文化理想,是在社会成员普遍接受、认同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共识,理所当然地成为其他价值观念背后的原则和根据,代表着一个国家或一定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总方向和总特征,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引导力和凝聚力,在地位上体现着统摄性。

另一方面,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主义”的独特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主义”,则表明和彰显该价值观的深层特质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是几千年来人类一直追求的一种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理想和美好生活,是在对阻碍人们充分实现人生潜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黑暗现实进行深入批判和否定之后,人们对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社会价值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巨大飞跃。作为一种理论学说,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展开和体现,又是依据这种理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设计,“承诺要创造切实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更加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 。正是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开展,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保护掌权者的利益,也不是用意识形态的合理化来为现实社会做辩护的制度,在那里,人们将获得更大更多的自由和平等。社会主义制度将以“一种令人愉悦的、诗意的诱惑力”引起世界注目 。可见,“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无论从思想理论、社会运动还是社会制度来说,都是始终与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及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息息相关的一种价值诉求,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能够以一种永恒的价值力量和高尚的魅力引导着人类的价值信仰和行为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及本质属性的认识和观点。马克思曾说,“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在剥削阶级社会中,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上层建筑,是为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服务,实质上是剥削阶级价值意识及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不可能是社会其他价值主体的价值意识和思想观念。而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根本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基于社会主义的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是社会主义制度和思想文化体系及意识形态的内核,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灵魂,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社会最基本、最稳定的道德原则及社会关系和价值规范系统,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价值原则、道德标准和精神支撑。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实践和历史背景下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诉求,契合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实现了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一致性,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也显示了统治阶级的权威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在社会上形成普遍性的统摄力量,引领和规范着其他价值观念,成为全社会普遍的价值共识和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正是通过核心价值观显示出自身的特殊性,从而与其他社会形态区别开来,彰显出社会主义独特的价值优势、道义优势和制度品格。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中心线索,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思考和主体自觉,我们就不能从本质上理解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实践和时代环境不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同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于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综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念,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创造性地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 24个字简明扼要,切中要领,不仅对我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进行了说明,而且对培养什么样的公民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回答,在目标指向上体现了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个人行为的有机统一,有着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和统摄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从更高的层面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和对培养时代新人以及提升国民素质所具有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作用。

2.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风云变幻的当今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向国外输出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冲击着其他国家和民族长期崇尚和遵循的社会价值观念,对其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理想产生很大影响,威胁着这些国家的稳定和社会发展。因此,为了有效防范和抵御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进攻和渗透,使本民族共同遵循的社会价值和理想信念得以坚守,各国政府都开始高度重视对其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于是,价值观教育作为各国维护国家思想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成为一种思潮并流行起来,并成为学术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当然,学术界对“价值观教育”问题的梳理、探讨和研究都是建立在人的“价值观”是可教育的这一前提之上的。

价值观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意识,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属于人类认识论范畴。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同理,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也要经历由不成熟、不稳定向相对稳定和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这既不是一种自发生成的过程,也不是自我觉悟的过程,而是在后天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实际的价值活动和社会文化的教化和塑造,而逐渐获得相对的稳定性和成熟,就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所言,在大规模纷纭复杂的社会系统中,教育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没有任何一种个人属性能比它所受到的教育更能一贯地、强有力地预言他的态度、价值和行为” 。事实也确实如此,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任何朝代、任何国家无不把“教育”作为促使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认同并形成社会共有价值观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究竟应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何种界定和理解呢?要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先要知道什么是“教育”。教育既是培养社会成员准备从事社会生产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经验得以传承的关键环节,教育一词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许慎的《说文解字》的释义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向善。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教育也是一个合成词,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引发人内心的潜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尽管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教育概念历经变迁,意蕴不断丰富,但基本上是与中国古代一样,把教育看作一种掌握知识和完善美德的过程。如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倡导者托马斯·里克纳认为,“纵观历史,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 。因此,综合中西方关于教育的释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给出的具体定义是:凡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和增进技能的社会活动,都是教育。教育以其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以及传播、解释和接受的教化机制,能够对教育对象产生直接持久的影响和感染。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政治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的,教育对象是社会成员中的青少年群体。由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指党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青少年社会成员施加影响,促使其形成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信仰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仅从这句话还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出彻底清晰的认识了解。概念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要想全面地弄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刻内涵,还必须从价值观教育的实质入手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简单地让青少年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其实质在于引导并帮助青少年通过理论思维与感性体验的结合,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意涵和本质规定,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稳定的品格和信念,形成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最终固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如前所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 24个字,其理论的表层逻辑并不深奥难懂,但其内在的原则性和方法论包含着深厚的思想和价值意蕴。一般而言,这些理性的价值意识不会从青少年的头脑中自发产生,“学生要想在价值领域取得进步,学校必须向他们传授一定的价值内容……不牢固地吸收各种论点和观点,学生就没有适当的基础来发展他们的价值观” [1] 。因此,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上,必须要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要发挥教育者积极的主导作用,通过开展自觉理性的教育活动,综合运用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价值性互动的方法,有意识地对青少年进行价值引导,使其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接受和认同,并转化为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实现知行合一。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其根本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青少年,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种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的特质,是与教育活动的性质完全一致的,说明教育活动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必要途径。就如学者所言,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在浓缩当前社会的、文化的、制度的以及意识形态的等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将能够提升人格、陶冶德性、教化意境、培育精神的合理的、先进的价值文化、价值规范、价值态度、价值判断内化为人的灵性和人性,并能在日常行为和价值动机上集中体现的教育活动” 。因此,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的方法,是理解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要求。

同时,从价值观教育的对象而言,是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种现实的、感性的存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物质性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发展自己的想象与思维,形成自己的观念与思想,人的创造能力和主体意识逐渐形成和增强,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主体的观念和认识的接受图式以及微型机能系统,为接受教育提供了条件,使教育活动成为可能。同时,随着实践的深入推进,主体也不断生产出人自身的全面性,实现从自在自发走向自由自觉的存在。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为了尽快改变自身的片面性和不成熟性,促进自身的完善,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具有内在的“接受教育”的要求和动力。而且,“从实质上来说,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一个实践的活动和过程。青少年是实践的主体,价值观教育离不开青少年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没有青少年主动的接受和内化,价值观教育活动就会成为无效劳动而失去意义。因为,从教育的实效性来说,只有当学生把科学的理论与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并自觉地用其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实践活动时,其教育才是有效的。学生对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内容接受、理解与信服的程度如何,也只能通过其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的具体运用及其行动结果来得以确证。学生是实践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价值必须通过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展现出来。思想教育只有建立在现实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人之生命存在的实践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偏离了人的实践要求的思想教育只会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最终导致僵化而低效”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立足于青少年及其生活的现实土壤,对价值观教育的对象进行关照,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及其生活的现实环境进行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需要形成共同的精神力量,凝聚全国人民的价值共识,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勠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作为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的青少年群体,正处于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人格品德、树立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其思想观念变化较快,又处于易受影响的不稳定阶段,迫切需要给予关心、引导,通过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引导和教化,促使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思想品德、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先锋力量,这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最具决定作用的内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家庭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抓好了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意识、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建构起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引导他们锚定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不仅对青少年个人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有着深远的影响。

1.有助于促进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作为 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锲而不舍为之努力和奋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国梦离不开青少年的主体作用和力量的发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指明了青少年的历史使命,如在 2013年 5月《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在 2014年 5月 30日于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未来总是由今天的少年儿童开创的”,“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 。少年强则国强,新时代的青少年肩负着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职责和使命,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伟大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心系国家、关心社会,关系到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国梦能否实现。当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状况总体是积极的、健康的,但由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现代性的发展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部分青少年开始把目光投向了难以言说的相对性的深渊,不再追问精神家园和精神寄寓,精神生活展开为从自然世界中的后撤,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精神虚无等问题,价值观崇高性的失落化和庸俗化,这必然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产生极大的阻滞。有鉴于此,以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进行精神性的积极引领与教导,促进其价值观的成熟和完善,把青少年培育成具有崇高理想信仰和价值取向的人,增强其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能和智能,高涨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为民族复兴积蓄主体和后备力量,成为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全面育人的德育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和灵魂,既体现立足于现实生活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仰,也体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改造现实世界中形成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要将青少年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人群之一,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使其在青少年心灵中落地生根,茁壮成长,让他们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价值理想,积极接受时代精神的召唤和引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在众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并能够以身践行,以坚定昂扬的姿态展示于世界,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力之源和强盛之基。

2.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曾言:“如果不存在秩序、一贯性和恒常的话,则任何人都不可能从事其事业,甚或不可能满足其最基本的需要。” 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发展是人们从事生活和事业的基本条件。一个社会的和谐有序不但要有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等刚性的保障,更离不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品行、自律和德性的完善健全。青少年是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社会风尚及价值信仰状况,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少年一代的道德水准、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上。就目前来看,新时代的青少年总体在精神上是振奋的、昂扬向上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奋发有为,积极地在为社会和谐和国家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但不可否认,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部分青少年精神颓废,崇尚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违法犯罪现象屡屡出现。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安部于 2019年 12月 2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通报,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0月,有近 7000人因校园暴力犯罪被起诉。据《2019年中国禁毒报告》,截至 2019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 214.8万名,其中 18岁以下的吸毒人员有 7151名,占 0.3%,虽然占比较 2018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高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频发,不仅对社会风气产生危害,也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很大影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之所以出现青少年犯罪屡见不鲜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出了问题。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迫切需要外界给予青少年教育、关心和引导,以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对青少年进行积极教育,使他们能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进行甄别、批判和选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目的,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科学地回答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帮助青少年厘清了规范和自由互不僭越的关系,能够使他们在交往互动、共同参与和反思中构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原则,在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中形成内在的美德,并促进社会美德的养成。而且,青少年作为社会朝气蓬勃的一代,有着重要的先锋作用,其对核心价值观的普遍态度必定会影响着社会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和认同,决定着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年 5月 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提出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总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青少年不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和践行者,而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成为信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有利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推动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风气,降低社会良性运转的成本,从而保障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转。

3.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的思想信仰,不仅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也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正值身体和心理发育速度加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三观”开始逐渐形成,但又处于不稳定阶段,是非观念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需要外界给予丰富的营养,辅助其健康成长。习近平同志也提出,青少年时期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非常重要。如果在这一时期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如同扣扣子,第一个扣子扣错了,人生就可能走歪。而要使人确立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规范和引导自己不走歪路,其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要使“作为整体的人类精神对于自身作为、目的以及推测所具有的意识” 发挥作用。个人成长发展的核心就是价值观的构建、塑造和发展过程,个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以社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修养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和进步状态。因此,必须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使其将生命成长的意义和社会核心价值规范体系内化为自己相对稳定的精神性格,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价值的统一,具有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属性。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人是处在一定关系之中的社会性存在,它不仅具有个人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个人属性反映的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意义,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和效果。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通过自己的人生生活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出的贡献大小。也就是说,人通过劳动和创造,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要,另一方面满足他人和社会的各种需要。个人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一个人既要关注个人自我需要及从社会所获得的人格尊重和需要的满足,又要强调个人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及贡献,人生价值和意义正是从这种双向需要和满足的互动关系中产生和确定起来的。由此也说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种统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发展观来引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具个人价值本位和社会价值本位,实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意志和价值的统一,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理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党的价值追求的结合,而且还体现着“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目的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科学地回答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与党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要求与期望是一致的,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引领与航标。因此,习近平同志要求,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实践提供了科学正确的价值导向,能够使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明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习的动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理想和富有理性的激情,培养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辨别是非善恶的思维和应对人生挫折及社会矛盾的能力,产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免疫力,从而保障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会偏离方向,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实现精神和自我实现的充分发展和完美统一。

[1] Beak Clive.etal. The Moral Education Project Year 3).Toronto: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1976:3. h6XQ4BAPremD72CCxHoApk24AHgNo+VAw4U+0INOARmeMIibyLoRFIvfEKyYfMI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