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活动随着人类组织化生活的出现而出现,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方式。这类活动具有相区别于其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管理是人类组织化生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具有普遍性。一方面,对于所有的组织,管理都是绝对需要的,不论组织规模的大小,也不论组织居于何种层次之上,从事何种领域的工作,但凡是组织,就有管理存在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所有组织管理实践中,管理者都要开展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由于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和岗位不同,在执行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的程度和重点就会有所侧重,但职能的本质却没有差别。
管理活动是在组织中开展的。但组织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同组织外部各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同组织外部环境进行资源的交换才能维持正常运转,“组织与其外在环境乃是具有一种互动的关系,彼此影响。” 组织与外部环境只有保持一定程度的相互适应与平衡,组织才能获得有序稳定的发展。管理的功能之一就是确保这种适应与平衡的实现。在管理实践中,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具体环境因素总是处于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之中,为此,管理的理念、职能、结构、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就需要随着变动不居的外部环境因素做适时适当的调整,以保持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平衡(如图1-1),从而体现出动态性,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是管理动态性的根源。当然,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动态性适应并非完全被动,管理也可以通过相应职能活动的开展主动影响与改造外部环境。
图1-1 外部环境
管理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组织目标、性质、发展阶段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与多形式,并且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呈现动态性,但是作为人类特殊活动的管理,无论其活动方式、表现形式和结构特征具有如何巨大的差异性,在管理活动中总蕴含着某些管理之所以成为管理且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改变的内在规定性,对这些内在规定性——即管理规律的遵循是确保管理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管理是按规律进行的科学活动。管理学的使命就在于不断探索、发现、总结与运用这些规律,以期使管理的功能在组织中得到更好发挥,正如管理学鼻祖泰勒(Taylor)所言“证明最优的管理是一门真正的科学,依靠清晰界定的法则、规则和原理作为基础” ,从而不断推进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管理是引导人们完成任务的艺术。” 管理一方面是遵循规律开展的科学活动,另一方面由于管理环境的变动性和管理对象、管理任务的多样性以及管理条件的差异性,因而在管理实践中并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而放之四海皆可行的管理模式。管理者要取得管理成效,达成管理目标,就需要充分考虑管理对象、管理条件与管理环境的特殊性,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具体化开展管理活动。这一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对管理知识与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和对具体“管理情景”的判断与把握,管理者个人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行为特征和价值追求等因素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自主性和变化性。
管理的实质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各种方式与方法来整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与资源。现实中的资源总是具有稀缺性,因而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因此人类社会需要发明和使用各种办法来实现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人类需求最大化,满足目的——管理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与方法之一。这就要求管理活动一方面必须以效率与效果为活动的主要目标,以通过管理确保以最少资源投入实现组织目标;另一方面也必须充分考量管理活动开展的成本问题,尽量降低管理成本。